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C
2.D
3.B
4.①首先提出“数字技术给这个时代文艺精品的创作带来广泛且深远的影响”的观点。
②进而从数字技术为文艺精品创造新条件,呈现新形式,催生新内容,带来新思想四个层面论述其影响。
③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文艺创作该如何进行。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美学变革必然依托技术进步”表述绝对, 技术变革能带来美学变革,但美学变革不一定必须依托技术进步,它可以有其它变革途径,比如美学自身的变革。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D. “已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错误。原文为“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是将来时态,而选项变成了“完成时态”。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B. “社会成员……拉近……”错误。原文“网络强烈的交互特性和参与感,改变着传统的美音关系,拉近乃至消弭美音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是“网络强烈的交互特性和参与感”拉近……,选项张冠李戴
(二)小说
5.A
6.①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②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7.①“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②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③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
8、B 9.C 10.C
11.①我年轻,即位时间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
②同样是我这个人,(如果)富贵了,内外亲属就敬畏我,(如果)贫贱了,(它们)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
12.(1)苏秦出游很多年,大受困顿而回。
(2)人们都治理产业做工商这类根本之事,苏秦却放弃根本,做以口舌为劳的事情。
(二)诗歌鉴赏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理解诗歌大意,抓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答案:
(13)A。
(14)C。
(15)
李贺的诗描写了战场的悲壮、我军将士英勇杀敌的场面,借助黄金台的典故,表达战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而张祜的诗则描写了自己在古战场所见凄凉之景,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不得归之情,家中亲人思念征人,而征人已“骨成灰”,展现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反战情绪。
(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13)A.“交战双方力量悬殊”错误;第二句“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并未体现力量悬殊。
(14)A.运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未来能得到重用的期许。
B.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C.无典故。
D.运用向秀写的《闻笛赋》与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旧散佚,亲朋凋零,物是人非的感慨。
故选:C。
(15)李贺的诗描写了角声、鼓声,“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战前军容,“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战中行动,“塞上胭脂凝夜紫”“霜重鼓寒声不起”等战场悲壮场面,表达了战士们为国效力,奋勇杀敌的决心。张祜则写了月光、沙漠、更漏声、酒的凄凉景象,表达战争给百姓们带来的深重苦难,体现作者对将士和百姓的同情,自然也有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之意。
《雁门太守行》李贺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点评】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古诗文情境默写
16、情境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4)《过秦论》中,贾谊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5)《过秦论》一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6)《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7)《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
①除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外
②果糖的甜度最高
③因为有机酸含量较多
18、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世界经济论坛宣布,③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④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⑤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四、作文
(审题指导)
1.材料解读:这是一道文字类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概括地叙述了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历程,侧重点落在结果(建成自己的世界唯一的空间站)及原因(美国等西方的打压封锁/发愤图强自主研发)上。
2.关键词句:中国 打压封锁 核心技术 自主研发 发愤图强
3.立意方向: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的启示意义,即我们从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中能得到哪些感悟和思考?应该从材料的因果关联中思考和感悟,西方封锁技术,打压中国发展,而中国航天事业却取得非凡成就,这是为什么,其中蕴含什么哲理?通过材料间的因果联系,可有不同角度的立意,选择其一写作即可。
参考立意:
(1)国家层面:①中国在封锁中崛起。②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③中国崛起,震惊世界;中国,伟大的民族。④中国精神一一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立自强等。
(2)哲理层面:①置之死地而后生。②自身强大了才有尊严。③没有人与弱者合作。④世界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⑤知耻而后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立自强。(其他合于材料内涵的立意亦可)
【题目分析】
这道作文题目属于科技话题作文。思考的集中点是“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的启示意义”,立意是多元开放的。可以就科技发展谈我们自己国家在科技强国发展之路上的总结与反思,可以跳出事情的本身,就这一现象引发出事物的哲理思考。找准立意的切入点很重要。作文题目具有审题立意训练价值。
【例文展示】
置之死地而后生
看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感触颇深。这一历程告诉我们: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靠别人是天真的,只有自身强大才能生存。
西方的封锁和打压,是我们的耻辱,但也正是我们中国航天的动力。中国航天人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终于一雪前耻,扬眉吐气。我们以自己的强大,傲立于世界之林,谁还能小觑?
历史上,中国受“巴统组织”和“瓦森纳协议”限制,航空航天、军事技术、微电子、船舶航海等高端技术领域一直被封锁,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出来了两弹一星、核潜艇、北斗导航、量子加密通讯、超级计算机、歼-20隐形战斗机、高铁等等尖端技术产品。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东方雄狮。”这头狮子,遭受了万般磨难,终于从沉睡中醒了过来,站了起来。中国是一个在战争的硝烟中崛起的国家,就像电视剧的主角一样,一次次让世界惊叹,绽放出无限光彩。
绝境,也能成为成功的一种元素。有的时候,我们被逼上绝路,因为情非得已,我们已经无法再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时,如果我们想要做某些事情也是最容易成功的。这时人会破釜沉舟,成功的几率大增,方到此时,能体会出这绝境的作用。科学家搞试验,对一颗南瓜做了不断加压实验,最后这颗南瓜用刀砍不破,斧劈不开,最后只能用锯锯开。结果发现这颗南瓜为了抗拒不断增加的压力,适应生存环境,在不断的压力下分泌一种抗体,出现了质的变化。由此看来人类也一样,在逆境中生存,也会逐渐适应并激发其与困难抗争的能力,使自己逐渐地强大起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自然法则造就了一个恒定的食物链,鳄鱼在成长中经历了艰辛,为了适应生存它最后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所以说,遇到困难和打击,关键是不要把自己的遭遇给别人当反面教材,使别人在感悟你挫折的同时,吸取教训,而自己却成了悲剧生活中的主角。
面对打压,只有强大;面对封锁,唯有奋起。美国技术封锁的力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追赶的速度令他们害怕,我们日渐强盛,我们正在形成与强者对话的能力。未来的强国俱乐部里,中国一定是主角。
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
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拿出鬼谷子的《阴符》全部阅读了一遍,下了一整年的功夫,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也不信任他。
子是,他向西到了秦国,游说惠王说:“秦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秦惠王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秦国刚刚处死商鞅,痛恨游说的人,因而不任用苏秦。于是,他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让自己的弟弟赵成出任国相,封号叫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又去燕国游说,劝燕文候,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奉阳君已经死了,就趁机劝赵肃侯。赵王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诸侯国得以安定,我愿诚恳地倾国相从。”于是装饰车子一百辆,载上黄金一千,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用来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于是苏秦游说了韩宣王,又游说了魏襄王,到东边游说齐宣王,到西南方游说楚威王,于是六国合纵成功,同心协力。苏秦当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
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内外亲属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如今,我难道还佩戴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
苏秦约定六国联盟之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于是,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