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高二级模块考答案
语文
1.D(涉核项目“污名化”以及“邻避”问题在福岛核事故之前就存在。)
2.B(发展核能是手段,而非目的。)
3.A(A 项中的机制是利用密度差来实现传热功能,为本题答案。B 项属于“安全屏障”而非“安全系统”;C 项中的柴油机为水泵供电,属于能动安全系统;D 项描述了核电站的发电原理,与安全系统无关。)
4.①为分析“污名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增强文章说服力;②用以分析“污名化”现象产生的社会传播机制,为解决问题提供启示。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向公众普及核能与涉核项目的基本常识,减少误解和恐慌;②让公众充分了解我国在核电安全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③讲究对话艺术,改变由企业主导核科普和公众沟通的现状(①做好舆论引导,防止涉核项目的风险在传播过程中被放大。)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6.B.“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可见人们对鲍里斯的到来感到新奇、有趣,将他当作“令人开心的插曲”来逗乐、取笑。因此,并没有“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故选B。
7.A.“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说法错误。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的一段,多用短句,如“他叫鲍里斯”“随后又被装上船”“他又被塞进军车”等,节奏短促鲜明;又用了三个“随后”、两个“又”、一个“然后”联结鲍里斯被征从军路上不同的经历,这一段的叙事节奏鲜明快速,简略交代情节,淡化了被征从军路上的痛苦,因此也不显得沉重。故选A。
8.参考答案:①神态暗示。如“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写出了鲍里斯遇到渔夫后的喜悦;说得越来越热烈”表现出鲍里斯以为回到祖国的激动。②动作暗示,如“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他的双手哆嗦起来”表现了鲍里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的悲伤和孤独。③语言暗示,“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家的心理。
9.参考答案:①“无字碑”指的是鲍里斯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②“无字碑”是当时欧洲许多无名军人悲惨命运的象征。③“无字碑”是作者对战争的谴责与控诉,对普通民众在战争中背井离乡、悲苦死去的同情与悲悯。
10. D
11. D “惠”是其谥号
12. C还要注重教化,加强教育
13.(1)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无所作为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的人;(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他的君主是无所作为的人,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2)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14. 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所谓不善。(1分)
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15. C.“最终冒犯皇帝的悲苦”错误。“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意思是“借纸上几行奏章,直接向皇帝进言,博得了皇帝垂青”,没有冒犯皇帝,更无所谓悲苦,本诗表达其虽备受挫折但凌云之志不改之意。故选C。
16.(示例)《致酒行》结尾,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抒展抱负的心情。《将进酒》结尾,李白大声呼喊,要将手中名贵宝物都换成美酒,与友人一起排遣心中之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慷慨豪迈、纵情享乐之情亦可)。
17.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4)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8. ①健康离不开体育运动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③兴趣不是唯一的驱动力(本题6分,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
19.①体育不能被忽视 ②不能把体育活动单一化 ③引导体育运动不只靠兴趣(本题 3分,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答对即可。句式不对,该句不得分。字数不合要求,不得分)
20. 元妃省亲(贾元春晋封为妃,皇帝恩准元春省亲)
21.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解析] 这句话是秦可卿临终给王熙凤的提醒,暗示贾府将走向衰败。“盛筵必散”暗示贾府会盛极必衰的的命运。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有人认为指贾家的三个女,迎春嫁的不如意,后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这三春离开贾府,贾府已经没落不堪了,再加上唯一显赫的元春病逝,贾府更是彻底落败,这才有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说法。“芳菲尽”也包括大观园所有女子的悲惨命运,比如黛玉泪尽而逝等。因此秦可卿这句话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
22.略
[译文参考]
(二)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之可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三)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