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花与诗 王往 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当地千亩桃园美景去的。 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 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 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 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 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 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 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 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 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 我说:“哦?” 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 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 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 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儿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 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 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 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 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 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 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小男孩说:“好!”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 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中使用较多笔墨描述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 B.婆婆两次对我说起小媳妇的“不听话”,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也体现出她对小媳妇患病无钱医治的一种无奈。 C.文章中有多处伏笔,如写小媳妇“穿着羽绒衣”“脸色有些憔悴”“你抱不动我”等,与后文婆婆说出小媳妇的病情相照应。 D.“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主持人在单纯直接地赞美小男孩献上的野花的自然美丽。 E.小媳妇向小男孩许诺在桃园里天天写诗、年年写诗,让小男孩想她时就给她送花,蕴含着小媳妇对儿子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眷恋。 18.文章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歌咏会的热闹场景,有何作用? 19.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 20.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17.BD 18.(1)为主人公小媳妇的出场提供了背景;(2)笔会、歌咏会上人们的热情洋溢衬托小媳妇对诗和生活的热爱;(3)也与小媳妇不幸的人生,走向冷寂的生命形成对比。 19.①疼爱儿子。②热爱诗歌(或热爱生活)。③坚强乐观。④娇小漂亮。 20.(1)花既指献给诗人和小媳妇的实际的花,也是美好情感的象征。诗既指诗人朗诵的诗篇,也指小媳妇创作的诗篇和她的诗一样的生命。(2)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小媳妇不幸人生的同情和对其诗一样的生命的礼赞。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B.“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理解错误,此处婆婆对小媳妇的感情应是一种怜惜疼爱之情。 D.“主持人在单纯直接地赞美小男孩献上的野花的自然美丽”错误。主持人一语双关,既指小男孩献的花,又赞美小男孩的纯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