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西邻的老妇常来杜甫在夔州的草堂前打枣。后杜甫把草堂让给姓吴的亲戚。这位亲戚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②征求:征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诗人自己对老妇人的态度说起,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家老妇人打枣,现身说法,意在启发吴郎。 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 C.颈联写吴郎修篱笆防备邻居打枣是由于生活窘迫,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 D.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 14.请结合全诗概括造成“妇人”困穷的原因。 答案: 13.C 14.①无儿女赡养(无依无靠);②官府的剥削(繁重的赋税);③长期的战乱。 【分析】 1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错误。颈联的意思是说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是委婉的劝告。并不是表达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可见造成“妇人”困穷的原因是无儿女赡养。 “已诉征求贫到骨”写了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 “正思戎马泪盈巾”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