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
2.C
3.B
4.①提出观点。借天问一号的出征,提出观点“人类文明屡因断惑而进步,天问探火将因穷理而不凡”;②分析论证。先罗列中国自古以来“问天”求索的事实,再摆出现代人类探火的现状与挑战,论述人类断惑穷理精神的可贵;③阐述意义,进一步论证观点。从中国探火的意义扩展到深空探索、天问穷理的深意,进一步有力论述了“天问探火将因穷理而不凡”的观点。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太空竞赛2.0’实质上是在‘方案上最佳’的竞争”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不同的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发展模式不同,因此新的太空竞赛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方案上最佳’的竞争”可知,“太空竞赛2.0”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方案上最佳”的竞争,而不是实质上的问题。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除了探索领域的不确定因素外,还因为缺乏经验”说法不当,依据材料一“此外,大量技术问题频发,迫使欧空局及其合作伙伴俄罗斯航天局不得不将他们的下一次火星任务ExoMars推迟到2022年”可知,成功率不高的原因还应该有技术原因;
B.“美国是我国的唯一竞争对手”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宇宙已成为新的基本作战领域,美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可知,美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唯一竞争对手;
D.“天问穷理的深意仅在于探究宇宙星空的奥秘”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五段说“天问穷理的深意远不止于此”,因此天问穷理的深意不仅在于探究宇宙星空的奥秘。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探火因穷理而不凡”指的是人类探火的非凡意义,四个论据中,A项是人类对探火的未来设想,C项是中国探火的成果,D项是探火失败的事例,所以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探火因穷理而不凡”的观点,而B项能体现人类探火的非凡意义和影响。
5.B
6.D
7.①悬念的设置。小说一开始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但后文并未全部给出明确回答,这既引发了“我”的兴趣,也引发了读者想要了解男人身世与经历的强烈兴趣。②情节的突变(突转手法的运用)。当妻子扎进丈夫怀里,伤疤男人亲吻妻子竟杀死了她,这一出其不意的突转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③对比手法的运用。小说借伤疤男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成功塑造了一个沉默而近乎麻木、极度压抑的落魄者形象,让人深思。
8.①表层意蕴:那道因瓶子炸开崩破而留在男人脸上的疤痕。因“我”的误解,而让读者印象深刻。②象征层面意蕴:这位曾经是革命党领袖脸上的疤痕,象征他心中永远无法磨平的伤口以及被摧残破坏的人生。③深层意蕴:结合那位末路英雄的悲惨遭遇,透过他脸上的“疤痕”展示着复杂人性,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惋惜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表达了不希望看到美好心灵带上“疤痕”的一种愿望。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足见其面对死亡时的恐慌,想借抽烟来镇定自己”错误,体现的是伤疤男人面对死亡时的淡定,与其当时的身份相呼应。
C.“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错误,“笑”后隐藏的是近乎麻木的极度压抑。
D.“是他故意在敌人面前表现对妻子的爱,想以此赢取将军的同情心”错误,体现的是伤疤男人对妻子真实的爱,同时这种爱也是一种畸形的爱,并非是为了赢取将军的同情心。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流露着作者对伤疤男人的无尽嘲讽”错误,这篇文章通过“疤痕”向读者展示着复杂人性,也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惋惜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用“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说不定”“哪还能”这些词语流露出的是对伤疤男人的无尽惋惜,而不是嘲讽。
9.D
10.C
11.B
12.(1)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2)士人(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子)不也是很沉重吗?
13.回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子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克己复礼,把对“仁”“礼”的追求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富哉言乎”是一个主谓倒装句,“乎”一般用在句末,表感叹,故在“乎”后断开,排除AC;
“选于众”是状语后置句,“举”是“推举”的意思,“举皋陶”,意思是说“推举了皋陶”,故在“举”前断开,排除B;
本句翻译为“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病,担忧,忧虑义,此处意为不足。“其”代这些人。本句翻译为:尧舜等这么道德高尚的圣人都会感到有所不及。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可知,只要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就可被称作“仁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不单纯是“仁人”,而是“圣人”了。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得分点:“举”,“推荐、选拔”;“直”,形容词活用做名词,“正直的人”;“错”通“措”,“安置”;“诸”兼词“之于”。
(2)句得分点:“弘”指“远大抱负”;“毅”指“意志坚定”;“仁”名词做动词,“实行仁德”。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回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答子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克己复礼,把对“仁”“礼”的追求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即爱人。
原文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些语录,说明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复礼”什么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后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符合自然规则了。这样就是“仁”的境界。这个“克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我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我们的妄想杂念,因为我们一切的言行,无论恶的善的,都是因为先有了这个念头,想法,才会付诸言行。其次才是克制言语行动。但我们每时每刻,脑海里都有数不清的念头,此起彼伏。有时候我们想停下来,但你“想停下来”这又是一个念头,越想停下来,反而就越停不下来,这还是粗念。所以,有时候,还必须从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循序渐进,才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念头,这就是“克己”。
由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可见,孔子认为,仁即爱人的观点。孔子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内容主要包括忠和恕两个方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类似弟子问仁的记载还有很多。比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爱人这个词包括两个词的含义,一是爱,二是人。作者认为因为两层原因以爱人释仁稍嫌不足。所以说,孔子的“仁”的含义,一是对自己要做到“克己复礼”,对别人要“爱人”。
参考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14.D
15.①“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的离别之愁。②“紫阙落日浮云生”用浮云生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表明作者对政局的担忧。③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以及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王粲等引发诗人绵绵思绪,触发更深广的愁思,表达出一种世事浩茫的人生感慨。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全用虚写”错,“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既带有写实的成分,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也有虚写的成分,用浮云蔽日来象征朋友被迫离京。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这句中“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挽留,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写出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的依依惜别之情。
由“古道连绵走西京”中“连绵”一词,可见“古道”漫长,世世代代负载过很多前往长安的人,想起了王粲等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拓展了空间,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也有对世事的感叹。
“紫阙落日浮云生”,“紫阙”之皇宫,西京的巍巍宫殿上,太阳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出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写出作者对政局的担忧。
16.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致、至、宛、霰。
17.C
18.D
19.①四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内容上互为因果,具体阐释了时代与青年的关系。(构成)②用排比手法举例了时代与青年关系的诸多事实,内容丰富;行文富有节奏感,增强语言气势,更加充分地论述了时代与青年的关系。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是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活力,选用“薪火相传”。
卧薪尝胆: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语境是说新时代青年要努力奋斗方不负时代,选用“自强不息”。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大有可为: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能大大地发挥作用。语境强调新时代的优势,使用“大有可为”。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多形容盛气凌人。语境是说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本领显露出来,这是褒义的语境,与盛气凌人无关,使用“脱颖而出”。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之所以……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句式杂糅,可删掉“的原因”,排除AC;
“不止步、不退缩、不放弃”语序不当,根据句子意思应是递进关系,可改为“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排除BC。
20.A
21.①因为温度高些②还是从颜色来说③温度越低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前文说“挂在猎户腰带上的参宿三”,后面的比喻也要准确表述这颗星的位置,而不是“猎户座上”,据此排除BD;
而AC项的区别在于,A突出喻体“闪闪发光的蓝宝石”,C突出位置“挂在猎户腰带上”,结合语境应该突出星座闪烁着光芒这一点,据此排除C。
故选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