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12-1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B
    2.C
    3.D
    4.材料一按总一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示例: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停留过的每一站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关照自然,齐物逍遥,物我两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错误。据材料一第二段“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意味着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仍然有消极因素。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误。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
    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合“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唯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强调“天大”“效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B.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C.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讲宇宙不停,属于自然规律;人应该效法天地,即人的做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D.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开头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然后点明“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
    第二段讲人们片面认识道家的无为,然后点明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分别以道家的庄子学派何老子学派为代表。
    第三段讲韩非的观点,即“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明确观点“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段讲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
    第五段得出结论“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这五段主要讲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第六段讲“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第七段讲“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也有一致认同的思想观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是儒家的有为。
    “独善其身”,意思是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是道家的无为。
    “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
    以陶渊明、李白为例,只要意思表述基本符合人物事迹即可。
    6.D
    7.C
    8.情节设计:①让革命者的孩子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②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形象塑造:可以真实地表现红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坚忍顽强的形象特点,并从孩子的视角去表现地下工作者爱孩子爱事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9.①讴歌以“爸爸妈妈”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地下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情怀。②赞扬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坚忍顽强。③表现以“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及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个个形象丰满”错,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刻画人物,人物形象虽不丰满却有血有肉。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妈妈的回答透出作为母亲想帮孩子释惑,却又不知原因的无奈”理解错误。“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暗示父母作为地下工作者,在夜里发电报,妈妈不是不知道原因,而是不能告诉孩子实情。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事视角艺术效果的能力。
    叙述视角是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本文是儿童视角。儿童视角,稚嫩童真;儿童视角具有陌生化的效果。
    在情节安排上,“红孩儿”父母的形象更多通过红孩儿视角来塑造,“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父母的革命活动通过孩子的视角来介绍,孩子是革命活动的参与者,这样显得更真实;
    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写“红孩子”的生活,“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不能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好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押上了一辆很严实的汽车”,通过孩子的视角真实地表现红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坚韧顽强的形象特点;同时孩子随父母转战各地,虽然不明白父母工作性质及情况,但他们爱孩子更爱工作的形象得到了很自然的表现,如“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通过孩子的视角塑造了“红孩儿”父母忠于信仰、勇于献身,对党的革命事业,坚定忠贞;对待叛徒,当机立断果敢锄奸;对待敌人,冷静沉着、善于周旋、富有斗争经验;对待突如其来的险境,英勇无畏,随时做出牺牲的准备等。从为人父母角度分析,充满亲子温爱又不忘大义。对待“红孩子”,具有一般父母的舐犊情深和温爱之情,又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
    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有限的,这样就省去了很多笔墨,如父母是怎样工作的,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父母最后的结局等等,都可以不写,从而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这样写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使情节更集中紧凑。
    9.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小说这样描写“我”的父母,“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就将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不能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小说中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为革命工作四处漂泊,冒着生命的危险从事地下工作,具有爱孩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可知主题是讴歌革命者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我”为了配合爸爸妈妈的工作,乖巧懂事,尽管渴望与孩子们玩,但体谅父母,父母被反动派抓走后也乖乖地听从安排,“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己说,我不哭,一定不哭”,小说写出了“我”成长的艰辛,不能正常生活,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温暖;体现出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坚韧顽强的性格;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见了一个长胡须的伯伯”“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朋友,我不再是孤单的了”“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她们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红孩子们在组织的怀抱中得到照顾,获得新生,表现以“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及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10.C
    11.D
    12.C
    13.(1)百姓认为(大王)将要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2)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
    14.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游事”接宾语“齐宣王”,“不果所言”动宾结构,不能分开,排除AB;
    “迂远而阔于事情”是“以为”的内容,作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
    句意为: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孟子》,是孟子的弟子著作而成”错误,《孟子》一书的作者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著作而成。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错误。文中“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箪”、“壶”,名词作状语,用箪,用壶;“食”、“浆”,名词作动词,装着饭食,盛着浆汤。
    (2)“富”,使……富足;“疆”,通“强”,使……强大;“弱”,形容词活用动词,削弱。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先王实施政令都是以百姓的好恶为依据的。
    ①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可知,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
    ②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知,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
    ③由“(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可知,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早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因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5.C
    16.①白描手法,颔联描写霜还轻,日还暖,草也茂盛,沙地也被晒干,描绘出初冬水边草地干爽怡人的如画风景。
    ②绘形绘色,颈联抓取的柘树与樱树,分别用“老”“寒”两字修饰,体现出冬日冷的意味,又用“黄”“白”两字为画面增加了暖的色调。
    ③对比、比喻修辞,颔联用“暖”字,对应颈联的“寒”字,颈联用树的“老”对应叶的“嫩”,又把白色的树枝想象比喻成光亮盛放的花束,表现出江南早冬寒意已起却温暖如春的特点。
    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早冬风光景物生活的热爱之情,传达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也揭示了诗人乐观旷达的心态。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自在如闲人”错,诗中“羡”“无由”表明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而诗人因为身为官员,并非自在如闲人。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白描手法,颔联“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草上落着轻轻的一层薄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像被风干了的沙粒一般。这一句细致的描写了景物,在早冬还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可见江南的初冬是温暖的,此联运用了两个叠词,“萋萋”“漠漠”,叠词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以乐景衬乐情,简笔勾勒景物,自在、温暖、宜人,体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②绘形绘色,颈联“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意思是:老柘树叶子是黄色的,犹如一棵娇嫩的小树,寒樱不依时序,开出枝枝白花。抓取的柘树与樱树,分别用“老”“寒”两字修饰,体现出冬日冷的意味,作者又从视觉(或色彩)角度,写出了老柘叶子的“黄”和寒樱狂花的“白”,为画面增加了暖的色调。表现了江南早冬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早冬的喜爱之情。
    ③对比、比喻修辞,颔联用“暖”,颈联用“寒”,进行对比;颈联用树的“老”对应叶的“嫩”,也运用了对比,突出了早冬还依然有春天的特征;把白色的树枝想象比喻成花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寒樱白花炫目狂放的特点,可见江南的早冬已经初露寒意,但让人感觉惬意怀爽温暖宜人。
    思想感情:结合诗歌描写的意象,江南的十月天气依旧很好。绿草并未被轻霜打黄,江边的沙子也被暧阳逐渐烘干,树叶依旧维持绿色,在樱花枝头依旧悬挂着疯狂绽放的樱花。表达出对早冬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渴望过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的感情。
    17.人穷则反本    疾痛惨怛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反、疾、惨怛、弩、逸豫。
    18.D
    19.B
    20.①以整齐的长句结构,加强了气势,烘托了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和影片所传递的人性的力量。
    ②三个分句分别展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意义的思考、用不屈赢得敌人的尊重,这都体现了影片的多元思考。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①“相得益彰”,彼此间相互配合协作,更能使双方的长处和作用表现出来。“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原文为全段总起句,陈述“史诗级战争大片”必备的两个要素,使用“缺一不可”更合适。
    ②“多样”,侧重样式形式。“多元”的定义为具有相似性而又角度不同的组合,此处描述影片带来的思考,“多元”更适用。
    ③“淡化”, (问题、情感等)逐渐冷淡下来,变得不被重视或无关紧要。“柔化”,怀柔感化。此处如使用“淡化”,则有削弱电影主题之嫌,使用“柔化”则是在表现电影对战争的艺术化处理。故应填“柔化”。
    ④“庄严承诺”,庄重而严肃答应做某事,多用于动词。“铮铮誓言”,掷地有声有决心的誓言,是名词。“铮铮”突出刚毅之气,与前文“豺狼”“猎枪”等词语匹配。故应填“铮铮誓言”。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彭德怀……”语序不当,依据并列结构一致的原则,应该是“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据此可排除未对此处进行修改的C项。
    第二处是成分残缺,“面临”需要匹配一个宾语中心词,即“面临……生死抉择”,故应是排除A、D。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1)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当……,当……,当……”使用排比句,在表达气势上,这里以整齐的长句结构,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从而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在主旨上,烘托了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和影片所传递的人性的力量。
    (2)三个排比分句分别从各个角度(侧面、方面)展示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意义的思考,尤其是用“美国将军为‘冰雕连’的精神所折服而情不自禁致以军礼时”和前面的内容相对照,彰显中国人用不屈赢得敌人的尊重,这都体现了影片的多元思考。
    21.A
    22.①鲸鱼却并不是鱼(类)②含有数量众多的微生物群③每隔一段时间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文“鲸鱼的祖先竟然……曾经是一种有蹄类动物”可推断,后文应与之有了较大的变化,与之构成转折,排除BD;
    “因为栖息环境的变化,它们才逐渐朝着海洋中迁移”更符合鲸鱼进化的过程,排除C。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后文“而是属于哺乳动物”可知,所填写的句子的表达应是“不是……”;根据前文“鲸鱼,虽然它们的名字中带有‘鱼’字”所表达的意思应是“鲸鱼不是鱼”,故可填写“鲸鱼却并不是鱼(类)”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后文中“这些微生物群可以直接反映鲸鱼的健康状态”中的“这些微生物群”可知,鲸鱼喷出的水柱中含有些微生物群,故可填写“含有数量众多的微生物群”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前文“事实上却仍然是哺乳动物,所以鲸鱼是没有办法长时间处于海洋之中的,因为这会导致它们窒息”可推知,鲸鱼需要“冒出海面来呼吸,并且将肺部的废气,以及进入到身体中的海水都喷射出去”,故可填写“每隔一段时间”之类的句子。
    23.例文:
    在国家发展中收获个人幸福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曾发出著名的“爱国三问”。我想,颜回、岳飞和毛岸英已经替我们做出了回答。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我们怎么做才能让中国越来越好?国家富强,人人有责。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认清历史使命,勇担社会责任,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体验个人幸福。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人才能积极有为。
    岳飞带领岳家军与金人周旋作战,为的是守护大宋江山;毛岸英不怕牺牲走向朝鲜战场,为的是守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的初心是让中国人吃饱饭,邓稼先研制核武器的初心是保卫祖国安全不受他国侵犯。只有把爱国落实到行动中,只有勇担社会责任,一个人才能被激发出干事创业的潜力,攻坚克难。老科学家程开甲坦言:“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创新实践中有所作为,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才能体验到高层次的幸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了林则徐对幸福的认识;“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是李纲对幸福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幸福观。幸福就是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若不能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则无论自己得到怎样的满足,获得的幸福都是个人的小幸福。
    青年人应该效仿先贤,肩负使命,勇担责任,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收获个人幸福。京剧偶像王佩瑜创新形式,在传播京剧文化中实现个人价值,收获个人幸福。耶鲁村官秦玥飞,放弃优厚的待遇,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肩负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在扶贫工作中体验个人幸福。还有许许多多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无一不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收获个人幸福,抓住青春韶华积极有为。
    “泱泱海阔凭鱼跃,朗朗天高任鸟飞。”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缺口很大,青年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投身国家建设,探索科技前沿,为改变世界而努力,在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中收获个人幸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青年学子也应该进一步认识到青年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早日接过推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接力棒做好准备。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共有三则材料。
    材料一,颜回在国家动乱的时候,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的志趣,自觉修身养性,展现的是不忘初心、慎始敬终的专一精神;
    材料二,岳飞觉得自己虽然为国家做了一些贡献,但微不足道,报国之路依然遥远而艰辛,需要自己马不停蹄付出更大的努力,展现的是不计个人名利、艰苦卓绝的报国精神;
    材料三毛岸英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无惧生死,主动请缨入朝作战,展现是以身许国的担当精神。
    三则材料共同的情境,都是国家处于困境的时候,三个人的选择表面看各有不同,实际上都展现出了青年人该有的人生准则。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里说过:“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凡国之大事,都不可孤立看待。自古至今,历朝历代,国有危难,从来不缺锐身自任的大智大勇、大仁大爱者。青年当学习岳飞和毛岸英,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畏牺牲,以身报国;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就该像颜回一样保持自身的高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奉献。
    题目任务要求思考“青年与国家的关系”,可以综合起来立意,也可以侧重其中的一个材料。
    立意:
    1.天下兴亡,青年有责。
    2.国家兴盛,看我青年。
    3.青年英勇则国家强大。
    4.以青春之力,助力国家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