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2023届下学期高二实验班语文开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2-1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D
    A.“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对原著进行整体观照”错误,材料—说的是“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说的是“传统的文艺批评”而不是“评点式文学批评”,而且文中没有提到“解读细致,阐释深刻”的评价。
    B.“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错误,材料—说的是“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不可比拟的是“即时互动”“迅速联结虚拟空间”,不包括“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
    C.“年轻观众”“年老观众”以偏概全,材料二说的是“无数年轻观众”“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而且“年轻观众特别热衷”的对象是“弹幕”或“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而年长的观众特别排斥”的表述语气过重。
    2.C
    A.“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却让思想具有一定深度”错误,原文说的是“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由此可知,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和思想具有一定深度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B.“电子时代的写作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表述错误;原文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并非“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
    D.“表现出参与者在理性文明的洗礼后彻底摆脱了文明的重负”错误,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弹幕空间中……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文中是参与者希望“暂时摆脱”,而不是“彻底摆脱”。
    3.A
    原文材料二第5段表述为:“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
    A.“没文化真可怕”只是对张飞所言的评价,并非代入自己的真实感受。
    B.呈现了一名备考考生的真实现状,刷题模式,写出了备考真实感受。
    C.弹幕者借悟空吃蟠桃,大饱一顿,谐音为“桃饱”会员,显示了一个网购爱好者的真实体验。
    D.弹幕者由现实生活中住店必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来点评,也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实。
    4.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飞快闪过的即时性交互性的评论。
    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可知,“评论”是“弹幕”的所属概念。另外,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的“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第4段中的“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和第6段中的“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可知,“网络”“视觉经验”“屏幕上飞快闪过”即时性”“交互性”等是其本质特征。厘清逻辑后用判断句的形式整合上述信息即可。
    5.①形式娱乐化,缺乏严肃反思;②思维浅表化,缺乏真知灼见;③语言套路化,缺乏创造力;④心理模式与立场的固化,形成快乐的闭环。
    6.C
    C.“暗示诸葛亮对自己大限之后蜀国前途命运的担忧”过度解读。“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主要暗示的是诸葛亮的病情严重程度,即使是秋风,也觉“彻骨生寒”。
    7.①言行描写。通过对诸葛亮临终前对属下托付大事的语言及动作描写,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节操。②史料佐证。通过诸葛亮临终写给后主的“表”中的文字,体现诸葛亮“一生洁白”的高风亮节。③后世称颂。通过引用杜工部(杜甫)、白乐天(白居易)、元微之(元稹)对诸葛亮追念的诗句,进一步称颂诸葛亮忠义报国、鞠躬尽瘁的高贵品格。
    8.①诸葛亮去世及其享年本身于史有据,作品以史为据,富有历史韵味;②“演义”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偏重叙述和描写、故事性更强、行文浅显易懂,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创造性和可读性;③对史料进行“演义”,在对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历史的审视。
    9.D
    句意: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郊境之内”,“郊境”作“内”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C;
    “虽四关设禁”,“禁”是“设”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
    10.B
    B.“也就是中原地区”错误。中原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范围比河内大。中原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11.B
    B.“受到重用”错误。从原文“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来看,董卓只是认可了司马朗的观点,并没有重用。
    12.(1)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
    (2)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1)“告”,告发;“执”,抓住;“负”,辜负。
    (2)“及”,趁着;“举”,全部;“东”,名词用作动词,东迁。
    13.①引用虞国虢国唇齿相依的典故,说明移家于温县也不能真正避开灾难;
    ②李邵本是野王百姓中有名望的人,如果李邵离开会动摇民心,引发骚乱。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年幼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
    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不听劝告,边境一带的山民果然发生动乱,他们往内迁徙,有些人遭到贼寇的洗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  “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 ”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希望明公您能洞察借鉴过去的历史,稍稍考虑一下,那么您的光辉业绩就将与日月同辉,连伊尹、周公也难和您比肩。”董卓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您的话很有意义。”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县。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在这之前,百姓有被迁徙充实京都内库的,后来县里被征调负责造船,已迁徙走的百姓担心司马朗不能完成使命,就互相联络,私自回来帮他,司马朗被百姓爱戴到了这种程度。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
    14.B
    句意: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
    “强贼”是定语和中心语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D;
    “既”“且又”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且“不可仓卒”是说不能在仓促间完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15.B
    B.“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一等”错误,五等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侯”为第二等。
    16.A
    A.“诸葛亮也深表自责”错误,原文是“亮谢之”,意思是: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
    17.(1)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
    (2)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
    (1)“明公”,敬称;“为治”,管理全国政务;“躬”,亲自;“不亦……乎”,反问句。
    (2)“素”,向来,素来;“为……所”,表示被动;“生”,活着;“观于营阵之间”,状语后置句。
    18.说明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道理;目的是劝诫诸葛亮分配好任务,运筹帷幄,不要事必躬亲。
    参考译文:
    夏季四月癸巳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宫病逝。五月,太子刘禅即位,当时刘禅十七岁,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任益州牧,
    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径直入内劝他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所晓,狗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优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
    六年春二月,蜀汉诸葛亮率兵讨伐雍,参军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秋季七月,蜀汉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诸葛亮从越进兵,斩杀雍和高定。孟获收编雍残部,来抗拒诸葛亮。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如今蒙您允许我参观军营战阵,贵军不过如此,我一定能够轻易取胜。”诸葛亮大笑,将孟获释放,要他再战。诸葛亮把孟获放回七次,生擒七次,最后仍将孟获释放。孟获却留下不走,对诸葛亮说:“您真是具有天威,南人不会再造反了。”从此以后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过。
    19.B
    B.“‘始怜君’的‘怜’是‘怜悯’之意:我无人赏识便想起你也是个值得怜悯之人”错误,“怜”,怜慕,欣羡的意思。句意是我无人赏识开始倾慕您能受到曹操重用。
    20.①表达对陈琳钦慕尊崇之情。首联“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
    ②流露出壮志难酬、无人赏识的深沉感慨。首联中“飘蓬”,颔联中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自然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③透露出渴望有所建树却生不逢时的慨叹。颈联中的“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消逝,而尾联“莫怪”“欲将”等也暗含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21.B
    B.“意蕴相同”错。颔联“乌鹊南飞无魏地”是说曹操大败无立足之地。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是通过引用曹操的诗句引出下文对曹操的议论。意蕴明显不同。
    22.(1)尾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借此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2)通过对三国历史的怀想,抒发往事如烟、胜败成空的感叹。(3)运用渔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23.例文:
    阅读名著,夯实基座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想就某些同学认为名著是“闲书”,认为读名著对高考没有帮助的观点,与各位同学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有些学生认为名著阅读与高考关系不大,还会“浪费”大量时间,没有阅读的必要。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首先,高考不仅仅是考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考查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而阅读名著,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锻炼我们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提升我们综合素质的很好的渠道。
    其次,名著中大量词汇和写作技巧,是我们写作文的很好的范例,阅读名著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另外,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对于情节、人物、主题的鉴赏能力也会提高,这正是我们高考用到的“阅读能力”。因此,不能说阅读名著“对高考帮助不大”。
    至于说阅读名著会挤占高考刷题的时间,我想,阅读名著恰恰是我们放松身心最好的办法。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学习不可能总是绷着弦,合理安排时间,不同学科交叉进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吧。
    由此我说,名著并非“闲书”,而是对我们成长很有帮助的好书。
    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知名度高、含金量高,不应成为青年人“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
    首先,读文学名著,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这是我们在家庭和学校中学习不到的知识,文学名著是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瑰宝,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如读《论语》《孟子》《墨子》《大学》《老子》《中庸》等可以让我们了解文学常识与各方面的知识,增长见识与眼光,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其次,古典名著是历史的奠基,是创新的先导,是历史的沉淀。有的古典名著里面包含了计谋、军事的运用,成功的秘诀,社会的规律,而且任何年代都适用。所以想成功,想扬名立世的人士都会选择看《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战国策》、二十五史等。
    有的名著本身文笔就很好,并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人深刻的启迪;《老人与海》让我们正确认知成功和失败;《西游记》告诉我们如何不惧艰难、追求理想。阅读名著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写作水平,开阔视野。
    总之,我们不能坐视“名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名著,因为它所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的士兵的命令”。
    阅读名著,夯实人生基座。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
    这是我对阅读名著的一点浅见,希望与各位同学切磋、交流。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针对材料中的一种看法写一篇驳论文,在班会课上与班级同学进行交流。
    材料核心是中学生该不该读名著经典。三名学生分别给出了不读经典名著的理由:甲认为名著阅读耗费时间,对高考帮助不大;乙认为名著不如媒体提供的资讯生动有趣,书籍又贵;丙认为名著的负面信息不利用孩子成长。
    这三种看法当然都有问题,关键是我们该如何找到理由反驳他们。如甲的说法,不利于高考就不读,这是唯高考论,是当下很多学生的看法。这是鼠目寸光的观点,没有看到名著对青年人的重要性,可以从阅读名著的好处角度来反驳;对于乙的说法,则体现的是当下现代人的浮躁心态,可以从资讯的肤浅、娱乐化以及碎片阅读的危害等角度反驳;而丙所说的那些所谓“负面”影响,相比于名著的精华更是不值一提,只要善加引导,不但不会对孩子成长有负面影响,反而可以为其提供人生借鉴。
    本题要求写“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最后要注意题目还有一个写作要求和一个写作情境,“提出希望与建议”,这部分内容应放在充分驳斥了对方观点之后,在文章后半部分出现,注意建议要切合实际,比如建议老师每周安排固定的名著阅读课,并引导学生导读;或者定期组织阅读名著的展示课,可以通过写人物评论、列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等。“在班会课上与班级同学进行交流”,要注意措辞得体,有交流的意识。
    立意:
    1.去除名著困惑,潜心阅读名著。
    2.让名著陪伴我们成长。
    3.名著阅读,永不过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