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名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古诗阅读专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登宝公塔
[宋]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将倦童疲马留于寺门与诗人拄杖登山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诗人登山途中意兴无穷的情感基调。
B.颔联写登山途中,天气忽为白昼,忽为黄昏,通过写天气的变化不定,进而写出登山之艰难。
C.颈联写“鼠摇”、“鸦矫”,表现空山幽寂、月色明朗,“鼠摇”、“鸦矫”体现了诗人炼字取意的精严娴熟。
D.尾联写诗人成功登上宝公塔之后,“不知”、“忘我”、“忘言”,无不写出了诗人当时忘记一切烦扰纷争的状态。
15.尾联虽未写景,但实则扣景而写,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6分)
14.B项解读有误,颔联实则写的是江上山间由黄昏转入月夜时光影明暗变化的奇妙。
15.道人忘记了诗人的存在,诗人也忘记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2分)正因为景色迷人,才能使诗人整个身心都融入到眼前的景物中去,达到物我两忘、不可言传的境界。(2分)尾联虽然只是刻画一种感受,却并不离登塔的主题,虽不写景,而景由此可见。(2分)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二)课内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下列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充分体现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质朴中见精巧,平淡中见深味。
B. “守拙归园田”一句,“守拙”呼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呼应“性本爱丘山”。
C.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运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细节描写等手法,描写了一幅安宁、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既是指田园生活自然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的生活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以及对文章手法的鉴赏能力。
C项,“……细节描写等手法,描写了一幅安宁、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理解有误。“细节描写”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1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对自己涉足官场的悔恨;②对官场乏味、不自由的生活的厌倦;③家乡田园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写到偶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尘网”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作者用“误”字写出了对自己涉足官场的悔恨,对官场乏味、不自由的生活的厌倦。“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写到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作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家乡田园生活的向往。
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
林 逋①
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
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
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
却忆清溪谢太傅②,当时未解惜蓑衣。
〔注〕①林逋,宋代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赠谥“和靖”,世称“和靖先生”。②谢太傅,东晋时隐居刻溪的谢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
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二三两联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
C.第三句写鱼儿察觉行船沉入水草,表达对鱼儿拒人千里之外行为的憎恶之情。
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山水之乐。
15.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着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6分)
14. C 借鱼儿表达的应是愉悦情绪。
15.①描绘了村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③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④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获满分)
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晚桃花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① 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② 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 来折一枝。
【注】①亚,通“压”。②校,通“较”,比较,较为。③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遮没于竹松间的生活环境。
B.颔联写因为斜日临照和作者忙中偷闲,才发现了幽僻处的桃花,突出了偶然性。
C.颈联“寒地生材”“贫女嫁迟”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深刻的讽喻,发人思考。
D.尾联是说春天将尽,没有人怜惜桃花,即便作者也是随手攀折一枝,无意顾惜。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14.D(“作者也随手攀折一枝,无意顾惜”错,在此折花是惜花的表现)(3 分)
15.①对迟开桃花的喜爱和怜惜之情;②表达了对家世贫寒而不被赏识任用的人才的惋惜和不平;③委婉地劝谏当权者应随时、深入地发现人才。(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连云港市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②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4. C 15.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②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②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分析有误,本句就是概叙,并不是具体刻画别前欢笑。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能力。此类题属于探究能力要求,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诗歌,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解答此题,先点名自己的观点,即同意还是不同意题干说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比如,同意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可从“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这两句是写诗人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情景,从对面写来,表达案例诗人与朋友别后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因为是探究题,本题答案是开放的,当然也可以不同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既然不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那就是从诗人自己的角度来表达的,那“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这两句就是诗人写自己与朋友分别后,自己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表达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不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题干的说法,答题时都要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看法的理由。在阐述理由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点睛】对于诗词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答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架竹苫茆只数椽”是说这个老学庵就是用竹子搭建的上面盖着茅草的几间简陋房子。
B.“一窗昏晓送流年”表示自己从早到晚坐在窗下,自己生命的河流便静静地流淌过去。
C.“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两句不仅词性与平仄相对仗,而且意义上也相互对照关联。
D.“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中“随缘”是任其自然的意思,暗含了作者对南村跛童子些许不满。
15.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14.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综合赏析能力。D项,“暗含了作者对南村跛童子些许不满”分析错误,尾联是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些许不满”,不存在。
15.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总写诗人的晚年生活愈加萧条冷落。“架竹苫茆只数椽”写自己的现实处境,这简陋的老学庵用竹子和茅草建造而成,就连木椽也只有几只。生活的窘迫和艰难经由老学庵的描写,被从侧面深刻地表现出来。尾联“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是说自己处境困窘,没有书童,只得叫来南村跛脚的童子,请他帮忙煎茶打扫。有这两联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出句“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对此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颈联的对句“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江苏省南京一中2020_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①卜远人。
采莲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②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注】①掷金钱:古代民间用钱币占卜,看正反以问人的凶吉或归期远近等。②无端:无故,没来由。
8.比较两首诗主人公的不同形象。(6分)
▲
9.前人评价《江南曲》“一片心情只自知,‘偶向’‘还随’‘暗掷’妙极形容”,请作简要分析。(5分)
▲
8. 《江南曲》中刻画了一位神情恍惚(1分)、含蓄深情(1分)的思妇(1分);《采莲子》中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1分)、大胆纯真(1分)的采莲少女(1分)。
9.“偶向”“还随”表现女子在欢快热闹的活动中只是无意识地(1分)跟随女伴信手摘花(1分)、祭神祈福(1分);“暗掷”摹写出女子切盼远人归来(1分)而又不欲人知的微妙心理(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