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2.D
3.C
4.①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第二段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的政权认同并服膺唐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强调知行合一。
5.(1)认知层面的了解与熟悉。通过各种活动,了解、明白礼制的内涵,知晓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
(2)情感上的拉近。通过跨媒介的活动展开多样性的宣传工作,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文化遗产与大众的距离,让它们可感可亲。
(3)制定既能“见物”又能“见人”的保护政策,保护传统村落这样的有形遗产;将礼制等无形的文化遗产赋予现代意义,使之在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上发挥作用。
6.B
7.B
8.(1)鞠躬尽瘁:两天两夜没合眼,眼里红丝,眼皮发皱,脸瘦越发黄了;
(2)虑事周到、行事谨慎:从他对话中“不过”“可是”等词语后的内容可以看出;
(3)行事谨慎:务求情况确实;
(4)知己知彼:对敌我双方情况了然于胸;
(5)关心下属,不拿架子:吩咐给下属弄水喝,给下属抽烟,关心部队宿营情况;
(6)不独断专行:要求向彭总汇报,看总部意见。
9.可以设置四个场景:(1)无定河黑景的场景;(2)司令员窑洞观地图的场景;(3)敌我双方兵力调动的场景;(4)旅长陈兴允和旅政治委员杨克文与司令员对话的场景。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需要休整”错误,应该是说明将士们渴望打仗。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全部是直接描写”错误。也有间接描写,如以“司令员身边的一个参谋靠墙站着,头微微低着睡熟了”来间接衬托司令员的形象。
10.A
11.B
12.A
13.(1)国君如果能用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
(2)回答说: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
14.①才学卓著;②衷心耿直;③尽心尽责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翻译: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被召回任礼部主事。
“国子司业”为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安远知县”做“谪”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春秋》是周朝时期楚国的国史”错误。《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认为自己的学问在两位老师柳贯、黄溍之下”错误。由原文“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可知,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非常推崇宋濂,自认为不如他。由此可知,是两位老师自认为不如他。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诚:如果。以:用。则:那么。入:传播。所先:优先考虑使用的。
(2)方:刚刚。恶:怎么。深罪:大罪。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可知,元代至正年间,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到龙门山著书。十余年后,太祖召见宋濂,聘请他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为太子讲经,不久改任起居注。由此可知,宋濂才学卓著。
由原文“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可知,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十多年,凡是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用礼法来劝谏,使他回到正道。太祖剖符封赏功臣,征召宋濂商议封赏五等爵位,宋濂引鉴汉、唐前例,选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太祖曾经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学衍义》。由此可知,宋濂衷心耿直。
由原文“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廷誉之”可知,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询问廷臣,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诽谤、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章,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的人了。”太祖当场称赞他。由此可知,宋濂尽心尽责。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宋濂,字景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跟随闻人梦吉学习,精通《五经》,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非常推崇宋濂,自认为不如他。元代至正年间,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到龙门山著书。十余年后,太祖召见宋濂,聘请他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为太子讲经,不久改任起居注。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够遵照施行,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乙巳三月,宋濂请求返乡探亲,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用进德修业来勉励他。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还亲自赐信褒奖宋濂,并令太子写信答谢。不久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奉诏返京。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被召回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太祖征召四方儒士,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的,提升为编修,任命宋濂为老师。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十多年,凡是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用礼法来劝谏,使他回到正道。太祖剖符封赏功臣,征召宋濂商议封赏五等爵位,宋濂引鉴汉、唐前例,选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太祖曾经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学衍义》。太祖挑出《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宋濂讲完,接着说:“国君如果能用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询问廷臣,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诽谤、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章,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的人了。”太祖当场称赞他。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要将宋濂处死,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贬谪到茂州。宋濂文风淳厚,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的典礼,朝会宴享、律历衣冠的制度,四裔贡赋、赏劳的礼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的文辞,都委托给宋濂。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各地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第二年,宋濂在夔州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正德年间,又追封谥号文宪。
15.D
16.①丘诗用典。(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中的“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使读者感受到了一位不亚于隐者的高士情趣。
②魏诗设问,满地白云,杳无行迹,隐者想必采灵芝去了。透露出怅然若失的感情;以景结情。诗篇已终,但言有尽,而意无穷。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魏诗用细描手法”错误。应是“白描手法”。
17.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袖”“晓”。
18.B
19.D
20.他通过精心的研究,将一部小说和与中国相关的民族的历史、美好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等结合在了一起。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红痴”中,引号表特定称谓。
A. “之”中,引号表突出强调。
B. “雷锋”中,引号表特定称谓。
C. “星神兼备,充满生机”中,引号表直接引用。
D. “文明”中,引号表讽刺否定。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句“才学不断地在胸中生长”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才学”赋予“生长”之人的特质。
A.借代,用“吴钩”代兵器。
B.借喻,没有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只出现喻体。将“雪花”比喻成“梨花”。
C.明喻,出现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将“长江”比喻成“白练”。
D.比拟,将“明月”赋予“不谙离恨苦”之人的特质。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通过精心的研究”主语残缺,应是“他通过精心的研究”;
“将一部小说和中国相关的民族的历史、美好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等结合在了一起”介词残缺,应是“将一部小说和与中国相关的民族的历史、美好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等结合在了一起”。
改后应为“他通过精心的研究,将一部小说和与中国相关的民族的历史、美好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等结合在了一起”。
21.句中的“他”指秦仲义。深层含义:在那个时代,诸多有志之士想寻求实业救国的道路’他们“办工厂”“开银号”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但是这一切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资产阶级的改良原本就救不了中国,想要活命得上西山,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是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之路。
22.这首诗中,前四句为单纯写景,属于“无我之境”,而后四句在写景中抒情,属于“有我之境”。两种境界互相映衬,共同勾勒出一个虽暂得安宁却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