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屈到嗜芰》《屈到嗜芰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4-08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苏轼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1分)
    
材料一
    屈到嗜芰[1]。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2],宗老将荐芰,屈建[3]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取材于《国语》)
    注释:【1】芰:菱角。【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礼。【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
    
材料二
    屈到嗜菱,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菱,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注】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芰论》)
    【注】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不珍异
    A.
    玉盘珍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忍其父将死之言
    B.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响(蒲松龄《促织》)
    事死如
    C.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之(司马迁《鸿门宴》)
    然皆于大义
    D.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李密《陈情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虽楚国
    A.
    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庶人有鱼炙
    B.
    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违
    C.
    徐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子木忍为此乎
    D.
    今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
    B.后人对屈建去芰褒贬不一,柳宗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
    C.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
    D.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
    9.将文中画线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0.苏轼认为屈建去芰“是必有大不忍者”。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苏轼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5分)
    11.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自己时评价,你认同谁的评价?请以下面两则材料为依据加以解说。(5分)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答案:
    (一)
    6. C     7. A    8. C
    9. 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
    10. 要点:
    ①违背父亲的嘱托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屈建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不可能这样做,因此一定有更大的理由使他没有遵循人之常情;
    ②君子不能以私害公,古时曾子、孟僖子、管仲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
    ③屈到身居高位以德才闻名,如果在临死时不关心百姓而是只忧虑自己的饮食,会显得目光短浅,留下浅陋的名声,比起不遵从父亲荐芰的托付,让父亲留下浅陋的名声是屈建更加不忍心做的。
    11.作答角度:
    同意柳宗元或苏轼均可。结合《论语》中的两则材料,可从整体上用据,也可以局部用据(如“祭之以礼”“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
    文言文材料一参考译文: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不是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
    文言文材料二参考译文: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
    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简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
    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就是很愚钝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