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11-1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B
    2.C
    3.D
    4.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接着,结合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证其隐含着平等观;第三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
    5.(1)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2)“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3)墨子的“非攻”,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4)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5)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6)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错。原文是“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可见大同理想不是墨子提出的,文中是说兼爱学说是大同理想的绝唱。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错。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
    D.“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被陈独秀成为“国粹”的是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错。结合原文“儒家的爱重‘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对比的目的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不是为了证明其更具有进步意义。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A.是孟子的推己及人思想;
    B.是孟子的仁政思想;
    C.是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
    D.是墨子的兼爱思想。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部分第一段,先说墨子自立门户,聚徒讲学,热衷游说,然后说他的政治主张有十项,最后突出“‘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可见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
    第二部分第二段,接着引用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和《淮南子•要略》对墨子的评价,论述“兼爱”思想的内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隐含着平等观,“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第三部分第三至五段,然后先总说墨子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接着分别论述,“其一,爱无等差”“其二,兼以易别”,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
    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首先看墨子的“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这种思想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从当前现实来看,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材料一中墨子主张爱无等差,“‘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主张兼以易别,“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可见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
    材料一中墨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这种“非攻”思想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
    材料二中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
    材料二中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可见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可见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6.B
    7.B
    8.(1)关尹喜等人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
    (2)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9.(1)小说借古讽今。
    (2)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
    (3)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育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错,应为侧面表现了老子讲得太深奥、迂腐。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十分好奇”错,表现的是关口官吏的贪婪。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小说中的一些描写:“惊叫”,“滚鞍下马”,“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关尹喜等人对老子及其学说是膜拜的。
    第二问:结合人们听讲的表现“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可见对老子的玄乎空洞的学说这些人并不见得真的懂,从他们听的表现来看是一窍不通,但是还是醉心于这种空洞无趣的说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人崇尚虚无、空谈,不务实事的风气。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及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
    这篇小说是一篇寓言小说,讲的是老子讲学的事。小说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作品的出处和题目中的提示语“典故”一词推知,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至于“讽刺”的对象,讽刺的意义,从选文描写的众人听讲的过程来看“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由此可知,地方官员关尹喜等人慕名请老子讲学,但老子所讲的《道德经》人们却听不懂,只是为了面子才苦撑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然是借古讽今,讽刺了关尹喜等一大帮假充文化人,喜欢所谓的虚无的“国粹”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懂的媚俗从众风尚,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
    据此,再联系当时的人们崇尚空谈的社会风气加以分析得出:作者用“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是为了讽刺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崇尚空谈的做法。
    10.C
    11.B
    12.C
    13.(1)天子设置公卿和辅弼的大臣,难道就是让他们阿谀奉承,而把主上陷于不义之地吗?
    (2)只是淮阳郡那里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仅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好。
    14.(1)楚地多有百姓偷铸钱币,而淮阳为楚国地界。
    (2)淮阳的官吏百姓不相融洽。
    (3)汲黯有担任太守的威望和能力。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AD;
    “非肯正为天下言”,“天下言”是“为”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B。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我被抛弃到外郡去,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可以抗拒别人的劝谏,奸诈足可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其思想体系强调修行、仁义、经世、致用四大主题”错误。“仁义”属于儒家思想主张。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汲黯只愿当中郎”和“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表述不正确,文意为汲黯希望当中郎,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看中汲黯的威望,让他去做太守。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置”,设置;“宁”,难道;“令”后省略“之”,让他们;
    (2)“顾”,只是;“不相得”,不投合、不融洽;“重”,威望;“徒”,仅、只是。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可知,过了几年,恰逢国家改铸五铢钱,多有百姓私铸钱币,以楚地最为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于是征召汲黯任命他担任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官印。由此可知,楚地多有百姓偷铸钱币,而淮阳为楚国地界。
    由原文“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可知,您是不是轻视淮阳郡呢?我如今召你回来,只是淮阳郡那里官吏百姓不大融洽。由此可知,淮阳的官吏百姓不相融洽。
    由原文“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可知,我仅仅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好。由此可知,汲黯有担任太守的威望和能力。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任命汲黯为“谒者”之官。有一年东越人相互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调查,汲黯并没有到越地,只到吴国就回来了,上书报告皇帝说:“越地人相互攻打,是他们的本性,何劳天子的使者去调查过问。”河内郡失火,延续烧了一千多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回来报告说:“本是一户人家失火,因房屋密集,火势蔓延,一烧就是千余家,完全是意外,不必忧虑。不过当我经过河内郡时,河内郡有一万多户穷人家遭受水旱灾,穷得父母把孩子杀了吃。我就借这次出使的机会,自作主张,打开那里的粮仓,救济灾民。现在我自请免职,至于假托皇帝开仓的事,听候皇上的发落。”皇上认为他很贤明,就赦免了他汲黯研究黄老学派,治理官吏,管理百姓,喜欢清净。选择自己喜欢的官吏,任用他。他的行政要求,只注重大的重要事,小事从不苛求。一年多,东海郡被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人称道。天子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皇上刚说到我要怎样怎样,汲黯就对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要在表面广施仁义,又怎么能效法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皇上默不作声,发了怒,脸色大变罢了朝会。公卿大臣都替汲黯害怕。皇上退朝后,对左右的人说:“汲黯戆直得也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和辅弼的大臣,难道就是让他们阿谀奉承,而把主上陷于不义之地吗?况且我已身居其位,纵使爱惜自己的身体,可辱没了国家又当如何呢!”张汤刚刚因为参与改定刑律法令担任了廷尉,汲黯就屡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他说:“您身为正卿,对上没能发扬先帝的功业,对下没能抑制住天下人的邪念,或是让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或是使得监狱中犯人减少,这两样中一样也没办到。靠罗织罪名,使人受苦来办案行事,靠任意断案来成就功名,为什么竟要把高皇帝时的律令拿来乱加改动呢?您因为这样做会落得族灭无后的。”汲黯当时和张汤辩论争议,张汤争辩时常常在一些文辞细小处苛求探究,汲黯则伉直峻厉,高谈阔论,却没能驳倒张汤,就愤愤地骂道:“天下有所谓的刀笔小吏,不能让他们做公卿,真是这样。如果真如张汤所言,就将使天下人叠起脚来,站立不动,连眼睛也只能斜视了!”过了几年,恰逢改铸五铢钱,百姓中有很多人盗铸钱币,以楚地最为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就召汲黯来任命他做了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官印,诏令屡次强迫给他,这之后他才接受了诏命。诏令召汲黯进见,汲黯向皇上哭诉道:“我自以为将要身死沟壑之中,不能再见到陛下了,没想到陛下能再次收录起用我。我常患贱病,体力难以胜任郡中政事,我甘愿做个中郎,出入于宫禁之中,负责替您拾遗补缺,这是我的愿望。”皇上说:“您是不是轻视淮阳郡呢?我即刻就召您回来。只是淮阳郡那里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仅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好。”汲黯辞行之后,去拜望大行李息,说道:“我被抛弃到外郡去,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可以抗拒别人的劝谏,奸诈足可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主上心里不想要的,他就跟着去毁谤;主上心里想要干的,他就跟着赞誉。喜好兴起事端,舞弄法律条文,在朝中心怀欺诈来迎合主上的心意,在朝外则挟制酷吏恶人来维护威严。您位居九卿之列,如不早些进言皇上,您将会和他一道受到惩处了。”李息畏惧张汤,始终没敢进言。汲黯采用原来的方法治理淮阳,使淮阳政事清明。后来张汤果然事败,皇上听到汲黯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将李息判了罪。下令让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在淮阳为官。
    15.D
    16.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错误。尾联表现诗人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结合注释①及全诗内容分析,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结合“杨柳”“客”分析,抒发思乡之情。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结合注释“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分析可知,抒发哀悼之痛。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喻,慎,宛,甸,霰。
    18.D
    19.A
    20.修改示例:火炬图案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双奥之城”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还体现了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文“颜色为银色和红色”可分析,银色代表冰雪,红色象征着火与温暖。接前文总括意,应包含“冰火”两个元素,所以排除A、B两项。
    C.“温暖世界”一句,只写了“火”,与前文“冰火”句前后不能对应。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说的“撑腰”原本是指人给人做后盾,此处说“祥云”给“火炬”撑腰,是拟人手法。
    A.说猿猱想要翻越山川,都不得不“发愁”,赋予猿猴人的情感,是拟人手法。
    B.“低眉”实际上是以“眉”代指“脸”,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比喻手法。先问再答,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D.“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其实是轻烟与月光笼罩着寒水与沙滩,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中语病有三,一为语序不当,“不仅……还”为递进关系,应该先说继承发扬“双奥之城”,再说体现“传统思想”,把前后分句语序颠倒过来。
    二为搭配不当,“包含……继承和发扬”不能搭配,应改为“体现了……继承与发扬”。
    三为成分残缺,“双奥之城”后应加上“精神”。
    21.(1)求幸福不只在物质享受(完全否定物质财富的意义是不对的);求幸福不要丧失操守(见利忘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第一段有两个层次,第一层即第一句明确对于幸福的态度“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第二层通过先秦诸子的观点,说明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明确提炼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综合以上信息用否定句表达就是:求幸福不只在物质享受(完全否定物质财富的意义是不对的)或者“物质追求不是真幸福。
    第二段还是根据先秦诸子的观点来分析,得出要点为“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综合以上信息用否定句表述为:求幸福不要丧失操守(见利忘义)。
    22.B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的辨析方法:关注虚词的词性的差异;关注其不同位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之:助词,的/代词,它。
    B项,而:都作连词,都表承接关系。
    C项,其;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D项,以:连词,无实义/介词,用,把。
    故选B。
    23.C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除了注意平时积累之外,还要注意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时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句(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有误。“运”,运转;“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B项,有误。“乍”,突然;“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意思是:(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
    C项,正确。
    D项,有误。“达”,流通,涌出;“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
    故选C。
    24.C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
    故选C。
    25.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属于引语式材料。
    材料一中以时间为线介绍了美国对于其他多个国家的知名企业的打压行为,中国的华为也受到了美国的打压,致使孟晚舟羁留在加拿大。各国企业在美国的打压下损失惨重,不仅损兵折将,有的国家还向美国赔礼道歉。而中国华为的孟晚舟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回国,把华为的损失降到了最小。综合来看,美国对对本国经济造成压力或威胁的企业采取的是蛮横的打压行为,给很多受打压的企业带来了灾难,美国的这种行为是经济上的霸权行为。要拒绝霸权还需要祖国强大,人民团结。
    材料二引用的是孟晚舟的归国感言,“我们祈祷和平”强调的是对和平的渴望;“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表达的是生在中国的自豪感;“全体同胞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肯定了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可见,中国是孟晚舟事件的强大后盾,是中国实力让孟晚舟能顺利归国。
    材料三引用的是《我和我的祖国》歌词,歌词内容强调了“我”和“祖国”的关系,我和祖国密不可分,就像孩子和母亲,就像浪花和大海。“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可见祖国是我们每个人的坚强后盾,我们也应该像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没有国,哪来家?我们在分享祖国的欢乐的同时,应该分担祖国的忧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写作时可找到三则材料的内部联系,如材料一中很多国家的企业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只有孟晚舟能顺利归国,华为没有受到美国的重创,这是因为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的强大,因此立意时应围绕自己和国家的关系来写。
    立意:
    1.我和祖国荣辱与共,不可分割。
    2.国家为我,我为国家。
    3.增强实力,拒绝霸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