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2-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1.A(3分)【解析:围攻,包围起来加以攻击;反对,不同意;攻击,恶意指摘;结合语境来看,“反动派”是反对进步、反对革命事业的集团,“围攻”能体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打击的严酷性;“资产阶级学者”是占有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阶级的学者,对于损害其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会持“反对”的态度;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对于跟自己主张有所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会恶意指摘。】
    2.B(3分)
    【解析:从材料一首段的“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可知,除了实践没有能检验真理的;所以B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一首段第1句话,若离开了实践,主观思想是不能见之于客观的;C项,根据材料一的文意,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曾被视为假说的原因是这一理论未曾得到实践的证实;D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第二句话的意思,科学地构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成为真理的原因之一。】
    3.B(3分)
    【解析:根据文意,发现新元素的实践可以证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真理,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
    4.C(3分)
    【解析:从材料三第二段“一旦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人民群众的要求,就应当勇于承认和改正”可知,用人民的实践检验真理,并非不会出现思想和行动偏离人民群众要求的现象,而是可以及时发现这样的现象,从而可以通过承认和改正以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
    5.(4分)答案要点:
    (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4)实践能帮助人们改正错误的思想,从而得到预想的结果。
    (5)实践有助于党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6)实践有助于党及时发现偏离人民群众要求的思想和行动并改正。
    (7)实践有助于提升党组织战斗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评分细则:1个要点,各1分,答出4个要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
    6.B(3分)
    【解析:兵:兵器,武器。】
    7.A(3分)
    【解析:A.于是,就,副词;B.凭借,介词/沿袭,动词;C.像,动词/你,代词;D.它,代词/还是,副词。】
    8.D(3分)
    【解析:根据文意,作者认为周王朝能传续千余年的根本原因是能“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从而有助于听到天下之士的忠言,避免“壅蔽之伤国”。】
    9.(4分)
    (1)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回声似的应和陈涉,担着粮食如影子般跟从他起义。
    (2分)
    (2)天下已经动乱,弄权误国的臣子却不让皇帝知道现状,难道不悲哀吗?(2分)
    【评分建议:(1)“云”“响”“赢”“影”翻译正确,并且语意准确,句子通顺,2分;(2)“乱”“上”“闻”“岂”翻译正确,并且语意准确,句子通顺,2分;共4分。】
    10.(6分)答案示例:
    甲文:“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1分)从作战谋略上将陈涉与前文提及的九国谋士作对比,(1分)突出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陈涉的谋略高明,而是秦朝的统治者不施仁义。(1分)
    乙文:“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1分)将秦国自身强盛与衰弱时天下的反应作对比,(1分)突出表达了秦朝统治者不改变言路不通的现状从而导致不能长治久安的恶果。(1分)
    【评分建议:能举出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句,1分;能指明对比的双方,1分;能简述其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选用其他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句,分析恰当亦可得分;甲、乙两文的例子,各3分;共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6分)(1)
    C(2分)
    【解析:从选文可知,孔子认为“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虽然他认为仲由与冉求有底线,但并不认为他们的境界高于“大臣”。】
    (2)(4分)
    答案要点:
    第1处“不可则止”是针对“事君”而言的,意思是,如果君主不能听从自己的谏言,循道行事,就离开君主,不再执意劝谏。
    第2处“不可则止”是针对交友而言的,意思是,如果自己以忠言劝告并引导朋友改正过错,但他依然背道而行,就不再继续劝导,以免自取其辱。
    【评分建议:结合语境,恰当表述对两处“不可则止”的理解,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12.D(3分)
    【解析:从注释可知,颈联表现的是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所侵占地区的百姓也盼望收复北方。】
    13.A(3分)
    【解析:B项,融入的感慨与联想不是诸葛亮的,而是诗人的;C项,《书愤》的颔联表述的不是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而是南宋的军队与金兵曾经发生过的战争;D项,《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不是含蓄委婉的,而是直抒胸臆,明写看法。】
    14.(5分)
    答案要点:
    《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评分建议:意思理解恰切,各1分,共2分;感情表述适当,各1分,共2分;语言表达简明,1分;满分5分;意思对即可。】
    15.(10分)
    (1)其志洁(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2)不朽之盛事
    (3)芙蓉泣露香兰笑  战士军前半死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等舛误,该空不得分;共10分。】
    16.(6分)
    (1)(2分)
    秦可卿病故    协理宁国府
    【评分建议: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
    答案示例:
    ①赞同。“烈货”有“凶悍”意。选文中王熙凤首先告诫宁府的仆妇们要依着她行,若错半点儿,“一例现清白处治”,并且不顾情面,严惩迟到之人,可见其凶悍;在原著中她因为贾琏娶尤二姐之事,到宁府对尤氏又啐又骂,又哭又闹,直至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看出她是“脸酸心硬”“凶悍”的“烈货”。
    ②不赞同。“烈货”有“凶悍,不讲道理”之意,选文中王熙凤首先告诫宁府的仆妇们要依其令而行,不要出错;对迟到之人的惩治,是按照她立下的规矩行事,可见其做事讲理,并非烈货;原著中,她第一次见到家境贫困的刘姥姥时,能够依礼招待,并赠送二十两银子,可见其怜贫惜老,并不凶悍,不是“烈货”。
    【评分建议:在表明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选文阐述理由,2分;从原著中举例阐述,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17.D(3分)
    【解析:虎视鹰瞵是形容秦国窥伺其他诸侯国的状态。】
    18.B(3分)
    【解析:A项中“唯一原因”的表述与原文“原因或许就在这里”不相符;C项,从原文所写屈原“始终力主联齐抗秦”以及他的“主张与奋斗却一再受挫”可知,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并非为了联齐抗秦;从“却为秦扣押”的语境可知,楚怀王被秦国扣押的原因也非联齐抗秦,而是秦国背信弃义;D项,从原文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跟天下重于国家的认识是有关系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才会出现“邦无定土,士无定主”的现象。】
    19.(5分)答案要点:
    (1)屈原政治、思想、情感的底线是要长久保存楚国。
    (2)屈原的情感文化是南方楚国的。
    (3)屈原的贵族身份、政治地位和经历已让他与楚国休戚与共。
    (4)只有楚国才能给屈原安身立命之感。
    (5)屈原跟楚国生死相依,不能离开楚国。
    【评分细则:答出1点,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
    答案要点:
    内涵:
    (1)屈原是第一个独立创作的诗人。
    (2)他创立了富于想象和浪漫气息的“楚辞”,提升了诗的表现力。
    (3)他的作品具有不同于《诗经》时代群体创作的独特性,自为经典。
    (4)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5)他的作品凄美动人,表现了他对楚国生死不离的深情。
    表达效果:
    (1)标题简明地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2)运用比喻,将屈原独立写诗的行为比作“独唱”,形象地表现了屈原其人其诗的魅力。
    【评分细则:答出对题目的1条理解,得1分,共4分;答出题目的1种表达效果,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5分)
    (1)C(3分)
    【解析:根据语境,第5句非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因为”应改为“一旦”。】
    (2)(2分)
    参考答案: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
    【评分细则:改对1句得1分,改对2句得2分。】
    22.(10分)
    (1)【评分细则:从描写对象的明确性、场景的鲜明性、内容的适切性、语言的形象性及表达的条理性等5个维度评分。】
    (2)【评分细则:从人物与作品的准确性、理由的充分性、分析的逻辑性、语言的简明性及表达的条理性等5个维度评分。】
    (3)【评分细则:从主题的明确性,情感的真挚性,语言的凝练、生动与个性等5个维度评分。】
    【评分建议】一类卷(8—10分),二类卷(5—7分),三类卷(1—4分)。
    23.(50分)
    (1)【评分细则:从观点的明晰性、论据的典型性、分析的深刻性、评论的逻辑性及表达的得体性等5个维度评分。】
    (2)【评分细则:从立意的深刻性、内容的适切性、构思的巧妙性、描写的表现性及表达的得体性等5个维度评分。】
    【评分建议】一类卷(42—50分),二类卷(33—41分),三类卷(25—32分),四类卷(24—0分)。
    【说明】
    (一)扣分项评定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作文,按评分标准评分;每少50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作文,20分以下,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作文,10分以下,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
    【附录】
    第二大题课外选文参考译文
    一、选文乙参考译文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糊涂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期间,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害。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不施仁道,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动乱,弄误国的臣子却不让皇帝知道现状,难道不悲哀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修整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安定。强盛时期,禁止残暴之行诛讨叛乱之人,天下服从;衰弱时期,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顺从;土地被割削期间,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者,社稷能够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法令繁琐,刑罚严酷,天下惊惧;等到它衰弱时,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王朝凭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遵循了治国的言路畅通之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秦朝本末都缺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差很远。
    二、《论语》选文参考译文及评析
    (一)参考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称得上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别的事,竟然是问仲由和冉求!所说的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辞官不做。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呀,我只能说他们已具备了为臣的条件。”季子然又问:“既然这样,那么不论他们辅助的人做什么事,他们都会跟从吗?”孔子说:“如果是杀父亲杀君主,他们是不会听从的。”
    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二)解读与评析
    所选两章内容,前一章指对国君,后一章指对朋友。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要忠言相劝,讲究方式方法;谏而不听,就不必再劝。君主不听劝,可以辞职不干,不跟着做坏事,也不自找羞辱;朋友不听劝,则洁身自好,以免引发矛盾。为官、交友,关键是坚持正道。孔子曾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第十一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第十三章)。他主张,能行道,则为君竭忠办事;不能行道,就适可而止,不自取其辱。
    这两章的重点是“不可则止”。“不可则止”,包含有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