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202202
1.A(B项是先有“物我交接”、“交流与契合”,才能感到鱼是快乐的;C项原文说“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D项材料二中从“假如……不是……就要……”的关联词中可知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是能互相感通的,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2.D(朱光潜是在解释庄子“移情”的心理活动,而不是在否定移情作用。)
3.D(直接发出让我们“修造武器,同心协力对付敌人”之意,而非移情。)
4.①“两类相召”而产生移情作用(或: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②理性分析与感性同通的区别。(一点2分)
5.①审美客体月亮触发了诗人这个审美主体对人生永恒与生活美好的遐想;②诗人将自己的情思附着在月亮这个审美客体之上,引发了生命短暂的感伤;③诗人将外物人情化,把月亮看作是平等的生命体,在追问中表达出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慨。(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6.B(语气不是“冷漠”,而是“平淡”。玛丝洛娃此时已经宽恕聂赫留朵夫过去对她的伤害。)
7.A(“所有的描写都带着聂赫留朵夫强烈的主观感受”错,也有客观写实的文字。)
8.想要跟玛丝洛娃谈结婚的事但又怕遭到玛丝洛娃的拒绝;确认玛丝洛娃拒绝他而选择跟西蒙松结合后感到失落,但认为西蒙松是“出色的人”,又对玛丝洛娃的决定表示理解。(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玛丝洛娃“复活”。理由:①个人方面:在见面的全过程中她显得非常平静和自然,纯洁、善良和自尊的本性已经回归;②情感方面:关心聂赫留朵夫的生活和未来前途,她已经彻底宽恕了聂赫留朵夫,放下了两个人之间的所有恩怨;③人生方面:决定跟西蒙松生活在一起,说明她已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玛丝洛娃还没有“复活”。理由:①个人方面:在会面过程中,她的情绪不太稳定,如开始的紧张、两人对话时的急躁和敏感等,过去生活的阴影在她心中还有投射;②情感方面:从“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早已丢了”“我好?”等对话中可见她还在记恨聂赫留朵夫,对过去的情感还没有彻底放下;③人生方面:决定跟西蒙松生活在一起,是屈服于个人生活现实的考虑。(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从原著看,此时的玛丝洛娃已经“复活”,但考虑到学生整本书阅读现状,所以学生认为玛丝洛娃还没有复活并给出合适的理由的,也算对)
10.C
11.B(“惠”是梁惠王的谥号)
12.C(“这说明他对自己治国的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错误)
13(1)有了这四种发端(萌芽)却自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得分点:“是”、“谓”、“贼”、宾语前置各1分)
(2)我以此为羞耻,希望替死难者彻底雪耻复仇,要怎么办才好呢?(得分点:“耻”、“愿”、“比”、“如……何”各1分)
14.已方:百姓安居乐业,明礼有序,所以愿意为国效力(2分);敌方:民众苦不堪言,所以会失去民众的支持(1分)。(注意最后两段的引号,这两段都是“孟子对曰”的内容。)
【材料二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哪里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先开始以俑陪葬的人,大概是没有后代的吧!’因为俑很像人所以才用它的。这样看来为政者又怎么能让这些百姓因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我以此为羞耻,希望替死难者彻底雪耻复仇,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拥有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困境)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呢?(谁会和他们一起与王为敌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15.C(唐代社会达官贵人崇尚喂养鹦鹉,一些名贵的鹦鹉价值连城,使得鹦鹉的产地秦陇州似乎也因之而“贵”,成了宝地;当时钟鸣鼎食的王侯之家,为耽玩牡丹,竟至于贫,略带夸张。这里的“贵”与“贫”不构成对比。)
16.①首联表面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实则写出了这种追求过于极度的畸形心理,暗含了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刺;②颈联表面是作者对歌舞花样翻新和妇女装扮日新月异的赞赏,实际上是对富贵人家一掷千金、猎奇逐新的疯狂行为的批判;③尾联表面写出了当时京城撤销宵禁时的狂欢热闹,实际折射出豪门贵族的狂躁浮靡,暗含了诗人对这种反常的社会风气的鞭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8.A(重创是指使受到重大伤亡、损害,根据语境,强调疫病对人类损害之大,应该用“重创”。向死而生是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死而后已,到死才停止,形容贡献一切力量,不合语境。回顾是指回想过去,内容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事情,也可以指国家、社会的历史,多半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回忆,常用于书面语中;回忆泛指回想,内容一般是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合语境。克难攻坚,常用来形容或鼓励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地完成任务;攻无不克,形容攻打没有不能战胜的,不合语境。)
19.C(看清病毒、找到对症和防控之间存在先后关系; “只要……就……”不合语境,应该用“只有……才……”)
20.①构成:由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内容都与疫情相关。②表达效果:语言整齐,层次清晰;从病毒研究、疫苗研发、疫情防控等方面强调了我国抗击疫情真正做到了将“科学防治”贯穿始终;表达了对我国在新冠病毒防治上考虑全面、措施有力的充分肯定。(构成2分,表达效果3分)
21.D(由语境可知,他应该是先假造出一些东西,然后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平衡,据此可以排除BC,“他宁肯不承认眼前的事实”与“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不是转折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
22.①都没有将老人压垮(若写出“这都不算什么”“老人都没有退缩”等意思亦可);②还表现在老人的梦境中;③老人为什么要撒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