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2-2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试题
高 二 语文
2022.02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哲学持一种有机的自然观,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并非各自独立隔绝的,而有着许多共同之点与相互感通之处。人们常因景物的触发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及情趣转移到景物之上,即所谓“触景生情”。濠上观鱼之乐,揭示了情景交会时审美主体在美感经验中透过移情作用,将外物人性化,将宇宙人情化,以安善人的“性命之情”。 
    惠庄观鱼之乐是则著名的故事,现在针对与庄子情论有关的议题,依着故事情节的顺序,将对话中的关键语词作如下几点诠释: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情景交会 
    庄子与其挚友惠子游于山水之美的濠梁之上。在这里,“游”是主体的审美活动,“濠梁”是审美的客体,主体“游”于客体,便产生了情景交会。《庄子》哲学的最大特点莫过于阐扬“游”与“游心”。在濠上的山水美景中,安然适意的庄周,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接,而导致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景的交会融合,进而表现出对山水的欢愉之情。濠梁之上的情景交融,引发了人的想象力与情思,庄周置身于如此清悠的林路溪水之间,物我交接,自然景物让人倍感亲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故而庄子有感而发地说鱼是快乐的。 
    b.“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①       
    庄子由小白鱼“出游从容”的姿态而欣然地说“是鱼乐也”,这使我们想起《田子方》篇所谓“两类相召”——物与物相互招引。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是“一气相同通”的,主体之情与山水之景的交流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情以物迁”。(《文心雕龙·色物》)在情景交融中,主体的“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心物交融的活动中,一方面,遨游于濠上美景的庄子,游目骋怀,油然产生无可言喻的愉悦之情——这即是外在景物对审美主体的心境所产生的安情作用,体现出山水有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景物呈现出的特有神态引发了观赏者的情思(“出游从容”),使其将自己的感情附着于外物之上——这即是审美主体的移情作用。庄子说“是鱼乐也”,即是将自身的愉悦之情投射于小白鱼之上。
    c.“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②      
    同样是遨游于自由自适的环境中,庄子感受到“鱼之乐”,惠子却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惠子对庄子的质疑彰显了理和情的对显。庄子具有艺术家的心境,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在感受到外物情态的同时,将主体的情意投射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或融合交感的作用。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性格,强调概念的清晰性与判断的有效性。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一个是在观赏事物的美、悦、情,一个是在进行理性的认知活动,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故而一个有所断言,一个有所怀疑。尽管如此,惠庄依然有其共通处,惠子曾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可见二人都认同天地万物一体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虽然惠庄二人思维有着感性同通和理性分析之别,然而纵观《庄子》全书,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秋水》篇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濠上观鱼的故事隐含着许多重要的意涵。从文化发展史上看,它成为后代文学的重要素材。就这则故事的现代意义来说,濠上观鱼的审美情怀,一方面教我们懂得欣赏万物之美,进而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教我们亲近大自然,透过安放性命之情于天地大美中,将我们从人与人、人与物间的疏离感、孤立感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鼓应《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认为,人可以与外物相通,人会因外物触发感受、产生情趣,所以外物身上就会注入人的情感。
    B.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所以才想到自然景物中去感受亲和与愉悦,继而与外物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
    C.庄子只用感性同通的思维去观赏事物的美、悦、情,这缺少了理性的认知活动,所以他是很难理清情和理的关系的。
    D.朱光潜先生认为人与物互相感通是不理智的想法,人与物之间隔着密不通风的墙,这与材料一的观点截然相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情作用的发生需要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客体有相同之处,并且二者能够相互感通或交融。
    B.遨游于濠上美景中,游目骋怀,此时的庄子如果内心是沮丧的,他可能就不会感受到小白鱼是愉悦的。
    C.亲近自然,能够将我们从人与物间的疏离感中解放出来,这与庄子“齐物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D.古代的动物心理学没有办法来解决鱼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的问题,朱光潜先生以此来否定“移情作用”。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中“移情作用”的一项是(3分)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提炼材料内容完成b、c小标题空缺部分的填写。(4分)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9~12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饱含诗人的情怀和哲思。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张若虚的这四句诗是如何体现“移情作用”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聂赫留朵夫跟他到办公室去。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
    聂赫留朵夫想到即将跟玛丝洛娃见面,不禁有点紧张。没有多久,聂赫留朵夫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生活。”当玛丝洛娃没有抬起眼睛,快步走进房间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站起来,迎着她走了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她的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一会儿对他望望,一会儿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高兴住哪里去就可以住哪里去了。让我们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里,我就跟他到哪里。”
    她尽管十分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楚,仿佛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住口,然后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指望呢?我应该认为这是我的福气。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政治犯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早已丢掉了。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嗯,要是我做的不合您的心意,那您就原谅我吧,”她用她那斜睨的目光瞧着他的眼睛,说,“嗯,看来只好这样办了。您自己也得生活呀。”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此刻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禁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再待在这儿受罪呢?您受罪也受够了。”她说,怪样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罪,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您是多好的女人哪!”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的微笑使她容光焕发。
    为了转换话题,聂赫留朵夫向玛丝洛娃打听克雷里卓夫的情况。
    克雷里卓夫是聂赫留朵夫前段时间接触到的一个政治犯,在狱中得了痨病。在现在这种条件下,看来他只能再活几个月。克雷里卓夫知道这一点,但对自己的行为并不后悔。他说,要是让他再活一辈子,他还是会那么干,也就是破坏他目睹的那种罪恶累累的社会制度。克雷里卓夫的身世,使聂赫留朵夫懂得了许多以前不懂的事。
    她强自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要求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时间快到了,我该走了吧?”她说。
    “我现在不同您告别,我还是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眼神里,从她说“请您原谅”而不说“那么我们分手了”时伤感的微笑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她作出决定的原因是后一种。她爱他,认为自己同他结合,就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松一起走开,就可以使他恢复自由。现在她由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感到高兴,同时又由于要跟他分手而觉得惆怅。
    她握了握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来,忽然感到无比疲劳。他所以疲劳,不是由于夜里失眠,不是由于旅途辛苦,也不是由于心情激动,而是由于他对整个生活感到厌倦。
    聂赫留朵夫靠着木榻的背,闭上眼睛,顿时沉沉睡去,像死人一般。
    (选自草婴译本的《复活》,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所写的监狱、典狱长和通行证,代表了沙皇统治时期的强权政治,强权的反动性是俄国底层人民苦难的最大根源。
    B.“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玛丝洛娃用非常冷漠的语气,表达了两人无
    法勾销彼此之间宿怨的态度。
    C.玛丝洛娃对西蒙松以及他们两人关系的评价,表示她爱西蒙松、信任西蒙松,相比较而言,信任的成分要多于爱的成分。
    D.结尾写玛丝洛娃走后,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办公室的木榻上沉沉睡去,暗示他的精神和道德此时还没有完全“复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第一段对监狱门口进行描写,是为男女主人公即将见面设置自然环境,所有的描写都带着聂赫留朵夫强烈的主观感受。
    B.小说通过对玛丝洛娃眼神的描写,显示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观察行为,也让读者感受到她那毫不隐藏的内心。
    C.对话描写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不仅促进情节一步步发展,而且也鲜明地展现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
    D.在写克雷里卓夫时,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揭示了聂赫留朵夫走向“复活”的一个外因,也从侧面丰富了西蒙松的形象。
    8.小说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充满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对本文中的玛丝洛娃,有人认为她“复活”了,也有人认为她还没有“复活”。你赞成哪个
    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③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洒:同“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C.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D.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海,泛指天下各处,古人认为我国疆土的四面环绕着大海,因而称整个天下为四海。
    B.惠,梁惠王的庙号。因为迁都大梁,所以魏国被称为梁国,魏惠王也就被称为梁惠王。
    C.寡人,寡德之人,意思是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俑,古代殉葬的木偶或陶偶。孔子对俑殉深恶痛绝,所以他说这么做的人大概会绝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天性中所固有的,救助掉进井里的孩子就是出于这样的天性,并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
    B.孟子认为人的“四端”就像刚刚开始燃烧的火、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后天的培养,这样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C.面对孟子用刀杀人和以政杀人有何不同的询问,梁惠王认为没有不同,这说明他对自己治国的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
    D.两则材料论述的角度虽然有所不同,但同样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那样治理国家就比较容易,并能无敌于天下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4分)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4分)
    14.文末孟子说“仁者无敌”,他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闲说
    王建
    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①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
    鼓动②六街③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
    【注】①旧传鹦鹉的产地在陇州之陇山,陇州古属秦地,故又称秦陇州。②鼓动,唐时以街鼓为号令,晨时鼓动,则人可上街。③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代指整个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闲说”,看似漫不经心,实际蕴含了诗人对长安城现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
    B.首联的“不成春”“也未神”两个否定能造成拗折不平之势,使起笔突兀、令人惊绝。
    C.颔联的“贵”和“贫”形成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鹦鹉昂贵、牡丹却低贱的一种怪象。
    D.尾联写出当早晨的街鼓响起、撤销宵禁之时,京城中的达官贵人纷纷骑马而出的景象。
    16.有人评价这首诗“笔法曲折隐晦,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讽。”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旧唐书·魏徵传》中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论语>十二章》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     ▲      ,     ▲      ”。
    ⑵《老子四章》中的“     ▲      ,     ▲      ”,从反面论述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的道理。
    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     ▲      ,     ▲      ”,写梦中夫妻相会的凄凉场景,书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疫病,一次次     ▲      人类,也磨砺了人类     ▲      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      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     ▲      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18.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重创  向死而生  回顾  克难攻坚     B.损伤  死而后已  回忆  攻无不克
    C.损伤  向死而生  回忆  克难攻坚     D.重创  死而后已  回顾  攻无不克
    19.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B.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走对防控的“路子”、找到对症的“方子”。
    C.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D.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走对防控的“路子”、找到对症的“方子”。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老人与海》的第一句话“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中“独自”一词的使用从精神上将老人与世俗进行分割,也为下面的行文埋下了伏笔。孤独的老人与大海因而有了注解。对老人来说,生活的艰苦,运气的不佳以及由于精神上的不合世俗而造成的孤寂,   ①    ,他依然斗志昂扬、充满自信地生活着,这不仅表现在他兴高采烈地在自己一贫如洗的陋室中与孩子一起评论棒球赛,    ②    。在梦里,老人也希望自己作为一头勇敢、自信、坚强的狮子去迎接命运的各种挑战。老人面对生活的艰难,往往采用一种精神胜利法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生态平衡。比如明明没有一锅鱼煮黄米饭——男孩也知道,老人还是每天都和马诺林扯一套这样的谎话。    ③    ? 那是因为老人是一个自信、勇敢、意志坚强的人,也是一个绝不肯屈服的人,尽管生活不尽人意,但他不愿意因为这些环境、条件的艰苦和局限而屈服,所以他宁肯不承认眼前的事实,(  ▲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却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B.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却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
    C.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
    D.而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毛泽东说: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
    校团委倡议全校团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将举行演讲比赛以推动此项活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