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以及解析
1.D
2.C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理解错误。材料一,“中华民族服饰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所以,原文说的是“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指的应是“中华民族服饰”,而非“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B.“以绘代织”理解错误。材料一,“明嘉靖八年世宗同意张璁意见,择吉更正其制,玄衣黄裳,衣裳各六章,衣六章古以绘,改当以织。服饰改革都是适应当时需要的,并非固定不变”,由此可见,不是“以绘代织”,而是“衣六章古以绘,改当以织”。
C.“都是以服色加以区分”理解错误。材料一说“女真族早年俗好衣白,栎发垂肩,与契丹异,贵贱以布的精细为别,贫富皆衣皮御寒”,所以,并非“都是以服色加以区分”,女真族早年“贵贱以布的精细为别”。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文成公主把中原服饰带到吐蕃后……中原也出现‘非华风’时世妆”时间错误。根据材料一说“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一种‘非华风’的时世妆,即椎髻赭面,嘴唇涂黑,是受吐蕃的影响”可知,“中原出现“‘非华风’时世妆”是在唐宪宗时期。而不是“文成公主把中原服饰带到吐蕃后”。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各选项的有效答题区间在材料一的第六、七节。
A.根据材料一第六节“契丹族在后唐明宗时阿保机已是‘被锦袍,大带垂后’,在入主黄河流城后,采用汉、契丹两制并行服饰”可知,该选项说的“契丹实行汉、契丹两制并行的服饰制度”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
B.材料一中说“党项人多服装褐,后建西夏国,元昊反对其父附宋而衣锦绮,他制定衣冠制度,‘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文武百官服紫衣、绯衣。‘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襕,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由此可知,如果党项族人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就会穿“紫衣、绯衣”“青绿”衣,而不是“党项人男女贵贱皆‘衣皮毛’”,所以该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材料一第六节“金建国后仿宋朝舆服制度,《金史•舆服志》有载:‘章宗时(1190-1208),礼官请参酌汉唐,更制祭服,青衣朱裳,去貂蝉坚笔,以别于朝服’”可知,该选项说的“金国的礼官祭服,青衣朱裳”显然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
D.根据材料一第七节“吐蕃的服饰主要穿毡衣或皮……文成公主到吐蕃后,把中原服饰带到那里,当地人学穿中原式服装,也保留自己的服饰”可知,吐蕃的传统服饰主要穿毡衣或皮,而“绢绮”中原服饰,文成公主到吐蕃后,该选项说的“吐蕃君臣去掉毡裘,改穿绢绮”显然是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
故选B。
4.C
5.B
6.D
7.C
8.C
9.(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2)不了解句读,没有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并没有看出他们多么明智。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把玉带交给通消息的人作为凭信。“信”是凭证的意思。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向;/介词,表被动,被。
B.“以”都是连词,来。
C.“若”,连词,如果;/动词,像。
D.“为”,介词,表被动;/连词,因为。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意思:如今皇位中兴,应当遵循旧典,我李鳞虽然无能,但曾在唐庄宗的幕府任职,在藩邸认识当今的天子,论才能功业,有什么落在众人后面?
“天祚”,皇位的意思,“中兴”,是指由衰转盛;“天祚中兴”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
“霸府”,府属,指地点,其前省略“于”,作“事庄宗”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适用第二个含义”错误,由原文“唐国初建,鳞、琼上言:‘献祖宣皇帝建初陵,懿祖光皇帝启运陵,请置台令。’”可知,文中是说唐刚建国,李鳞、李琼提出建议请求设置台令来管理建初陵和启运陵,所以应指官职而不是规章制度,适用于第一个含义。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在与杨溥的密谈中认定杨溥有归顺之心”错误,由原文“后杨溥谍者见鳞言事”可知,“杨溥谍者”是指为杨溥打听消息的人,所以应是李鳞与为杨溥打听消息的人密谈而不是“杨溥”。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虽”,即使;“董”,督责;“振”通“震”,威吓;“怀仁”,感怀国君的仁德;“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
(2)得分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了解句读,没有解决疑惑;“或”,有的;“师”,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不”通“否”;“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参考译文:
李鳞,唐代宗室的后代。他的伯父李阳在唐做官,咸通间任给事中。李鳞年轻时考进士,多次没考中,客居河朔间,自称清海军掌书记,拜见常山李弘规,李弘规把他推荐给赵王王镕,王镕留下他任从事。后来张文礼杀掉王镕自立为王,派李鳞到太原拜访唐庄宗。李鳞口齿伶俐敢于说话,于是暗中为唐庄宗谋划可以攻破张文礼的计策。后来张文礼被打败,唐庄宗任命李鳞为支使。
唐庄宗登位,拜李鳞为宗正卿,任命李琼为少卿。唐献祖、唐懿祖的陵墓在赵州昭庆县,唐刚建国,李鳞、李琼建议说:“唐献祖宣皇帝的建初陵、唐懿祖光皇帝的启运陵,请求设置台令。”县中无赖自称是宗室后代的有一百多人,宗正没有谱牒,无法考核。有一个人到寺中自称世代任丹阳竟陵台令,重金贿赂宗正官吏,李辚、李琼不再认真核定,就补他为台令。这人就拿着大红色旗帜招置部下,侵夺民田一百多顷。老百姓向官府告状,不能断决,就将此事上报。唐庄宗下诏公卿博士,询问过去唐各帝王陵墓在哪里。公卿博士们说:“丹阳在现在的润州,而竟陵与唐事无关。李鳞不学无术,不配置身九卿中。”因此被贬为司农少卿,出任河中节度副使。
唐明宗登位,因李鳞是老朋友,召他回朝,多次迁升为户部尚书。李鳞心中很希望受到重用,曾对冯道、赵凤说:“唐家旧例,宗室的人都任宰相。如今皇位中兴,应当遵循旧典,我李鳞虽然无能,但曾在唐庄宗的幕府任职,在藩邸认识当今的天子,论才能功业,有什么落在众人后面?而长久置身朝班行列,各位安心吗?”冯道等人讨厌他的言语。后来为杨溥打听消息的人拜见李鳞反映情况,李鳞就对安重诲说:“杨溥想回国很久了,如果朝廷派使臣晓谕他,可以召回他。”安重诲相信了,把玉带交给通消息的人作为凭信,很久没有结果,因此贬李鳞为兖州行军司马。
李鳞和唐废帝有旧交,唐愍帝时,任兵部尚书,奉命出使湖南,听说唐废帝登位,很高兴,认为必定任用自己做宰相。返回时经过荆南,对高从诲说:“士人的道路固然有通有塞,我不被现时重用很久了。如今新天子登位,我将受到重用了!”于是向高从诲索求财宝进献祝贺,高从诲为李鳞设宴,问他的副使马承翰:“如今朝廷的臣子,谁有宰相的声望?”马承翰说:“尚书崔居俭,左丞姚顗,其次是太常卢文纪。”高从诲笑着环视手下人,取来进奏官的报状给李鳞看,姚顗和卢文纪都拜为平章事了。李鳞羞惭失色。回到京师,唐废帝最终没有重用他。
10.C
11.①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②对国事的担忧;③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④报国无门的悲愤感情。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想乘着小船归隐江湖”理解错误,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以回乡退隐了,然而归隐江湖却不是诗人本心的期望,因为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没有办法实现,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圆。所以迫于形势的罢官是无奈之举,归隐是愤恨无奈。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开篇“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然后“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承前启后,勾起了作者的旅思,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他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下一句“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回想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他的所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著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由此可见,他对戎马生活的怀念之情。
“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情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报负。“无人”,也就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
最后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词里活用了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将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含蓄抒发出来。
12.A
13.C
14.①推动情节发展。书包里的《挺进报》引发兄妹争执,造成成瑶对二哥的误解,而梦中的书包也让成瑶模糊意识到自己的冒失,进而理解了二哥的斥责。②丰富人物形象。找书包、梦书包、按书包等情节反映了作为学生的成瑶警惕性不足的特点,也衬托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A.“他特别不希望成瑶跟她的同学到农村去”曲解文意,错在“他特别不希望”。结合第⑤段成岗的话“希望不是幻想”,这其实是暗示妹妹光是想象没有用,要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去必须要用行动,因此他其实内心是希望妹妹去的。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C.“通过正面描写成岗革命经历”错误,“正面描写”不正确,也没有表现成岗的心路历程。从选文“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以及“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等语句看出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以及妹妹眼中的哥哥的侧面描写表现成岗在地下工作中的沉着冷静、理智成熟的作风,而不是“正面描写成岗革命经历”。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书包”是物象,作为物象可以串联故事情节,也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从文中来看,小说写成瑶兄妹俩之间的争执,而引发争执的正是书包里的《挺进报》;因为对待《挺进报》的态度让成瑶误解了二哥,而成瑶在梦中梦到书包,她意识到自己的冒失,理解了二哥的做法,所以“书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然后分析“书包”在人物形象方面起到的作用。文章第⑥段写“找书包”,第⑪段写“梦书包”,第⑫段写“按书包”,这些情节都与“书包”有关,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人物形象。正是由于成瑶年轻、单纯,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引发了兄妹俩的语言交锋,也正是由于哥哥批评她冒失,不懂斗争策略,所以才有她晚上梦中“护书包”的情景。而通过对她的刻画,从侧面反映了哥哥在革命工作中的成熟、冷静、干练。
15.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通假现象的能力。
A.“内”通“纳”,纳,结交。
B.“被”通“披”,披散;“然”通“燃”,燃烧。
C.“行”通“形”,形体;“亡”通“无”,没有,不存在。
D.“泮”通“判”,分离;“当”通“尝”,尝试。
故选A。
16.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为被动句,“容”,被容的意思,属于意念上的被动。
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为判断句,为“……也”类型的判断句。
B.“治之于未乱”为状语后置句,“于未乱”是“治”的状语,后置了。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为被动句,“见”和“被”表被动。
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为省略句,“或以封”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应为“或以(之)封”。
综上可知:例句和C都是被动句。
故选C。
1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敏:勤勉。句意为: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微:精微。句意为: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
B.忍:狠心对待。句意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D.归:称赞,称许。句意为: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故选C。
18.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代词,“那”;代词,“自己”。
B.语气助词;“于是”
D.“如果”;表转折,“然而、可是”。
故选C。
1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齐”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齐。
A.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
B.亏:使动,使……受损失。
C.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培育。
D.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境界。
故选A。
20.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中的“孔子”错误,孔子没参加编辑。
故选B。
21.C
【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此题根据文段前后谈到两种治学区别,(5)(6)正好相对,应该分属两种方式,结合前文“思维惯性是分门别类的”可以判断(6)紧承其后比较合理。(1)中“而”表转折,“纵横贯通”与“学科分类”相对,(5)中“要求”的主语是“传统治学”,(3)中“进入”的主语是(5)中的“学者”,两句中“古人的知识世界”与“现代知识”相对,答案容易确定。
故选C。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累、戈、戟、材、摐、榆、旌旆、逶迤、碣、颓、堪。
23.风度
竞技场上输与赢总是相生相伴,人们往往将掌声、鲜花赠予胜利者,却常常忽视了另一方。其实,一个人的风度与素质,最能体现他对待失败的态度上。
“输得起”并不容易做到,这种心态是在长时间的磨砺中形成的,需要平日里的积累。所以,一个运动员是否成熟,是否有经验,从他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就能读出。还记得年轻的陈屺在日本神户的那场闹剧,他摔拍子、踢挡板,被指是又输球又输人,引发了很多议论和思考。在赛场上,这是常有的事。摔拍子、粗口乃至斗殴,也见怪不怪了。但分析一下,大多数“肇事者”仍处于成长期,他们往往经验不足却盛气有余。像齐达内那样用光头撞肚子的大叔,还是相当稀有的。老将们对待失败大多从容淡定。比如老瓦,最后一次国际大赛上居然以0:4惨败,没能为他灿烂的乒乓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可他仍能在新闻发布会上谈笑风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大将风度。
一个人的涵养、一个国家的精神,在输赢的一刹那也能显露得一清二楚。同样讲乒乓。那一回,刘国正遭遇波尔。第七局12:13,刘国正回球时球落到了地板上,上海体育馆的空气好像立刻凝固了——如果出界,那意味着刘国正出局。就在此时,一个人伸手示意裁判:“球擦边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波尔!13平,裁判举起右手。随着中国球迷两次排山倒海的喝彩,刘国正终于以15:13反败为胜。波尔输了比赛,却赢得了风度,全世界都看到了他身上胜于王者的光芒。另一次感动源于北京申奥。难以忘记,当萨马兰奇主席宣布北京获得主办权后,各国代表真诚地相互拥抱与祝福。是的,当竞争落下帷幕的时候,谁输谁赢已不再重要;赢得真实,输得坦荡,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风度。
成败荣辱不全在于胜负,输,一样可以轰轰烈烈,一样可以赢得他人乃至对手的尊重。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军惨败,一向骄傲的南方兵不愿承认现实,他们强烈要求司令李将军上山打游击,誓死不向北方佬投降。但是,平素英勇过人的李将军却劝说大家投降:“打输了,就是打输了。我们必须承认,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输得有风度。”北方军的统帅被李将军的风度深深折服,他竟特地赠送李将军自己最心爱的雪茄。这足以见得李将军“输”的风采。
输得有风度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智慧。“比赛”结束,胜负已分,但关于“输”与“赢”的评判,却不止于此。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你觉得现代风度是什么”“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而对于“风度”,材料中给出了一系列的说明。从材料来看,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说历朝历代“风度”的不同内涵,第二部分是说现代人对于“现代风度”的争议,“有的说是创新,有的说是竞争,有的说是穷忙、宅、腐、控,还有说是休闲、旅游、健康”,考生可以从材料中选出自己对“现代风度”的认识,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角度谈对“现代风度”的理解。从字典的定义来看,“风度”即“人的举止姿态(多指美好的)”,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朋结友、为人处世,最讲究“风度”二字,良好的风度令人赞赏,让人羡慕,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风度不一定是博学多才,不一定是位高权重,更不一定是财大气粗,风度首先是一种涵养,一种内心的充实,一种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现;风度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言语恰如其分,着装整洁得体,举止温文尔雅,态度自然诚恳,工作兢兢业业,为人诚实守信,生活俭朴健康,见解独到深刻,情趣高雅脱俗……“现代风度”这一话题很宽泛,大题应小做,宽题应“窄”化。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化抽象为具体,将“现代风度”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事例等。考生可以围绕所描写的对象的某个方面,紧扣风度,具体描写其表现,借以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如写作议论文,考生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方面展开,如“现代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于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情操”等。
参考如下:
风骨+气度=现代风度
创新让我们拥有现代风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