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间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B.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D.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或师焉,或不焉 问焉以破其疑 B.则群聚而笑之 相辅而行者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以能问于不能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师说》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来立意;《问说》从“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来立意。 B.《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但二者论述角度不同。《师说》着重“师”的角度,为了“传道受业解惑”,强调“师”的重要性:《问说》则着重“问”的角度,为了“致疑”“广识”,强调“问”的重要性。 C.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问说》则针对士人“是己非人”“以问为耻”的通病。这两种思想至今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在阐述文章中心论点的过程中,《师说》与《问说》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使文章观点鲜明。不同的是,《师说》对比对象比较单一,《问说》比较广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4.韩愈、刘开两位大家的教育思想都源于孔子,你认为《论语》中哪些句子与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呢?试举两例并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选A。 11.选B。(解析:A.语气词,不译;代词,他们。B.连词,表修饰,不译。C.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D.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 12.选D。(解析:《师说》对比对象比较广泛,《问说》比较单一。) 13.解析:(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众人”“下”“耻”各1分,句意1分) (2)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每一小句2分)。 14.解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附:《问说》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要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而行的,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不去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辩”。《尚书》不是说“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吗?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出“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