2020-2021学年度(下期)期中考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150分,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即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
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的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那么,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一个成熟的社会,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推动了“权力意识”的高涨,并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B.一些人用极端方式追求的“权利意识”,导致自己权益与他人、公共权益共同受损,让人遗憾,发人深思。
C.如果能够正确行使权利,那么权利就可能为法治进程奠定基础,也可能会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D.只有在“法治观念”下伸张“权利意识”,才可以有社会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的依据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已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B.第二段用对比手法列举那些社会现象的目的就是证明享受权利与履行责任、义务不平衡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C.文章通过指出“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的落差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出后文解决这一问题的分析。
D.文章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释了更好的实践“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涨的“权利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中那些不讲文明、不守规矩的行为又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失序。
B.只要以“法治观念”作为“通行证”,就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使整个社会和谐运转,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化。
C.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不存在通过理直气壮地用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的方式,达成个人的利益诉求的行为。
D.当今中国“法治观念”的启蒙尚未完成,这导致我们丧失了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文化,才是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
文化从哪里来?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文化离不开历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经过时间的冲刷凝结成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去年7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当然,怀抱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记在传承中创新。做足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还要在“文化+”上做好文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增强当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将文化资源转换成特色产业,加强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唯此,才能充分彰显各地传统文化的个性,才能让人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特色小镇,留给人们念念不忘的回想。
(摘编自陈晨《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
材料二:
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
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
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处是“人造盆景”,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
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不错,商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文化。
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
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阱”。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摘编自《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是没有灵魂的》)
材料三: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
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与特色。
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摘编自李慧《特色小镇如何“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需要外来文化。
B.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的内涵是一致的。
C.材料一认为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在传承中创新。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
D.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导致的后果就是特色小镇文化灵魂和个性的丧失。
B.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C.优秀的特色小镇不仅有一个或几个当地特色产业,还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离不开挖掘继承、创新和借鉴。
D.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文化至上。
6.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初冬月
陈国华
①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②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③独自入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却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了的,有的却会清晰地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
④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了月光的滋润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⑤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紧挨着、拥抱着,进入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⑦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楼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选自《语文报》)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月下之山、月下之怡、月下之林、月下之感,表现了对宁静淡泊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美好人生的珍惜之情。
B.文章开头“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这里的“恍然”包含着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又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之妙。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先是用细腻的笔触写其光写其韵律,写人与月光的交流与沟通,继而又借助触觉写听觉,借助触觉写视觉,以美写美,有无限美感。
D.最后一段“此月方从远古来……”,作者已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既升华主旨,又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8.第⑤段中作者构画了一幅祥和安宁、幽静如画的月夜山林图,试分析其表达作用。(6分)
9.作者见到初冬月,“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结合全文,请概括说明这种“美好亲切的感觉”是什么?(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19分)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兰溪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宠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医。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再无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B.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C.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D.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舳舻,泛指首尾相连的战船;槊,是古代兵器,杆比较长的矛,主要用于骑马作战。
B.“子”意义丰富,既指“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爵位,又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C.无尽藏,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
D.蜉蝣,一种水生植物,春夏之交生在水边,朝生暮死。文中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赤壁赋》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结,照应文章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B.《游兰溪》前面叙事,简洁风趣;之后写景,暮雨中杜鹃哀啼,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末句“剧饮而归”,以酒浇愁。
C.《赤登赋》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抒情言志,情、景、理水乳交雕。《游兰溪》写人状景抒情,情、理、文兼胜,相得益彰。
D.“谁道人生再无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体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仍能豁达自处的坦荡情怀。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14-15题。(9分)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扣合题目,概述还家五年来的景况。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适成对照,所以说“春容恼病翁”。“恼”是本诗的诗眼。
B.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紧扣题目“早春”。颈联写衰翁在早春时节静居亭馆与漫步溪山的感受,将早春的暖日和风与衰翁居室及出游的活动结合起来写,传出了融洽的春意。
C.尾联表达作者的欣喜,作者用“更入新年”,再次回应早春的主题,也表达出诗人关切民生的感情。
D.人到晚年,体衰多病,精神上也会消沉、颓唐。特别是见到春花秋月、花开花落,更容易感伤。本诗作者虽也慨叹自己是“病翁”,但对春到人间,却充满喜悦之情。
15.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请选出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一联诗句试作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以“ , ”两句回忆当年恋爱时的情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2)《离骚》中写诗人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三、语言运用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人当然应该读名著,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读同样的名著。如四大名著,就文字而言,文言文和白话文有相当的距离,小学生读起来困难很大(A)就内容而言,《水浒传》多打家劫舍,《三国演义》玩权术心机,《西游记》讲佛道玄妙,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 ,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的小学生!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其思想之深刻(B)艺术之精妙,令人___________ 。上至王侯将相、学者大师,下至贩夫走卒、野夫村妇,无不为之痴迷。鲁迅曾指出(C)《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然而,( )。书中阐述色空幻灭,世所公认(D)鲁迅先生评论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当前,打着“国学经典”“世界名著”的旗号塞给小学生的出版物___________ ,必须对此加以纠偏。无论是家长、作家,还是学者、出版界,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和教育责任,不能不加 地要求小学生读经典名著。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部书的思想还是很明确
B.这部书也不适合小学生阅读
C.这部书中依然存在明显的糟柏
D.对这部书,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解读
18.文中A、B、C、D四处依次填入的标点,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分号 B.逗号 C.冒号 D.句号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提防 叹为观止 数不胜数 甄别
B.预防 叹为观止 不胜枚举 分别
C.预防 望尘莫及 不胜枚举 甄别
D.提防 望尘莫及 数不胜数 分别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5分)
智能科技不仅为个人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也在国产大飞机制造这样的硬核领域实现了效率提升。飞机需要喷漆的零件高达数百种,在传统自动化喷涂实践中,机械臂示教和调试要花费几周时间,选择人工喷漆的话又很难保证一致性。国产大飞机在制造环节遇到的这一问题,通过融入了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晨星工业机器人得到了解决。联想研究院研发专家透露,晨星工业机器人的研发需求和任务极其紧急,从商飞需求的提出到联想最终将产品成型,一年时间日夜兼程。目前,该机器人已在航电检测项目、AR装配项目、人机协同的喷漆系统项目中逐渐应用。
30
21.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几位作家和作品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6分)
人物:曹操 苏轼 陶渊明 屈原 刘兰芝
示例:苏轼——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性文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华正茂的你走进了高中,也就实实在在地站在了青春的门槛前。青春的激情带有几分单纯,求新的热望夹杂着一份冲动。有时热情似火,有时心静如水;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冲动而又热忱,复杂而又单纯,容易沮丧而又很快兴奋,这就是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站在“青春的门槛”前,你有过怎样感人的经历?你见过怎样动人的风景?你又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呢?
请以“青春的门槛”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