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恶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走到院子里。下雪了。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 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担架队停在打谷场上。还没落地,就有七八个医生冲出来。她也跟着冲过去。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膛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天依然阴沉,但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轻薄的雪片在空中团簇,宛如毛茸茸的柳絮,降落在死者脸上。她一遍遍地看着他们,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他们脸上的雪花。她感到手上粗糙的老皮,摩擦着那些年轻的面皮,就像摩擦着绸缎。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 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二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 “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 “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 “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 “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 “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绺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 “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院子里只剩下她和年轻人了。她端详着他依然生气勃勃的脸,大声说: “孩子,你不是我的小林,我的小林哪里去了?” 死者微笑不语。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 “孩子,委屈你了……” 三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 “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 “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女卫生兵前后嗓音的明显变化以及孙大娘“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暗示当时不过是孙大娘的一个梦境。 B.小说善用对比衬托。例如“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所展现出的温馨与美好,突显了死亡的冰冷残酷。 C.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描写,不仅刻画了鲜明的形象,也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D.小说主要采用全知叙述视角,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战斗场景,孙大娘的叙述视角也时常出现,丰富了叙述的层次性。 8.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幻觉表现现实。请结合全文,从意象、细节、情节中任选其二予以赏析。 9.小说标题“儿子的敌人”,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答案: 7.D 8.①意象示例:铜号“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以鲜明的幻觉形象写出了孙大娘听闻小林牺牲之后的巨大悲哀。②细节示例:“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熔铸幻觉和现实,表现出孙大娘既担忧小林命运又同情不幸者的复杂心理。③情节示例:第二部分幻觉描写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虚写实,深刻揭示了战争与死亡带给人们的幻灭与苦痛。 9.①“儿子的敌人”是孙大娘梦境中被误抬回来的敌方士兵,是被符号化的具体的人。②“儿子的敌人”也是“苦命的孩子”,借孙大娘的感慨表达对死者的同情与悲悯。③“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彰显的是普遍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战斗场景”赏析错误。小说基本没有展现战斗场景,只是写了孙寡妇耳中所闻的枪炮声,以及战争结束后的情况,更显示不出“全面”。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 意象示例: “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铜号“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是孙大娘的幻觉,表现了孙大娘听闻小林牺牲之后的巨大悲哀,内心疼痛不已。 细节示例: “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人已经死了,可是孙大娘却仿佛听到死者说话,恳求承认是她的儿子,熔铸幻觉和现实,“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表现出孙大娘既担忧小林命运又同情不幸者的复杂心理。 情节示例: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失去儿子悲痛欲绝的母亲,她又一次失去了她的儿子,幻觉描写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母亲慈爱的天性使得这个贫苦的农妇认下了这具可能是“儿子的敌人”的尸体,以虚写实,深刻揭示了战争与死亡带给人们的幻灭与苦痛。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在孙大娘梦境中,“儿子的敌人”是被误抬回来的敌方士兵,是被符号化的具体的人。 “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儿子的敌人”也是“苦命的孩子”,借孙大娘的感慨表达对死者的同情与悲悯,所以孙大娘认下了这具可能是“儿子的敌人”的尸体。 “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儿子的敌人”也是人,也有父母家人,彰显的是普遍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