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1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锲刻”的“锲”读作“qiè”;“渲染气氛”的“氛”读作“fēn”。
    故选C。
    2.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D.“寒喧”的“喧”应为“暄”;“揠旗息鼓”的“揠”应为“偃”。
    故选D。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D.“不仅能将义卖所得化为拳拳爱心,更能锻炼活动组织能力”语序不当,“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对应内容要调换顺序。爱心义卖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献爱心。
    故选D。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
    考生可以根据诗歌内容以及语境进行对应解读。语段中三首诗歌均与家国情怀有关,依次选自毛泽东《七律·长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于谦《立春日感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表达的是不怕困难、必胜的信念,此处为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终不还”展现的是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此处为①;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意思是“我一颗赤心渴望着报效国家,身在他乡,思念亲人又不禁使我双眼泪流成行”,表达的是以国事为重的拳拳衷情,此处为②。
    故选D。
    5.义薄云天天人合一一举两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积累的能力。
    成语接龙是一种文字游戏,采用成语字头与字尾相连不断延伸的方法进行接龙。
    由“大广大义”的“义”可以想到“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不容辞、义正词严、义薄云天”等;从中可以选择比较常用的“严”或“天”,由“严”可以想到“严阵以待”,由“待”可以想到“待人接物”;由“天”可以想到“天高地厚”,由“厚”可以想到“厚颜无耻”。
    6.B
    7.A
    8.B
    9.(曹操)临江斟酒,横执着长矛,吟诵诗歌,本来是一代的英雄豪杰,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破:攻取、攻占。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在;
    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而且;
    C.连词,表修饰/介词,凭;
    D.助词,的/动词,到。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埋下伏笔”作用分析不正确。是为下文苏轼心志的表白做铺垫。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有:酾酒:斟酒。槊:长矛。固:本来。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安:哪里。
    参考译文: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骤然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0.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其叶沃若于嗟鸠兮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撑”“篙”“溯”“沃”“嗟”“销”“萧萧”。
    11.空寂凋零(或:萧索、冷落、寂寥)不畏春残、不为俗屈、不改本心、自立于世的高尚节操礼赞(赞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形象以及情感的能力。
    第一空考查意境氛围,前一句已经点明“春残”,扣题中“暮春”,第二句写“春残”之景:辛夷花尽,杏花飞了,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第二空考查形象。结合“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可知,在这春残冷落寂寥的氛围中,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展现竹子不畏春残、不为俗屈、不改本心、自立于世的高尚节操。
    第三空考查情感。竹子不改清阴迎接主人归来,诗人爱竹子的“不改”,诗的一、二句虽然写春鸟、春花,但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以此来反衬竹子的不改,表达对竹子的赞美之情。
    12.(1)渴望获得盐,隐忍困苦。
    (2)关爱女兵,不忍打扰。
    13.①承上启下(或过渡)。时间上,从白天过渡到夜晚,承接上文,表明革命队伍依然在草地上行进的情形,开启下文“女兵发现露珠里的篝火”的相关情节。
    ②照应标题,突出主题。让人真切感受到艰苦岁月里革命女兵们不忘探求生活之美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4.(第一问)“柔曼”意指“温和婉转,浪漫温情”。这种“柔曼诗篇”在本文中具体体现在:
    ①女兵看见五彩缤纷的野花眼睛都亮了,采来送给伤员。
    ②女兵抢“盐”,抢得欢天喜地。
    ③女兵捕捉到篝火旁露珠里的火苗、太阳等,表现她们的乐观和浪漫。
    ④母亲十分关心女兵,她称呼大家为“姑娘们”,不忍惊醒咀嚼草根的姑娘。
    (第二问)启示:革命先辈在顽强斗争的同时,还兼有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美的探求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新时代的我们,不忘革命传统,怀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去踏实学习,坚苦工作。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人物心理的能力。
    (l)“眼巴巴”,结合语境可知,“除了留给伤员的盐,一点盐都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空盐袋。盐袋在潮湿的环境中吸收了盐分,无意中反倒成了一个救命的‘金袋子’”,由这里可以看出“盐袋子”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再结合“一连几天过去了,母亲发现姐妹们总是眼巴巴地溜着自己身上藏着的盐袋子”可知,姐妹们渴望获得盐,但又不能直接向母亲要,所以只能“眼巴巴地溜着”,表现出姐妹们对盐的渴望,同时也可以看出她们的隐忍。
    (2)“轻轻地”,结合语境可知,女兵嘴里衔着草根就睡着了,“母亲尖起手指,轻轻地拔了拔,想帮她取出草根”,母亲想要把女兵嘴里的草根拔出来,动作是“轻轻地”,说明母亲不想吵醒女兵,可以看出对女兵的关爱。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作用。
    首先概括内容。“夜晚,篝火旁,野草边,一个女孩子望着小草上挂满的水珠出神,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她那副神情专注的样子引来了一群围观的女兵”,这是写女兵专注看小草上挂着的水珠,结合上文可知,此时的生活非常艰难,而这样的情况下,女孩子们还能够关注小草上的水珠,看到水珠里的篝火,让人感受到艰苦岁月中女兵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凸显主题,同时照应标题“露珠里的篝火”。
    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上文写白天分盐袋子,下文写夜晚看水珠里的篝火,写睡眠,所以这一段起到过渡作用,从白天过渡到夜晚,女兵专注地望小草上的水珠,这也就引出了下文发现露珠里篝火的相关情节。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特色,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看“柔曼诗篇”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柔曼”是指柔和舒缓、温情浪漫。
    如“在半人深的草丛里藏着许多紫红的、雪白的、金黄的、粉蓝的野花,五彩缤纷的野花把姐妹们的眼睛都照亮了……姐妹们采来鲜花,分给每一个伤员”,姐妹们面对野花的表现可以展现出浪漫;
    如“抢到‘盐’的女兵,欢天喜地,出起洋相,扭腰,唱歌:‘腰儿么一恰恰,头戴么绫罗花……’没有抢到‘盐’的失败者,就叽叽喳喳地喊叫着往回抢,你跑我追。女兵爱哭,也爱笑,不管生活有多艰难,有点由头就乐乐呵呵,嘻嘻哈哈,吵吵闹闹,没完没了”,抢盐也抢得热热闹闹,嘻嘻哈哈;
    如“你们看,每个水珠里都有一团篝火呢”“大家看啊!每颗露珠里都藏着一颗小太阳呢,好亮哦”,在艰难的岁月中还能关注到这些,展现出诗意浪漫;
    如母亲喊女兵为“姑娘们”,不忍心拔出女孩嘴中的草。
    这些都是“柔曼”的表现。
    然后分析启示。
    由文中的情节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生活的艰苦,而在艰苦的生活中,先辈们还保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展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启发我们,身处新时代,要牢记革命传统,身处逆境要保有乐观主义精神,时刻不忘从生活中发现美。
    考生只要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5.例文:
    担当
    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惟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日。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敢于担当,并且要不畏艰难,按道理做事,终会有一奋骥足的成功之日。
    正如康德所说:“既然我已经站在了这条路上,那么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我走下去。”人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我们已经选择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就要勇敢地担当起重任,不在失败和困难前畏葸不前,集中精力,成功之日总会到来。
    敢于担当则明,心死放弃则暗,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畅游历史之中,徜徉伟人之间,你会被他们在困境中敢于担当的身影感动。林则徐敢于担当,成为民族英雄;巴尔扎克敢于担当,在困境中成功;还有像袁隆平、吴孟超这样的现代人,敢于担当,成为“最美”。
    当我们还停留在困境面前,不敢向成功进发时,不妨去看看巴金老人和索尔仁尼琴吧。这两人,代表了两个国家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成功,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芳香的脚印中”的愿望。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比一个世界都重要。”他曾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俄罗斯的良心”重归故土。失败者在困难面前看到的往往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而成大事者往往心中装着“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冀盼。只有敢于担当,不惧挫折,人生才会见到彩虹。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珩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物干扰。他因不凡的成就受到国家奖励,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担当住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傲,默默为国家奉献自己。近几年,随着“三钱”、朱光亚、何泽慧等老一批科学家的去世,国家的重任落在了我们年轻人一代身上。我们应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精神贯注,全力向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为国家民族振兴、发展的宏伟理想。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住了,却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那人生亦不能称之为成功。可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沉沦在所谓的“万念俱灰”“踌躇满志”之中,他们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正义,缺乏为公为民意识,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黑暗的角落里拼命制造“毒胶囊”“地沟油”等等产品,伤害民众健康,毒害人民生命,损害国家形象,成为千古罪人。
    人们应该清醒了,也真的是时候了,主动去唤醒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勇敢地担当责任,有道是“铁肩担道义”嘛,基于此,才能谈论何为真正地成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标题“担当”,就是文章写作的中心词,这是一个具有“正面、向上”情感倾向的词语。
    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忠臣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今社会,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
    以“担当”为题,是希望这个庄严的题目能够让同学们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希望青年一代能够在行文中做出对时代的庄严承诺。在这个国家民族充满无限生机和挑战的日子,在机会和灾难并存,发展与抵制同生的时代,希望每一个青年人、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能够有担当的胸怀和勇气。
    何谓“担当”?它需要我们有“铁肩担道义”的气魄,有舍我其谁的大公大勇之心,不计较得失,不踌躇功过,不在乎流言,让自己成为基石,担当起家庭、社会、民族、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躲避、不推诿、不迷失,坦荡荡,此乃大丈夫也。
    怎样“担当”?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行动、能力和智慧。担当不是匹夫逞一时之勇,莽夫抒一时之气,它更需要我们有敏锐的判断,有坚实的双肩。
    围绕“担当”如何选材?回溯历史,烛之武、触龙用智慧和巧言来担当国家的危难,司马迁用忍辱负重、用《史记》来担当历史赋予他的良史之职,谭嗣同用流血为中国之变法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鲁迅用如椽大笔担当起刺破黑暗的重任。
    今天,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负,青年人怎样担当起匹夫的责任?……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用不同的行动高唱着同一首“担当”之歌。
    本文要求“结合现实生活写作”,不建议做虚构叙事。
    【立意】
    1.担当责任,筑梦中华;
    2.勇于担当,坚守责任;
    3.成长需要担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