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1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D
    2.A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我国文艺工作者”错。原文第一段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无论是活跃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还是积极投身以艺战‘疫’的前线,都充分展现了心系家国的责任担当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原句是指参加了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的文艺工作者,选项扩大外延;
    B.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第二段是“文艺工作者作为特殊的高光职业,社会知名度高、在群众中影响力大……但人的知名度不等同于作品的知名度,假如没有立得住的作品也是站不住脚的”,可见原文并没有说“文艺工作者属于高光职业”的原因,只是强调要有好作品才能站住脚;
    C.“文艺大家……可以被称为新时代的灵魂工程师”缩小了范围。原文第一段是“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目的是论证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用心体验生活”在对目的的表述错。引用柳青的话在文章第三段,此段的分论点是“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引用的话正是论证了这个分论点。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艺的地位最为重要”文意理解错误,原文第四段是“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记录国家发展、反映时代变迁、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上勇于担当”。并未说“艺的地位最重要”。
    故选D。
    4.B
    5.C
    6.①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应围绕文创行业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强化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②产品方面:守正创新,以创意为引领,挖掘文化内涵,融合现代科技,赋予文创作品更多时代内涵、现代表达。
    ③传播方面:拓宽传播渠道,借助互联网平台、融媒体传播等方式,让产品更好地走近大众,传播文化,创造价值。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与普通文创产品相比,文创盲盒能够获得明显优势,‘一是符合年轻人求新求异的探索性和娱乐性的消费心理;二是‘强IP性’和强设计感,符合年轻人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并且较好地平衡了性价比’”可知,文创盲盒能获得明显优势的原因除了“内容有料,形式有趣,符合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和审美趣味”之外,还有“较好地平衡了性价比”,B项对原因陈述不全面。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张冠李戴。相关信息在材料四第二段。根据材料四第二段的信息可知,联合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的内容中并没有专门提及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状况。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政府部门应强化监管,加强市场规范、版权保护,减少同质化竞争,减少市场投机和盲目炒作,营造健康的产业发展生态”和材料三“地方政府围绕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制定的发展规划与政策体系也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可概括出,在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应围绕文创行业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强化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结合“将有料内容与有趣形式进行创新组合,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型文化消费形式”“作为文创产品的一种,盲盒是有益的形式创新”“近年来有了科技加持,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也逐渐‘潮’了起来”“激荡守正创新、守正出奇的文创智慧,足以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新貌”可概括出,产品方面:守正创新,以创意为引领,挖掘文化内涵,融合现代科技,赋予文创作品更多时代内涵、现代表达。
    结合“运用了5G、AR(增强现实)等最新技术,在二次创作、数字合成、融媒体传播等手段的创新下,以虚拟场景与真人演绎的有机交融,将歌舞融入博物馆场景”“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符合网民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繁荣绽放”可概括出,传播方面:拓宽传播渠道,借助互联网平台、融媒体传播等方式,让产品更好地走近大众,传播文化,创造价值。
    7.B
    8.①情节方面:“酒色”这一标题是对故事情节的集中概括,它涵盖了文章的主体事件,即边贵生送酒、梅如海以酒作画。②人物形象方面:“酒色”照应文中梅如海对自我的评价,表现出了梅如海的嗜好和身份,突出人物形象。③主题方面:“酒色”一词似贬实褒,贬词褒用,赞扬了以梅如海为代表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④读者方面:以“酒色”这样的一个简单且含有贬义的词入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9.①小说主人公梅如海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画家,其言谈举止都透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②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在古城湘潭的雨湖边,在一个花木扶疏的小庭院里,在名为“苦香堂”的画室里,作完画后屋内充斥的酒香、墨香、色香,无一不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③小说讲述梅如海作画的故事,对梅如海画法、调色、泼墨方面的描写,庄重高雅而不浅俗,在普及绘画知识的同时,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只要出价合适也是乐意作画卖给他们的”错,梅如海的这句话是委婉的推辞,表明不乐意为那些官员作画,这一点从下文也可看出。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作答本题,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
    从情节结构看,“贵生憨厚地把一个礼品袋放在案上,里面是一瓶茅台酒和一包水果”“梅如海拎起酒瓶,在大砚池里倒上酒……往一个调色的大瓷碟里倒酒后,再拎起一管洋红挤进去,调匀后,又掺了点儿胭脂”“让墨和色‘喝’吧,然后一并送还给他”小说主要写边贵生送酒,为了儿子的工作求梅如海作画送给局长,梅如海以酒作画的主要情节事件,“酒色”这一标题是对故事情节的集中概括。
    从塑造人物看,著名花鸟画家梅如海“常用的闲章,有一方为‘酒色之徒’”“人以为怪,他嗬嗬一笑:‘我爱酒,也爱色,作画时边品酒边泼墨施丹,不是酒色之徒吗?’”“酒色”照应文中梅如海对自我的评价,表现出了梅如海的嗜好和身份,突出了人物形象。
    从主题看,“酒色”一词表面上含有贬义,梅如海以“酒色之徒”作为闲章名,体现他爱酒也爱画的个人嗜好,而通过为边贵生作画一事,充分表现出梅如海对官场习气的厌恶,对底层人们的同情与爱护。“酒色”的标题饱含了对这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赞美。
    从艺术效果看,“酒色”这一标题具有悬念的效果,吸引读者,明贬实褒,耐人寻味。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特色、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这道题要求探究小说的“文化味”,可从能够展现文化品位的人、事、物、语言等角度入手。
    从人物形象看,“梅如海一辈子专攻大写意花鸟画,尤擅画梅,且喜欢画大片的梅干梅枝梅花,梅香如海,正如他的名字”“他的花鸟画,往往以光彩照人的墨色、苍劲的线条,写干写枝写藤写石,在一层层灵明清鲜的墨色衬托下,配以强烈的红、绿、黄三种颜色”“他当过多年的古城书画院院长,画价不低,每平方尺达五千元。他很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捐钱捐画乐此不疲”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梅如海是远近闻名的画家,德艺双馨,言谈举止文化气息浓厚。
    从环境氛围看,“在巷子中段的一个花木扶疏的小庭院里,住着年近古稀的著名花鸟画家梅如海”“摆在画案上的画,散发着酒香、墨香、色香……”小说的场景设置、环境氛围的营造,都充溢着浓烈的文化气息。
    从细节描写看,“墨分五色,浓、淡、干、湿、枯,大笔遒劲地挥写,画出梅干、梅枝、石头;再换笔,潇潇洒洒地画成团成簇的梅花,盛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如火如霞。梅如海一门心思都抛在画上,画一阵,呷一口酒,脸上放亮,腕底生风,宛若身边无人”这段梅如海作画的描写专业而细致,文化色彩强烈,文化底蕴深厚。
    10.B
    11.A
    12.C
    13.(1)(陈汤)年轻时喜欢读书,学识渊博通达事理,擅长创作文章。家中贫穷靠乞讨借贷为生,没有节操,不被州里人称道。
    (2)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到了,想逃走,又听说乌孙各国都派了军队,自以为没有地方可去了。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臣甘延寿、陈汤率领仁义的军队,替天诛伐,依赖陛下的神灵,砍了郅支单于的头以及杀死了有名的王侯大臣以下的人。应把所砍的头悬挂在槁街蛮夷的官邸间,用以昭示万里之外的人,让他们明白违犯强大的汉朝的,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义兵”作“将”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CD。
    “万里”作“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A。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明清沿用此意”错误,明清时的“秀才”是科举制度完备后的产物,和汉朝意义不同。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他仅依靠乌孙兵众就一举歼灭之”错误,从“如发电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汉兵纵火,吏士争入,单于被创死”可知,除了乌孙士兵,还有汉朝将士参战。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1)好:喜欢。属:创作。丐贷:乞讨。无节:没有节操。为……所:被动句式。
    (2)闻:听说。去:逃走。以:以为。之:动词,到,去。无所:没有地方。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陈汤)年轻时喜欢读书,学识渊博通达事理,擅长创作文章。家中贫穷靠乞讨借贷为生,没有节操,不被州里人称道。富平侯张勃佩服他的才能。初元二年时,元帝诏令列侯举荐秀才,张勃就举荐了陈汤。陈汤为等待升官,父亲死后也不去奔丧,司隶就弹劾陈汤不守孝道,张勃选任举荐欺诈不依实际情况,被削减食邑二百户。陈汤被下狱治罪。后来他重新被举荐为郎,几次请求出使外国。
    宣帝的时候,匈奴发生动乱,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儿子为人质。初元四年,郅支单于派使者进贡,顺便要求带走入侍的儿子,愿意归附朝廷。汉朝商议派遣卫司马谷吉去护送侍子。到郅支王庭后,郅支单于发怒了,竟然杀了谷吉等人。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有大谋,有很多策略,喜好建立卓越的功勋。接到出使外国的差事后,就同甘延寿谋划说道:“郅支单于虽然所在的地方相当遥远,(但)如果发动屯田的官兵,率领乌孙的部队,一直打到他们城下,千载功业可以一朝而成。”甘延寿听从他的意见。甘延寿、陈汤上奏自我弹劾假托皇帝命令,陈述用兵情况。陈汤放出胡人军队攻打他们,杀了四百六十人,得到了他们所抢走的四百七十名百姓,交还给大乌孙王。到了康居的东部边界,陈汤命令军队不得进行抢掠。第二天又带领军队前进,离城还有三十里,就停下扎营。刚开始,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到了,想逃走,又听说乌孙各国都派了军队,自以为没有地方可去了,说:“还不如坚守城池。”汉兵就放火,官兵争着进入内室,单于受伤而死。军侯假丞杜勋砍下了单于的头,得到了汉朝使者的两个符节以及谷吉等所带的帛书。一共斩杀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了一百四十五人,收降了一千多人。
    于是甘延寿、陈汤上奏书说:“郅支单于反叛对抗,没有受到惩罚,大夏以西的地方,都以为强大的汉朝不能使郅支单于臣服。臣甘延寿、陈汤率领仁义的军队,替天诛伐,依赖陛下的神灵,砍了郅支单于的头以及杀死了有名的王侯大臣以下的人。应把所砍的头悬挂在槁街蛮夷的官邸间,用以昭示万里之外的人,让他们明白违犯强大的汉朝的,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回到京城后,评论功劳,石显、匡衡认为:“甘延寿、陈汤擅自假托皇帝命令兴师动众,这个头儿不能开。”此事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决定。刘向上奏书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秉承圣明的旨意,倚靠神灵的保佑,拔下歙侯的旗帜,斩下郅支单于的脑袋,悬扬旌旗于万里之外的地方,远播威名于昆山之西,洗刷了谷吉的耻辱,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万夷畏惧屈服,没有不震动的。但大的功劳没有得到表彰,小的过失却到处传布,臣下深为痛惜!”于是就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给陈汤关内侯的爵位,每人赐给食邑三百户,再赐给黄金一百斤。
    14.B
    15.①妙用比喻:将花蕾顶端比作胭脂笔,花蕊比作翡翠茸,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月季花蕾初绽的喜人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②用字精练:“剥”字表现月季初绽时顷刻间的动作,化静态的物象为动态美,又以③色彩鲜明:“胭脂”用以形容花蕾的红色,“翡翠”用以形容花蕊的绿色,红绿相称,色彩对比鲜明,描摹出月季清丽的颜色。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以桃李反衬”错,“别有香超桃李外”,意思是“月季之芳香远远超过了桃李”,此句使用的是正衬手法。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写月季花花蕾初绽的喜人情态。从修辞上看,此句运用比喻手法,“胭脂笔”“翡翠茸”运用比喻,分别把尖尖的花蕾比作胭脂笔,从颜色都形状都十分逼真;把花蕊比作翡翠茸,形象地写出花蕊的颜色和给人的毛茸茸的感觉,这两个比喻十分精当;
    此句中的用词也十分传神,其中“剥”字既描摹出花萼层层包裹花瓣,胭脂色的花瓣已经从花萼中钻出来一点,表现月季绽开时顷刻间的动作,化静态的物象为动态美;还有“破”、“包”两词,同样有动态之美和生命的力量感,“破”字写出花瓣绽开的力量,“包”字写出花萼的包裹的紧实之感,“破”“包”两词,状描花萼托蕊,傲然而开,具有无限美感;
    同时此句既有翡翠的绿色,又有胭脂的红色,色彩鲜明而美丽,描摹出月季清丽的颜色,写出作者见到月季开放的愉悦心情。
    1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烽火扬州路一片神鸦社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鉴、烽、州、鸦。
    17.A
    18.A
    19.B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循环。此处形容追逐梦想,显然不是一个循环重复的过程,故选“生生不息”。
    如愿以偿:愿望实现。心满意足:非常满足。此处根据前文“逐梦千载终成真”可见是梦想成真,愿望实现,故选“如愿以偿”。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高歌猛进:放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行进中情绪高涨,斗志昂扬。此处形容“探索”,显然需要扫清障碍,故选“披荆斩棘”。
    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根据后文“不断推进我国航天事业乃至多项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可见,这不是能一下子完成的事情,故选“再接再厉”。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D.搭配不当,“任务光辉闪耀”“‘精神’圆满成功”无法搭配,应分别互换搭配词;
    B.语序不当,应该先有任务成功,再是精神闪耀;
    C.“航天精神向前迈出一大步”搭配不当,应该是“事业”迈出一大步。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引号表示引用,直接引用了诗句。
    A.此处的“说话”是特殊含义,并非真的说话,是用手指笔画单词。
    B.表示引用。
    C.此处的“四叔”是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故选B。
    20.何为“碳达峰”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介绍了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后面具体介绍这两个概念。结合“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可知,是与“碳达峰”有关。结合后面“何为‘碳中和’?”的结构来看,应与其一致,综合起来可知,第一空应填“何为‘碳达峰’?”;
    第二空,依据后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是在说发达国家对于现实碳中和的时间预测,此处关键词是“碳中和”和“时间”,可以概括为“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
    第三空,此处与“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句子对应,“智利”是发展中国家,说明这里是在举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他们也在努力现实碳中和,因此可以填写“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21.2020年12月25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飞抵内蒙古呼伦贝尔开展高寒专项试验试飞。各项测试完成后,计划2021年交付使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这是一段新闻材料,语段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是新闻的主要信息,包括时间“2020年12月25日”和事件“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飞抵内蒙古呼伦贝尔进行高寒专项试验试飞”,此外,由“中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概括出“国产”。
    第二句和第三句补充介绍C919试飞的情况,可以作为次要信息删除。
    第四句介绍交付使用的情况,主要信息有“各项测试完成后,计划2021年取得适航证,交付使用”新闻价值较大,可以保留。
    根据以上信息,在字数的范围内概括表述即可。
    22.例文:
    新旧统一,和谐校园
    尊敬的校长: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阅读此封信件,聆听我——这个已在母校历三载春秋、即将踏上高考征程的学子,心底最真挚的声音。想来近几日中,您一定也被那幢老教学楼拆迁与否的问题,困扰的有些焦头烂额吧?这里是记载毕业校友们青春奋斗的三排平房——这个他们当年曾驰骋青春、挥洒热血的场所;可是它与现在的校园环境格格不入。何去何从?真的没有万全之策么?
    作为在这所中学里长养起的学子,我深切地理解学长学姐们之于母校的深情厚谊。每日迎着朝晖步入老教学楼,听闻书声琅琅;每夜沐着星辉走出老教学楼,回看灯火通明。窗明几净的教室,整洁有序的桌椅,鳞次栉比的班级,一草一木间仿佛都刻着我们花季雨季的分秒韶华。人生最美丽的年岁,记忆和故事,都留在了这里。
    情之所系,需要物的承载。故而才有了“睹物思人”的掌故轶事。试想百十年后,旧友可能故去,自己亦会白头,而何处觅那翩翩少年时的芳华影踪?唯有旧日影像,方可慰藉相思。这三排平房,便是这样一处去所。它让昨日重现;让耄耋老人,有了心的归途、梦的原乡。
    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中,这三排平房里,走出了一批批精英之人、栋梁之才。他们而今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他们与这校园里的平房有着共同的'情缘,所以不愿意拆除。也许,您会责怪他们不谙学校发展规划与校园用地不足的难处,但眼前的此情此景,是否也会让您想到一个甲子之前的北京城?
    彼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民族,期待着昂首阔步地向前迈进。于是乎,承载着数个王朝背影的诸多历史遗迹,仿佛是一张张横亘在创立与革新面前的多米诺骨牌,终被“前进”的话语裹挟,而纷纷倒下。城门不在,府邸不存,胡同颓败坍圮,宫墙化为废墟。老北平独一无二的街景风貌,敌不过发展与拆除的浪潮,并最终让位于而今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摩天大楼与水泥森林。
    彼时爱国志士也曾声嘶力竭地呐喊,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在保留旧城、另造新城的权宜之法,却最终化为泡影。今人歆羡于莱茵河畔尚存着诸多旧迹,慨叹于它们为其各自的城市平添的独特气质与别样风姿;今人看到布达佩斯双城的完好相容,过去与当下交相辉映;却寻不到四合院落、四方天井的一丝影踪。这是时代共有之世相,城市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传统与现代必然邂逅激烈的碰撞,文化情感价值与实际功用价值间的矛盾冲突,需要我们仔细思量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的真谛。
    历史总是如此,稍纵即逝,一经破碎,便不复昔日的圆满。建筑如此,何况还是诞生过许多知名人士、有纪念意义的古迹?善待历史的遗存,便是善待后人与明日。想来他年他月,那些走出去的孩子们,重归故里,若还能见到当年求学的楼宇,该会是何等的欣然与快乐吧?
    然则学校要发展,校园环境要和谐,这些该怎么办?不若由政府牵头,科学规划片区功能,统一建造新兴学区,将这三排平房改造成学校的历史展览馆,新旧统一,和谐校园,既不颠覆旧区容貌,又能带动新区发展,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愿校长能审慎思量我们的建议。愿触目皆是的拆除重建的悲剧,不要在我们的校园里上演。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小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解读:
    习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对历史文物,要存敬畏之心;除了保护,还要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为此,我们可以把老旧的平房看作文物,以对待文物的态度来判断平房的去留,答案不言自明。这个作文题可以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平房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尽管学校在不停地发展,但无论如何也要保留一些历史的印记。平房还是学校的文化符号,镌刻着往日校友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对今天的学子来说,起着激励和召唤的作用。三座平房是母校牵系校友感情的仅存的建筑实物,是校友回到母校时万千情感的载体,对于凝聚校友的力量推动学校更好地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把平房建成校史馆,上承优良传统,下启辉煌未来,让学校永葆青春活力,这才是最好的发展。
    任务分析:
    ①务必写成书信体格式,有称呼,有落款,统一以“小华”为写信人。
    ②要注意的是,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这是写给校长的信,是给校长决策提供建议的,所以一定要针对平房去留这一具体问题,分析得入情入理。
    【立意】
    1.发扬优良传统,开启更大光荣;
    2.保护名片,增强自信。
    3.破旧立新,让位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