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祭常山回小猎 (宋)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巘:大山上的小山。 ②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 12. 本诗对仗的联数是( )。(1分)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13.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本诗笔力雄健,豪情激越。 B. 本诗气势飞动,句意流走。 C. 本诗用词贴切,神形俱活。 D. 本诗用典含蓄,讽意微露。 14. 有人认为,苏轼的这首诗深受王维《观猎》的影响,缺少创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5分) 附: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答案: 12. C(1分) 13. D(2分) 14.(5分) 赞同:首联同为点题,写出猎场面。(但苏诗仅从写出猎军队军容,而王诗则从听觉、视觉写出猎,先声夺人。)颔联写马和鹰,明显借鉴王诗颔联写法,通过系列动词“弄”“跑”“掠”写出马神采俊逸,鹰凶狠异常,与王诗意境相似。颈联最典型的是回望白云的动作,取自王诗尾联“回看”“暮云”,并不如王诗“千里”之境界开阔。尾联苏诗用典,表明自己建功立业的志向,但相对王诗用三个地名,渗透用典塑造飒爽豪迈的将军形象还要略逊一筹。(1点2分,2点3分,3点4分,4点5分)补充答案:从内容、手法、主旨三个方面分析深受影响,缺少创意。内容:苏诗和王诗一样都写了从去到回完整的打猎过程;都写到了猎人的马和鹰;都写到了回望的动作。手法:苏诗和王诗一样或用典故来表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都选取狩猎场面进行精心描绘;主旨:和王诗一样,表达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的豪迈抱负。(1点2分,2点4分,3点5分,没有分析不得分)不赞同:苏诗在颔联选取马、鹰,通过一系列动词写激越的狩猎场面,以及颈联用回看白云营造意境的阔大明显借鉴了王诗。但苏诗有明显的创新之处,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的围猎,诗人现在一身轻快,不由回过头去眺望方才鏖战之处,但见常山白云缭绕,远远望去,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俯视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二句表现了诗人顾盼自如的神态,而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至此,诗人还意犹未尽,在尾联中直倾吐怀抱,一吐豪情。补充答案:王诗影响:苏诗在颔联选取马、鹰,通过一系列动词写激越的狩猎场面,以及颈联用回看白云营造意境的阔大明显借鉴了王诗。(1分)有创意:写涉猎场面,王诗“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给人以想象,苏诗“弄”“立”“趁”“掠”等词使打猎场面的更具有动感(画面感),使读者身临其境。“青”、“皂”、苏诗“黄”、“苍”、“白”、“翠”、“红”等词描写打猎过程,色彩鲜明,更具诗情画意。苏诗借助典型动作,借代,七言等,言之有理都可。同样写打猎,王诗是观者身份,描绘将军风度,而苏诗有创意,塑造“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自我形象。王诗用典含蓄,浑化无迹,苏诗用典比较直接,借谢艾自况,表达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豪迈抱负。(写出两点加上分析给4分) 15.(1)随便、随意、胡乱地(2)(同“暮”)晚上、傍晚、夜晚(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