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为历代君主所重视”错误,从原文“至汉代董仲舒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后,越来越多的君主笃信、笃行民本思想,对民众抱有敬畏之心,将‘民为国本’的圣哲古训视为江山永保的圭臬”可看出)
2.C(“这是唐太宗能够开创大唐盛世伟业的主要原因”于文无据)
3.C(C项强调的是善始善终的重要性)
4.①首先,提出民本思想并概述其发展脉络:②接着,分层论述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③然后阐述民本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影响;④最后指出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提出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每点
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孟子是说:获得天下有方法,即要获得百姓支持;获得百姓支持有方法,即要获得民心;获得民心也有方法,即百姓所希望的给予他们,百姓所厌恶的不要施加在他们身上。②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基层抓起,从群众身边问题抓起,从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抓起,体现了孟子这一思想。③如果可以切实解决群众的各种实际问题,服务人民,就可以赢得群众的认同认可,从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6.D(“表明作者对传统文明遭遗弃的愤怒与批判”夸大其词,小说作者并没有愤怒,没有批判社会的进步,有的只是对消逝的传统的感喟与哀伤)
7.D(“第一人称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视角”错,这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好处;另外小说是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8.①高尼勒将自己疼爱的孙女都赶走了,怕她知道秘密,也无法维持她的生活。②磨坊的大门一直紧闭着,谁都无法进去看个究竟。③他家的猫非常瘦,说明他的磨坊并无生意可做,难以将猫养得肥胖。④当别人问高尼勒哪来那么多生意的时候,他故作神秘,说在做出口加工。(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磨坊本来是磨面粉的,现在却无麦子可磨,失去其使用价值,所以可悲;高尼勒为维护磨坊的荣誉,假装一直在磨面,实际在徒劳地运石灰渣,所以可悲。②风力磨坊敌不过蒸汽动力面粉厂,高尼勒死守着即将被时代淘汰的磨坊,不愿跟上时代步伐,所以可悲。③磨坊和磨坊主曾经在很长时间里给过人们财富和快乐,因此最后的磨坊和坚守的高尼勒让人们深感时代向前发展趋势的不可逆转,又饱含着对消逝的传统的感喟与哀伤。(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锋刃甫接,威引兵伪通,龟兹悉众追之,行三十里,与继叔军合。龟兹惧,将却,继叔乘之,龟兹大败,逐北八十里。)
11.D(典出于东汉大将窦宪大败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并非卫青)
12.C(“生擒了国王诃黎布失毕、大将羯猎颠和宰相那利等人”错误,从原文“那利脱身走”可看出)
13.(1)那利独自骑马逃跑,龟兹人捉住了他,将他送往军中。(关键点:“走”“执”“诣”每点1分,大意1分)
(2)龟兹王布失毕等人被押到了京城,唐太宗斥责了他们后释放了他们,派遣他们回国安抚他们的民众。(关键点:被动句式及“责让”“抚”每点1分,大意1分)
14.自大轻敌。(1分)龟兹有人把那利联合西突厥的人来偷袭的事情告诉郭孝恪,但他却没有当回事,最终遭遇埋伏,被人里应外合攻击而战败。(2分)
【参考译文】
贞观二十一年冬天十二月,龟兹王伐叠去世后,他的弟弟诃黎布失毕即位,逐渐失去臣属国的礼节,侵犯掠夺邻国。唐太宗大怒,戊寅日,下诏派遣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等人领兵进攻龟並。太宗对侍臣说:“我年轻时在军中长大,对敌情的预料还是有把握的。这次昆丘出兵,处月、处密两个部落和龟兹的执政者羯猎颠、那利总是怀有二心,一定要先斩杀他们。”
第二年冬天十月,阿史那社尔领兵从焉者西面赶赴龟兹的北部边境,兵分五路,出其不意,活捉并斩杀了焉者国王薛婆阿那支。龟兹大为震惊,守城将士很多弃城逃走。阿史那社尔进军驻扎在碛台,距离龟兹都城三百里,派遣伊州刺史韩成率领一千多骑兵做前锋,左卫将军曹继叔跟随在后面,到了多祸城,龟兹国王诃黎布失毕、他的丞相那利率领五万部众抵抗。刚刚接阵交战,韩威领兵假装逃走,龟兹出动全部人马追赶,跑了三十里,韩威和曹继叔兵马会合。龟兹军队恐惧,想要退却,曹继叔乘机反击,龟兹兵大败,乘胜追杀了八十里。
龟兹王布失毕被打败后,逃到都城并进行守卫,阿史那社尔进兵追逼,布失毕率领轻骑(出城)向西逃走。十二月,阿史那社尔攻克布失毕的都城,派安西都护郭孝恪守卫它,阿史那社尔领兵攻打了四十天,生擒了布失毕和羯猎颠。那利脱身逃走,暗中带着西突厥的人马和自己国中的部队一万余人来袭击郭孝恪。郭孝恪把兵营安扎在城外,龟並有人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郭孝恪不以为意,将要进城,那利的兵已经登上城墙了,城中投降的胡兵和那利里应外合,共同央击郭孝恪,箭如雨下,郭孝恪抵挡不住,想再出城,被射死在西门下。十多天以后,那利又带领山北的一万多龟兹人赶奔都城,曹继叔迎战,将他打败,斩杀八千多人。那利独自骑马逃跑,龟兹人捉住了他,将他送往军中。
阿史那社尔前后共攻下五座大的城池,派遣左卫郎将权祗甫到各个城池对他们说明祸福利害,各城全都请求投降,总共得到七百多座城池,虏获男女共几万人。阿史那社尔于是召集他们的父老,向他们宣传大唐的国威,讲明这次征伐有罪之国的原因,并立龟兹王的弟弟叶护为国王,龟兹人非常高兴。阿史那社尔刻石碑记功后还军。龟兹王布失毕等人被押到了京城,唐太宗斥责了他们后释放了他们,派遣他们回国安抚他们的民众。
15.A[“这是一首近体诗(排律)”分析错误,本诗是乐府诗]
16.①诗歌风格上:李白古体诗多为浪漫主义,杜甫诗歌基本是现实主义,此诗是一首乐府诗,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平实晓畅,属现实主义诗歌。②诗歌题材上:此诗为咏史之作,借古讽今,借汉以和亲乞求和平,来暗指北宋以输送财物于辽来乞求和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符合杜甫诗“诗史”特点。③诗歌手法上:此诗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讽喻之意,但妙在轻笔一点,含而不露,不似李白诗歌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B(遗存:遗迹和遗物。遗迹: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遗存”。蕴含:包含,动词。孕育:怀胎,也比喻新事物在既存事物中酝酿形成。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蕴含”。至关重要:相当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举足轻重:一挪脚就影响两边分量的轻重。形容有实力,所处的地位很重要,一举一动都对全局有重大影响。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至关重要”。承担:担当,担负。分担:分别负担,担负一部分。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承担”)
19.B(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增长”“新材料”动宾搭配不当:二是宾语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动词“满足”的宾语:三是“发展和形成”语序不当,应改为“形成和发展”)
20.[示例](1)改写后:一般民众往往难以突破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壁垒。(2分)(2)效果: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比喻为“难以突破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壁垒”,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一般民众对考古专业知识理解的难度之大。(3分)
21.D(先根据后文“都可能借助这股力量注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推断填入的应该是名词性短语,据此,可首先排除掉A、C两项。而“思辨力”属于思想,只能和“智慧火花”搭配;“创造力”侧重于行动,只能和“新鲜血液”搭配,这样可排除掉B项)
22.示例:①对于受众而言(②打破地域限制③滥用直播资源(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符的情扣分)(第①处,联系上下文判断,前面说的是专业美术通过直播可以让更多的受众认知和讨论,后面说的是“通过直播在家中观看”,故可知此处填写的是和受众相关的内容,再看此处在句子的语法位置,即可确定填写的内容为“对于受众而言”之类意思的句子,第②处,既然是网络直播,那么借助智能设备,要“实时参与艺术现场”就必然会打破地域限制,所以此处填写的内容应是与“打破地域限制”意义相关的句子。第③处,根据前面的“但是”这一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可以判断所填内容应该是人们的错误做法,再根据后面句中提供的正确做法,即可判断此处应填写“滥用直播资源”之类意思的句子)
23.【写作提示】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部分讲述了一则宋太祖“找工作”的故事。
先是被人拒绝,后来“改投他人”却青云直上,做了皇帝,昔日的“老板”也成了自己的臣下。
写作任务:本题要求围绕材料,在学校举办的以“鉴古知今”为主题的读书汇报会上写一篇发言稿。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后面的提示语“其实,人生中有很多机遇”,这句话暗示写作时要挖掘材料中与“人生机遇”有关的因素。
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角度、身份要求、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根据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对“人生中有很多机遇”的感受和思考。写作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观点。否则,不得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
对于材料中体现的“宋太祖由求职不得”到“青云直上”等内容,行文中必须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引导语中“鉴古知今”和发言稿这一情境来写作。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听众对象
写作者身份为发言者。听众对象是参与读书汇报会的听众(学生)。
任务四:文体——发言稿
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正文(着重阐述对“人生中有很多机遇”的感受与思考),结尾。
语言:体现发言稿的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富有说服力。
3.立意参考:
①从材料中“假使我当时接纳您,您怎么会有今天呢!”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转变思路天地宽”“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等。
②从材料中“去投靠父亲的好友——时任复州刺史的王彦超,却没有被对方接纳”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敢拼敢闯天地广”“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等。
③从材料中“赵匡胤只好改投他人,竟然不断得到升迁,并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中‘黄袍加体’,做了皇帝”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提升自我,寻找机遇”;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