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政治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23届高二年级文化生活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1-10 高三政治教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下列对于“文”与“道”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与“道”的关系反映了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②透过“文”可以悟“道”,透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文”属于文化的范畴,“道”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④“文”是“道”的物质载体,“道”是“文”的精神内涵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英国建筑师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最大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③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19年10月,中央农办牵头,联合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提出各有关部门将协同联动,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落实上述要求:
    ①是基于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②应当在创新的基础上对农村习俗加以批判继承
    ③有助于实现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④需要发挥基层党员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端午节是以包粽子、划龙舟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如今人们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又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上述做法:
    ①推动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以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弘扬文化精神
    ③促使端午文化顺应时代要求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④让中国传统的端午文化得以全面完整地保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为叙事主线,邀请95岁高龄的白公馆脱险志士郭德贤、我国第一代登山运动员贡布、海口舰原副政治委员严冬、“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孙泽洲和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各自讲述他们与五星红旗命运相连的动人记忆。《开学第一课》这样设计:
    ①表明民族精神应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有助于青年学生继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③旨在促使学生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爱国奋斗的精神
    ④表明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近年来,与“道德”相关的引文常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的社会发展         ②传统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传统文化能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④传统文化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古人说过“开弓没有回头箭”,但也说过“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古人说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也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
    ①摒弃传统,提升素养      ②全部承袭,把握时代价值
    ③批判继承,辩证看待      ④取其精华,灵活运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告诉我们要树立:
    ①伟大团结精神 ②伟大奋斗精神 ③伟大创造精神 ④伟大梦想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彰显各国文化特色的前提
    ②文化交流是解决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差距和优劣之分
    ④文化多样性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助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许多参会国家的展园建设都是立足于未来,如德国展园叫“播种未来”,英国展园叫“创新未来”。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理念的花园汇聚一堂,各种设计理念在世园会园区得到碰撞,各种生态文明思想在这里相互交流。这表明:
    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 ②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汉语桥》节目播出后,以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高品质内容获得观众青睐,受到媒体的广泛赞誉,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和“汉语热”。这表明:
    ①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           ②文化交流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近年来,一些彰显民族精神和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优秀影片不断涌现。如《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春天的马拉松》《照相师》《大路朝天》等。这些优秀影片既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也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这启示文艺工作者:
    ①借鉴外来文化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文化创新应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应从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营养  ④应推动文化创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目前,在不少国人的心里,有一个不成文但几乎是定式的思维:现代化就意味着引进西方的东西。如建筑设计,几乎总是要西方建筑师“把关”才算“现代化”;在管理界,对任何新出现的西方管理思想总是趋之若鹜……上述定式思维:
    ①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   ②不利于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③没有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④不利于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曲江新区某文创产业园推出的“秦亲宝贝”成功斩获博鳌旅游奖(TC奖)年度IP形象大奖,这是陕西文创领域内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曲江新区将陕西深厚历史与现代理念相碰撞所产出的优秀成果。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创新需要提升相关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  ②文化创新要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A.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标志
    B.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C.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使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16.中宣部等十五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大力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补齐“精神短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①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②促进了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有效措施
    ④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中国传统哲学为我们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离开了由“道、理、气、心、性、仁、礼”等范畴构造起来的、源自我们祖先的哲学智慧,我们现代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没有立足点。由此可见: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③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自觉剔除其糟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在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道德模范或其亲人依次上台,接受国家授予的荣誉和广大群众的致敬。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传递道德力量,激励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
    ②强化价值引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不断强化政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④聆听时代声音,推动中华传统道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以身许国,无怨无悔。他从科学攀登中收获快乐,从培育后人中收获满足,从奉献国家中收获幸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风雨同舟70载,完美解答了自己的“人生等式”。时代楷模陈俊武的“人生等式”:
    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②进一步提升了公民科学文化修养
    ③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奉行的道德规范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跑出一个好成绩”需要:
    ①用多元化指导思想引领文化发展      ②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      ④用传统文化强基固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情的桑巴、优美的印度舞、奔放的非洲鼓、悠扬的手风琴、粗犷的东非木雕、精致的剪纸艺术,还有日本寿司、印度咖喱、阿拉伯沙律等各种异国文化展示与美食品尝。2019年10月24日,成都市高新区合作街道天骄西路社区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举办中外文化交流节,活动由电子科技大学来自4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外籍留学生及社区居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商家近千人共同筹备。活动现场共设置了61个文化体验展区,分别由各国留学生团队及社区团队认领,向电子科技大学的师生及辖区居民展示各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民俗风情与美食。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举办中外文化交流节对我国和世界的意义。(8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谈谈材料中的做法对于我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启示。(1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知识,分析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12分)
    
    (2)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和载体。请就此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我国的文化发展,习近平有众多论述。
    材料一 习近平在2019年9月27日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伟大作品,建设了万里长城、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材料二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必须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1)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是今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源。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知识说明现阶段弘扬奋斗精神、长征精神有何意义。(8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 “文”与“道”的关系反映了物质与文化的关系,故①错误。 “文以载道”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因此透过“文”可以悟“道”,透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故②正确。文属于物质范畴,但道属于不一定都是意识形态范畴,故③错误。 “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文”是“道”的物质载体,“道”是“文”的精神内涵,故④正确。故本题选C。
    2.D【解析】英国建筑师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的独特性,即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故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没有体现源远流长,①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欧洲人向中国学习,而不是中华文化博采众长,②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D。
    3.A【解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②说法错误;广大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④说法错误。
    4.A【解析】传统文化顺应时代要求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③说法错误;题干中的创新做法与传统文化的完整保存没有必然联系,④说法不选。
    5.C【解析】材料未体现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①与题意不符;民族精神并非物质力量,④说法不妥。
    6.A【解析】传统文化不能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要求,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
    7.D【解析】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①中“摒弃传统”的说法错误;②中“全部承袭”的说法错误。
    8.C【解析】“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体现了伟大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创造精神,②③符合题意。
    9.C【解析】彰显各国的文化特色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说法不妥;各民族的文化有差距,但无优劣之分,③不选。
    10.D【解析】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但不一定是文化创新的过程,①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②不选。
    11.B【解析】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的说法不妥,②不选;③与题意不符。
    12.C【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文化交流,①不符合题意;④颠倒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3.D【解析】题干中的定式思维是全盘西化论的体现,①说法与题干逻辑相反;②说法不符合题意,题干指的是过于崇洋媚外。
    14.A【解析】题目不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不涉及文化多样性,③④不选。
    15.B【解析】材料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于中国的重要性,B项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的,A项不选;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才牢牢掌握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D项不选。
    16.B【解析】②夸大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作用,不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③不符合题意。
    17.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也没有涉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①④不选。
    18.A【解析】应强化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而非政府,③说法错误;应辩证对待中华传统道德,④说法错误。
    19.B【解析】②③说法夸大了时代楷模陈俊武的“人生等式”的作用。
    20.C【解析】引领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反对多元化指导思想,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辩证地看待,④说法错误。
    21.(1)①对我国: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创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②对世界:有利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增进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每点4分,共8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③倡导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④挖掘文化交流的潜在价值,善于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文化交流与传播。(每点3分,共1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1)①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人民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②爱国主义精神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③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每点4分,共1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功能。②注重运用仪式礼仪,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③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④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引导人们领略壮美河山,投身美丽中国建设。(每点4分,答出任意2点得8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1)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来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分)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铸就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独树一帜、独领风骚;(3分)我国各民族人民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留下的文化遗产,显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3分)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成功地支撑了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并继续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3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文化,(2分)有助于不断激发和弘扬民族精神,(2分)有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2分)有助于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石。(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