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土而成 杨筱童(山东省潍坊文华学校高三) “城”字,土成,依土而成。依土而成的本应是乡村,天下事原本就是土地由之。裸露的土地仪态万千,天象地貌演变不一,生息衍进出乡村。这样,才有了趣事,有了趣闻,有了进步的和谐的社会,才有了城市。说来亦讽刺,土地的眷顾之字却代表城市。 每每站在城市的街头,看着车来人往的喧哗,依靠水泥钢筋堆叠而起的高楼大厦,切割、阻隔着空气和视线的自然流通。外面扑朔迷离的霓虹灯太妖冶太媚俗,眉目传情地牵引着我反让我生厌。而地铁通道里,拥挤的人流挪动,极强的灯光从通道窗帷缝隙中泄露进来,又迅速被密密匝匝涌动的人流吸收了。 的确,这里的喧嚣曾让我沉溺,这里的霓虹曾令我艳羡,这里的金迷曾使我沉醉,但从此带来的,是经久不息的模式——工作的模式、谄媚的模式、睡觉的模式。当这些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规,那些在古老的村落依土而生的乡民、带着泥土气息而来的乡客,也仿佛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主宰。于是,他们的胸怀似乎无比宽阔起来,指着楼宇中最高层的灯火,甘心情愿地出卖了自由。 回到家,吃过饭,天暗了,拉上窗帘,这蜗居之地就是我的暗室。新城新家,都以单元房门的形式铺开,是一户户一扇扇阴沉凝重的铁门。上面下面的人与我一样,只有这一高度三尺空间才是家。当以土而成、傍水而生的村落纠缠上现代文明的脾性时,古雅的泥土气息便愈发淡漠。 我经过努力,逃离了光明敞亮的土地,栖身于钢筋水泥的巢窠中,脚不接地气我内心难以踏实,头不顶天空我的心胸难以敞明。想来,我以及许许多多的我一样,与日益穿梭在钢筋混凝土的建设者一样,深深怀念着乡村泥土,怀念乡村的宁静,古朴,原始,自然。怀念那依土而成的几棵小树,那半壁苍苔。那闭塞安静小小院落里,有着远离纷争的安宁,有款款的风和隐隐的泥土香气。前屋后院,熟人社会,寻音识人,每个村庄都依土而成、傍土而生,都用一条土路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在更远的四周,环抱着他们的,是乡村苍翠的山山水水。 同样是黑夜,乡村会被黑帷渐渐吞噬,某个小屋会亮起第一盏灯火,灶膛里映照出的一团火光照亮了整个屋子,也点燃另一屋子,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缠绵,相互安抚,相互依偎,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很容易被夫妻拌嘴后哽咽的抽泣惊醒,惊醒酣睡在村口的油灯。 在乡野漫步,从阡陌田垄舒软的土地上走去,鞋口沾上的一点泥花,会带来一种年轻而甘甜的回味。风款款没有喧声污浊,清香隐隐弥漫田垄,溪水汩汩将我的思绪带到远山。那种体验并非矫揉造作或是迂气十足,而是发自肺腑的对土地眷顾。 而当这原本依土而成,傍水而生的土地纠缠上现代城市的脾性时,我不知道应感到庆幸,还是应唱一支挽歌送行。 城市的诱惑,无法抵御,我就是一个屈膝者。我逃离了乡村高远的天地,跻身于城市簇拥的人流;我放弃了自由的呼吸,委身于暗笼中残喘;我远离了自由的天空,甘心于做生活的奴役。肉身已无法脱离枷锁,念想却祈祷四处飘摇。精神和肉体无法同栖在同一片泥土之上,生命投向的光束便分外分散。 背道而驰,重回依土而成的乡村,我做不到;但我希冀,这个城市能尘埃落定平安祥和,任我们的乡土精神肺叶畅快地敞开呼吸,任我们在霓虹深渊与高楼缝隙中仍能触摸到泥土流苏。 指导老师:姜媛媛 【点评】 这篇文章情感浓郁,情怀深沉,是一首乡土、乡村、乡情的赞美诗,也是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唱给乡村文明、乡村生活方式的一首挽歌。文章以细腻的笔调,表现了远离乡土栖息在冰冷城市中人们的落寞、无奈与期待。小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感悟能力和超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带着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冷静,对“城市化”所带来的人们的精神困境,作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在主题单一的众多作文中,这样的文章确实能够脱颖而出。本文获得省级一等奖(程相崧 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