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鸿门宴》《留侯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1-10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夷:平定
    D.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逆:迎接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无故加之而不怒
    C.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吾其还也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B.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C.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D.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这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刘邦热情款待项伯,与之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留侯论》论述了张良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这个问题过去未有人道及,这是作者的创见。
    D.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在于授给张良兵书。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3)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答案:
    10.C
    11.B
    12.B
    13.D
    14.(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
    (3)因此深深摧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的意思是: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所以“夷”是“消灭”的意思,而不是“平定”的意思。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动词,到/助词,取独;
    B.“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C.“因”:介词,趁机/连词,于是;
    D.“其”:代词,他/祈使语气,还是。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不能忍”“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的主语都是“项籍”,“不能忍”“百战百胜”同时做“项籍”的谓语,可见是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中间要断开;“是以”,表因果关系,连接前后分句,之间需要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C。
    “养其全锋”“待其弊”是并列关系,中间用连词“而”连接,不用断开;“此子房教之也”,这是典型的判断句,“也”后断开。据此排除D。“而欲自王”的主语是“淮阴侯”,“高祖发怒”的主语是“高祖”,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高祖发怒”,是主谓宾齐全的独立句子;“见于词色”是状语后置句,承前省略主语“怒气”,“见”前断开。据以上分析均可排除D。
    句意: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真正的用意在于授给张良兵书”分析错误。苏轼认为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程度。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此处偏在“入”;非常:意外的变故;“……者,……也”判断句。
    第二句得分点:匹夫:普通人;见:表被动;足:值得;“此不足为勇也”判断句。
    第三句得分点:故,所以;折:摧折,挫败,使动用法;忿:怨恨;就:靠近,可转译成“成就”“实现”。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文段二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过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圯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物,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