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湖北省三校2021-2022学年下学期3月高二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3-3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材料一第1段原文说“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最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非“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B项,从材料一第2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D项,从材料二第3段看,原文说“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2.B【解析】A项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第1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创作诗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不会是“负担”,从材料二第4段“唐诗来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可见,成为“负担”的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标准。反映“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错,背诵了也可能忘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3.B【解析】B项,表现了李白在人生挫折之后的孤高自傲和纵情享乐之情,但并不符合“深入社会,拥抱时代”的主张。
    4.①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②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③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答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
    5.①诗歌创作应关注万物、社会,从中寻找能给予人的感发力量。②注重诗词吟诵,领悟其所隐藏的深厚内涵。③拥抱时代,突破固有的创作和评价理论。④创新传播、普及形式,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每点2分,依据材料,能自圆其说,答出三点概括性的提纲即可,不必解说。)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小鱼消失”错误,写白沙井的清澈是为了“衬托”小鲤鱼的出现。
    B.“因为房子老旧,门店冷清”错误,老柳不涨租金的原因是留住租户,以此来留住鲤鱼巷淳朴的市井生活,“留住租户”是原因,不是目的。
    C.“体现了老柳传统守旧的特点”错误,老柳特意拿祖父的榆木拐杖打儿子,体现了老柳对家风和传统的坚守。
    故选D。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运用心理描写”错误,没有心理描写。“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属于老柳的心理活动,体现老柳的懊悔之情。故选B。
    8.①小鲤鱼是白沙井和鲤鱼巷记忆的象征,老柳看到小鲤鱼联想到了鲤鱼巷的往事;(2分)②小鲤鱼消失意味着在拆迁过程中再也回不到鲤鱼巷从前的生活,老柳期盼小鲤鱼体现了对白沙井(鲤鱼巷)及其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2分)(①关键词“鲤鱼巷(白沙井)”“记忆”(文化)1分,分析1分;②关键词“眷恋”(依恋、热爱)1分,分析1分;如果答为对职业的热爱酌情给1分,从选文的内容看,主要表现的是对鲤鱼巷及其生活的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小说标题是“小鲤鱼”,“鲤鱼巷”是老柳生活的地方,“白沙井”是老柳想象中的“小鲤鱼”存在过的地方。文章主要讲述了老柳在白沙井、鲤鱼巷的生活以及由“小鲤鱼”引发的鲤鱼巷的故事,老柳看到小鲤鱼就联想到鲤鱼巷的往事,“小鲤鱼”可以说是白沙井和鲤鱼巷记忆的象征;
    结合文中“老柳看着小鲤鱼游动又笑又哭,他从小鲤鱼身上看到了自己影子,想起了自己的生活,认定“我就是它”,表明小鲤鱼寄寓了老柳对鲤鱼巷的深深的眷恋之情;他责怪自己,向小鲤鱼道歉,希望小鲤鱼回来,体现了老柳对白沙井(鲤鱼巷)的依恋。
    9.①改造后的鲤鱼巷保留了鲤鱼井和皂角树,呼应了小说中拆迁改造的情节,使小说的情节完整;(2分)②体现了旧城改造对城市标识在物质方面(物质载体)的重视;(答到“体现了人们对鲤鱼井和皂角树的重视”得1分)(2分)③含蓄表达出城市标识内在的文化和精神未得到真正的理解和传承(或以此结尾升华了小说的主旨(或发人深思),引发人们对旧城改造的(城市乡愁)思考)(2分)(答对了点得6分。只套用术语如“使情节完整”“升华主旨”“引人深思”而没有分析的,不给分;有分析,但不完整的可酌情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结尾段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主题、效果等角度加以思考。
    从情节看,小说倒数第三段说鲤鱼巷拆迁改造后,老店虽有回迁,但地形和建筑大不相同,结尾写鲤鱼井虽然保留了下来,但扩成鱼塘,与上文相呼应,使小说情节完整;
    从主题看,小说结尾“鲤鱼井保留了下来,打成鱼塘”,人们放养锦鲤和乌龟供人们观赏,体现了旧城改造对城市标识在物质方面(物质载体)的重视;
    从效果看,小说结尾说鲤鱼井保留了下来,请书法家把水井名字写在石头上,皂角树也保留了下来,安装了漂亮树围,这些做法并不能使城市标识内在的文化和精神得到真正的理解和传承,引人深思。
    10.C【解析】“巡欲射”的对象是“子奇”,二者不可断开,可排除A、B;“谓巡矢尽"意为“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在“尽”后面断开,故而选C。
    11.D【解析】文中的“癸丑”用作纪日,由前面的“闰月戊申夜”也可以作此判断。
    12.B【解析】“派部下突然冲出”错,应为“张巡亲自率领”。
    13.(1)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夜里在城中敲击战鼓整顿队伍,好像要出城攻击。(共4分,两个“益”和“严”各1分,句意1分。)
    (2)古时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尚且相互援救,何况我们紧靠着附近的各路将领呢!(共4分,“救恤”“迩”“况……乎”各1分,句意1分。)
    14.①张巡立足全局,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一旦弃城,叛军会长驱直入占领江淮;②张巡带领的士卒饥饿虚弱,撤退的话也到不了目的地;③张巡认为附近有几路唐朝军队,他们会前来救援。(本题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C【解析】“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分析不当,“过人声”不是指诗人的放歌有多么美好,而是说他的感慨及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故选C。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6.①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②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每一点3分。)
    【解析】本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即可。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7.(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8.D【解析】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常听常看,无形中受到影响。二十四节气歌是人们熟悉的对象。故选“耳熟能详”。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遵循:按照:遵照。即使:假定:就算是(常与也连用),表示假设的让步。尽管:表示消除顾虑,放心去做;表示让步,先承认某种事实,后引起转折,下文往往有“但、但是、然而”等词呼应。后文中出现了“但”,表明此句为转折关系,故填“尽管”。不绝如缕:像一根细线那样,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本空应形容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故填“源远流长”。
    19.C.括号前叙述的主体为“二十四节气”,根据主体一致的原则,括号中所填句子的主语应为“二十四节气”。“似乎”修饰“有”而非“脱节”。
    20.C【解析】原句中“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属于介词误用,使得全句没有主语,应该去掉“通过”。原句中“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可改为“培育和壮大”,A项两处均未改功,而且“从而”这一关联词还误用。B项没有改“壮大和培育”,D项没有改“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故选C。
    21.①只要再加点精就可缓解咸味②就会让甜味变得很明显③食盐浓度要比感觉到的更高(往往含有较多的盐)
    22.市面上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2分),因此,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1分),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2分)。
    23.本次作文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来拟题。材料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三个有影响的人物作为不同的人生风采的代表。这三个人物展示出来的正面力量影响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书人。从这点上说,选取任何一个人来写,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描述入物形象的关键词:壮举,淡静,担当,是立论行文的重点,对关键同内涵的深入解析会反映出人物的不同特点,会反映出考生的认知水平,立论的高下等次可以以此来区别。屈原的壮举可以理解为:坚守原则,宁折不弯:不世故圆滑:特立独行,追求高洁等。陶渊明的淡静可以理解为:固守初心:功成不必在我:不汲汲于富贵功名;不急功近利等。如果只是:与世无争,恬淡生活,评分要低一个等次。范仲淹的担当可以理解为:心怀天下,情系苍生:为天太平等。另外,材料设置的现实社会的背最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也应是作文优劣的一个评具体评分标准建议依据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安庆绪任命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日(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士卒十三万人进逼睢阳。张巡督促鼓励将士,日夜苦战。共过了十六天,擒获六十多名叛军将领,杀死二万多士兵。许远对张巡说:“我懦弱不懂军事,你智勇双全,我请求替你守卫,你替我作战。”从此之后,许远只是负责调集军粮,修理武器,在城中接应而已,军事计划和行动,全由张巡负责。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夜里在城中敲击战鼓整顿队伍,好像要出城攻击,城外的叛军得知后,彻夜戒备。天亮后,张巡让士兵休息,停止击鼓。叛军在飞楼上察看城内,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脱掉铠甲休息。张巡率领五十多名骑兵,打开城门,突然出击,直冲叛军营阵。冲到尹子奇军旗下面,叛军营中大乱,斩杀了叛军将领五十多人。张巡准备射击尹子奇,但不认识,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为箭矢,被射中的叛军大喜,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跑去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就认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张巡命南霁云向他射箭,射伤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擒住他。壬子日(初六),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进攻睢阳。先前,许远在城中积蓄粮食达六万石,號王李巨将其中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极力争取,没能得到。睢阳城中到这时粮食已经吃完。睢阳守军除死伤之外,仅剩下六百人。当时,许叔冀在谁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准,都按兵不救援。睢阳城内情况日益急迫,张巡于是命南霁云率三十名骑兵突围出城,向临淮告急求援。南霁云抵达临淮后,观察贺兰进明最终也没有出兵的意思,于是离去。经过宁陵时,与城中守将廉坦一起率领三千步兵骑兵,在闰八月戊申日(初三)夜间杀入重围,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抵至睢阳城下,与叛军大战,摧毁叛军阵营,除去死伤的,仅有一千人进入城内。尹子奇长期围困睢阳,睢阳城中粮食用尽,守军将领们考虑放弃睢阳城向东逃走,张巡、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如果放弃它撤离,叛军必定会乘胜长驱直入,这样也就丧失了江、淮。而且我们的士兵饥饿衰弱,如果撤退必然走不到目的地。古时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尚且相互援救,何况我们紧靠着附近的各路将领呢!不如坚守睢阳,以待救兵。”癸丑(初九),叛军登上城墙,守城将士身染疾病,不能作战。张巡面向西方拜了两拜说:“我的力量已经用尽了,不能保全城池了,活着不能效忠陛下,死后当变成厉鬼继续杀贼。”睢阳城于是陷落,张巡、许远都被擒获。尹子奇于是将他同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全部处死。张巡临死时,面不改色,和平常一样神采飞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