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深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分页标题#e
答案以及解析
    1.D
    2.B
    3.C
    4.材料一整体而言是总分结构,分说部分是平行并列关系。第一段给公众考古下定义并揭示存在问题引出下文四个层次。
    首先是公众考古的基本层次,即实现其公共性;其次,公众考古应该主要面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实现其教育功能;再次,满足部分文化修养和精神文化需求更高的社会公众的需求。最后,吸引专业人员参与研究,这个层次主要是面对素质较高的专业研究人员。
    5.(1)不同主题的公众考古项目,着力挖掘和打造常州大运河沿线文旅特色的当下实现了第一个层次,即公共性,引导普通大众欣赏古代文化和文物之美,提高社会公众的艺术审美水平,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大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2)2014年8月5日,常州组织了第一次公众考古活动,150多名高中生参加;2021年4月10日,王偈人带领数十个亲子家庭,实地参观常州大王庙遗址挖掘现场,现场普及考古科学知识,让大家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的魅力体现了第二个层次“教育性”。
    (3)组织考古爱好者聆听专家的讲解更好地理解了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第三个层次,面对部分文化修养和精神文化需求更高的社会公众,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对文物背后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其目的不再包括保护考古遗址或者减轻对遗址的破坏”错。材料一第一段说“而在发展过程中,公众考古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考古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等”,材料二第一段说“常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部门基本每年都推出”,材料二第二段说“一句话可以厘清考古与盗墓的区别,前者是抢救性挖掘保护,后者则是主动性破坏”,综上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并非不再保护,这也是考古的基本常识。
    B.“导致公众对考古学知之甚少”错。材料一第一段说“但是,专业性较强,从业者较少,这让考古学显得相对冷门。而在社会公众眼中,考古学是神秘而陌生的”,从“而”前的句号看,选项逻辑关系欠妥,强加因果,应该是并列关系。
    C.“常州推出的公众考古活动,或在考古现场向公众科普,或让公众亲身体验考古,这些活动可消除公众对考古的误解和陌生感”,错。材料二第二段信息是“这些活动让社会大众减少对考古的误解和陌生感”,可见“消除”表述绝对。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B.“公众考古首先要满足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错误。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是“那么,作为考古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公众考古,该如何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实现其公共性,这是公众考古的基本层次。引导普通大众欣赏古代文化和文物之美,提高社会公众的艺术审美水平,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大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材料一最后一段“最后,吸引专业人员参与研究。这个层次主要是面对素质较高的专业研究人员。……帮助考古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可持续发展”,综上可见“更重要”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最后……”,应该是并列关系,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开头两段“本意为依赖公众的支持来说服立法者和开发者,保护考古遗址或者减轻对这些遗址的破坏。而在发展过程中,公众考古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考古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等”“在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服务对象以及他们的需求。公众考古的服务对象既有懵懂的中小学生,也有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既有倾向于猎奇的普通观众,也有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可见ABD均属于公众考古范畴。
    C.“文物修复师王津”属于考古专业人员,不属于公众考古范畴。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介绍“公众考古”这一概念并指出问题:因此考古学的社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也面临更多挑战。具有总领下文(2-6)的作用,属于提出问题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
    第二段总领3-6段,属于“怎么做”方面的内容。“在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服务对象以及他们的需求”属于第二段的观点或总领句。“公众考古的服务对象既有懵懂的中小学生,也有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既有倾向于猎奇的普通观众,也有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显然,以上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属于具体分析为什么要弄清楚服务对象以及需求。
    第三段到第六段从四方面(层次)分别说明公众古的服务对象以及需求、目的(作用、意义)等。“那么,作为考古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公众考古,该如何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属于四个层次的总领过渡句子。
    ①“首先,实现其公共性,这是公众考古的基本层次”。引导普通大众欣赏古代文化和文物之美,提高社会公众的艺术审美水平,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大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献历史学不同,作为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考古学,其研究对象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通过对这些遗迹遗物的参观了解,社会大众可以直观感受古代历史,触摸古代文化的脉搏。
    ②“其次,实现其教育功能”。这个层次的公众考古应该主要面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
    ③“再次,满足高层次需求”。
    这三个层次的公众考古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引导社会大众,起到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④“最后,吸引专业人员参与研究”。这个层次主要是面对素质较高的专业研究人员。
    综上可见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为:总分结构,分说部分是平行并列关系。
    5.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材料一提到的四个层次,然后对照材料二加以整理。
    结合材料一的第一段“自2014年第一次推出本地版公众考古活动以来,常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部门基本每年都推出。不同主题的公众考古项目”,第六段“王偈人说:‘在我们着力挖掘和打造常州大运河沿线文旅特色的当下,公众考古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文旅融合的可能。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文化提供了融合的本质属性,旅游则呈现了融合的有趣形式”分析,可见材料一的第一个层次,即公共性。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这些活动让社会大众减少对考古的误解和陌生感,体会到考古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第二段“近年来,盗墓题材的小说、游戏、影视剧等层出不穷,让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误以为考古就是‘持证挖宝’与‘法律允许的盗墓’,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考古工作性质、方法以及价值的误解。’一句话可以厘清考古与盗墓的区别,前者是抢救性挖掘保护,后者则是主动性破坏’”,第三段“常州市不断尝试新的公众考古模式。2014年8月5日,常州组织了第一次公众考古活动,150多名高中生来到新北区孟河镇小黄山,细观六朝墓这一考古发现”,第四段“2021年4月10日,王偈人带领数十个亲子家庭,实地参观常州大王庙遗址挖掘现场,现场普及考古科学知识,让大家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的魅力”分析,可见材料一的第二个层次“教育性”。
    结合材料二第五段“考古爱好者王新宇表示收获很大:‘我一直在关注古代建筑方面的话题,这次听了专家的讲解后,我更好地理解了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以后我还要多参加这类活动’”分析,可见第三个层次,满足高层次需求,公众考古面对部分文化修养和精神文化需求更高的社会公众,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对文物背后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6.B
    7.A
    8.①神态描写。如“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写出了鲍里斯遇到渔夫后的喜悦;“说得越来越热烈”表现出鲍里斯以为回到祖国的激动。②动作描写,如“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他的双手哆嗦起来”表现了鲍里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的悲伤和孤独。③语言描写,“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家的心理。
    9.①“无字碑”指的是鲍里斯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②“无字碑”是当时欧洲许多无名军人悲惨命运的象征。③“无字碑”是作者对战争的谴责与控诉,对普通民众在战争中背井离乡、悲苦死去的同情与悲悯。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可见人们对鲍里斯的到来感到新奇、有趣,将他当作“令人开心的插曲”来逗乐、取笑。因此,并没有“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说法错误。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的一段,多用短句,如“他叫鲍里斯”“随后又被装上船”“他又被塞进军车”等,节奏短促鲜明;又用了三个“随后”、两个“又”、一个“然后”联结鲍里斯被征从军路上不同的经历,这一段的叙事节奏鲜明快速,简略交代情节,淡化了被征从军路上的痛苦,因此也不显得沉重。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多处描写了鲍里斯的神态,“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写出了鲍里斯遇到渔夫后的喜悦;“说得越来越热烈”表现出鲍里斯以为回到祖国的激动;“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表现出鲍里斯终于听到俄语、能够和人沟通交流时的欢乐;“蓦地,两行泪水顺颊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写出鲍里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也听不懂周围的语言时的孤独和悲伤;“他那阴沉沉的脸上又泛起少许的光泽”表现出鲍里斯看到老板时,为自己能从老板那里打听消息的高兴。
    文章多处描写了鲍里斯的动作,“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他的双手哆嗦起来”表现了鲍里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的悲伤和孤独;“他在朦胧中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闷闷地向饭店走去”表现了鲍里斯准备要弄清自己处境的决心;“垂下了头”“浑身颤抖”“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表现出鲍里斯对渺无希望的未来的失望与悲哀、对回家的渴望;“把头垂得越来越低”“慢步顺路而下”表现出鲍里斯对现实和命运的绝望心理。
    文章还多处描写了鲍里斯的语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家的心理;“讷讷地说”表现出鲍里斯同老板交谈时的羞涩和不安;“固执地说”表现出鲍里斯回家的决心和对自己能跨越国境的自信;“重复了这个词”表现出鲍里斯作为一名普通农奴对政治、战争的不解;“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表现了鲍里斯明白自己处境后的绝望之情。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浅层意义上看,“无字碑”指的是鲍里斯死后,人们因“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全名”,在他的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
    从深层意义上看,“无字碑”并不是鲍里斯所独有,鲍里斯的“无字碑”只是“许许多多小型无字碑中的一个”,可见,在战争时期,像鲍里斯这样被征军后又冒险逃亡、却终究无法回到祖国而凄凉地死在异乡的无名军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遍布整个欧洲,流落异乡,死后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永远无法再与亲人团聚。“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无字碑”,因此,“无字碑”是当时欧洲许多无名军人悲惨命运的象征。
    “无字碑”虽小,却遍布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像鲍里斯这样的普通农奴被征军,“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连战争的地点和目的都懵然不知就被送上战场,又私自逃跑,迫切地想回到家乡,最后流落异乡,孤独地死去,连姓名都不曾为人所知。“无字碑”是作者对战争的谴责与控诉,对普通民众在战争中背井离乡、悲苦死去的同情与悲悯,是作者为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的悲愤呐喊。
    10.D
    11.A
    12.C
    13.(1)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
    (2)《西铭》发展了从前圣贤们所没有讲到的道理,与孟子的人性本善、修养气质的论点是同一个道理,自从孟子以后大概再没有见到过。
    14.①知道自己对《易》的理解不够深刻。②专注儒学,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婚丧葬祭”指的是婚礼、丧礼、葬礼、祭礼四种礼仪,都是名词,结合紧密,其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C项;
    “条理”是“编排条理”的意思,“成书”是“写成书籍”的意思,“成书”紧承“条理”;“使”作动词,“可举而措诸事业”的是前句的“条理成书”。因此“条理”和“成书”之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B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家里婚、丧、葬、祭之礼,大概都用先王的本意,而附之以现在的礼节。又议论考定井田、宅里、学校的礼法,都想编排条理写成书籍,使之可以成就于他的学术事业。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指‘儒释道’以外的其他学说、学派”说法错误。异学,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派、学说。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意思是说:只要王安石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会以善道报答王安石。这是张载对王安石的劝告,并非“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远器”,远大抱负;“警”,动词,告诫;“兵”,名词,兵事。
    (2)得分点:“扩”,动词,发展;“功”,名词,道理;“盖”,副词,大概。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和归纳信息要点的能力。
    文中说张载学习六经后,“尝讲《易》京师”,但在见到二程“与论《易》”之后,认为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并“撤坐辍讲”,可见二程对《易》的理解影响了张载,使他知觉自己对《易》的理解不够深刻,改变了先前的观点。
    文中说张载在见到二程之后,“与二程语道学之要”,然后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可见二程对道学要义的理解影响了张载,使他认为儒学是天下学说的正宗,从此专注其中,法古力行,抛弃“异学”,最终创立了“尊礼贵德、乐天安命,黜怪妄,辨鬼神”的学说。
    参考译文: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年时代喜欢谈论军事。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趁机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认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曾经在京师讲解《易》,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颢、程颐二兄弟来了,与他讨论《易》,第二天他告诉别人说:“等到见了二程,觉得他们对《易》的理解透彻,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于是撤掉师座,停止讲学。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还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啊!”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张载考取进士,被任命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事以敦厚根本完善民俗为首先要办的事务,每个月的吉日,准备酒菜食物,召集乡间老人会聚在县衙署,亲自为他们敬酒,使人们都知道奉养老人和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趁机询问民间的疾苦。熙宁初年,御史中丞吕公著进言张载具备古人之学,神宗召见张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治理政事如果不效法三代(夏、商、周)的话,终究是苟且之道。”神宗很高兴,让他担任崇文院校书。有一天他见到了王安石,王安石用新政来问他,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以善道报答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则应该有不接受听从命令的人了。”回到朝廷,随即因病迁移隐居在南山脚下,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屋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坐思考,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有时半夜起床坐着思考、学习,点上蜡烛来照着写作。他穿的是破旧衣服,吃的是蔬菜粗食,给他的学生讲习学业,每次都教以学业一定要像圣人才罢休。所以他的学问是尊崇礼教,以德为贵,乐天安命,黜除怪诞妖妄,辨清鬼神妖怪。他家里婚、丧、葬、祭之礼,大概都用先王的本意,而附之以现在的礼节。又议论考定井田、宅里、学校的礼法,都想编排条理写成书籍,使之可以成就于他的学术事业。吕大防推荐他说:“张载自始至终,善于发现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政治是稍可复行古制。”于是召他知太常礼院。因与太常礼院官员议论礼仪不一致,又以生病辞归,到半路上病得很厉害,晚上洗澡换衣后去睡觉,第二天清晨去世。张载博学古识,努力实践,成为关中士大夫们的一代宗师,当时的人都称他为“横渠先生”。写有《西铭》一书。程颐曾经说:“《西铭》发展了从前圣贤们所没有讲到的道理,与孟子的人性本善、修养气质的论点是同一个道理,自从孟子以后大概再没有见到过。”
    15.B
    16.男儿有才有德应当为官报国,不宜过早隐退;为官要廉洁,有节操;为官要造福百姓,有所作为。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诗人认为友人虽年事已高”错误,“年抵冯唐初未半”指年龄还不到冯唐的一半,应该是指年龄不高。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中作者观点的能力。
    由“年抵冯唐初未半,才方疏广岂能多”可知,诗人认为友人正当壮年,且满腹才华应当为国效力,据此分析,王安石认为应该在大好年华为官报国,不宜过早退隐。
    “孤清楚国知谁继”,感叹友人为人孤高清净,实属难能可贵。据此分析,王安石认为为官就要正直廉洁,有操守。
    “遗爱郴人想共歌”,为官之时能施惠于民,深得百姓的爱戴。这是赞颂友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为官当有所作为,造福百姓。
    1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受、知、鉴、芰、芙蓉。
    18.A
    19.B
    20.C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不外:指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只有:唯有,仅有。句中“一般来说”即不是很确切,选用“不外”更合适;
    触动:因外界某种因素而激发(思想、情感等。感动: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语境为读书激发了思想感情而要写作,应选用“触动”;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大而顺口。语境不是指诵读文章,指语言特点,应选用“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语境是赞赏文段好,应选用“拍案叫绝”。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有新意的文章比喻为赏心悦目的美景;把深邃的思想比作难寻到的宝物。
    A.借代,“红袖”代指女子;
    B.比喻,把琵琶声比作珠落玉盘,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C.借代,“花时”代指赏花好时节;
    D.夸张,形容蜀道高耸云天,在上面仿佛能触到星星。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宾搭配不当行,结合句意,整个句子陈述主体应是文章;二是语序不当,“载道明理”比“文采斐然”更深一层,应放在后面。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21.会面临一系列问题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夜晚进入休眠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后句的“其中包括……等问题”是对①进行的举例,因此这里应填一个与“祝融号”登陆火星后出现问题相关内容的句子。因此,此处可填:会面临一系列问题。
    ②,根据后文的“又比如”所举出的例子,这里应填一个和“在不同模式间切换的能力”结构相近的句子;根据对问题的描述,“祝融号”登陆火星后,地面无法直接遥控操作,需要“祝融号”独自完成传输、移动等任务。因此,“祝融号”需要具备的是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此处可填: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③,根据文中对“不同模式间切换”的解释,“祝融号”在白昼时探测,天亮后“从休眠中唤醒”,因此“祝融号”在“一夜好梦”功能启动时,应处于夜晚时的休眠状态。因此,此处可填:在夜晚进入休眠。
    22.祝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火神,与火星探测的“火”有关,寓意着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火是光明的象征,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祝融象征着我们征服自然、征服宇宙的顽强的科学精神。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扩展、发言稿的写作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陈述中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的原因”,这是在主题班会上小组代表的发言稿的开头,这就要从题目所给的资料中进行概括和阐发。首先,祝融是我国的火神,和火星有关,寓意着我国进行深空火星探测的开始,点燃了星际宇宙探测的火种;火,在我国又是光明的象征,“象征着我们的祖先战胜黑暗”;在火星探测中,我国科学家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正与火神的寓意相契合。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23.例文: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上海大学生唐同学从上海到北京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1个站点,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我对此很是赞赏。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这样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确实生活这本无字书更胜有字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告诉我们除了读书,出游也是一种增长自己学问的好方法,还有“枝头好鸟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可见古今中外有智之士都认为美景可以增广见闻。平日里,当我们埋头于书本苦读时眼光也仅仅限于书本之中,孰不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在学习之余,我们也需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边的锦绣山河,多接触外边的人文事物。
    在自然风物中,在跋山涉水中体会别样的人生。常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桂林的山究竟有多么高耸;桂林的水又有多么碧蓝呢?这些总是耳闻,未能亲眼见到,这是人生中多么大的缺憾啊!若是有幸能够拜访一回,我们何不拿着旅游丛书,一边阅读,一边欣赏眼前美景,相互对照,看看是自己心中勾勒的那座山比较雄伟,还是眼前这做比较高峻?我也特别喜欢出游,喜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中领略风土人情。当我踏进沈园,扑面而来的是满树林的阵阵清香,映入眼帘的是青葱、绿意,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浓浓的江南韵味。在那里我领略了陆游与唐琬凄美的爱情,一首《钗头凤》更是令我唏嘘不已。我走进了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百草园,在那里我仿佛能看见勤劳朴实的阿长,与教书敬业的寿镜吾老先生……出游使我走出了校园,在大自然中学习和获取知识,感受历史的魅力与文化的传承。
    我们平日里读万卷书,但也当辅以行万里路,倘若我们只局限于读万卷书,那么我们的眼界和思想都会仅仅局限于书本,我们无法知道书本之外的世界,在书本中我们与文字进行着枯燥无味的交流,在书本背后,我们则与自然进行绘声绘色的畅谈。当然,书本与自然结合,文字与生活结合,让学习更加多彩更加丰富,也使我们得以在学习之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懂得更多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眼界,所以,在读万卷书时也行万里路,让思维腾飞,让眼界开阔。
    古人有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如果有办法做到多走、多看、多留意的工夫,那么我想应该就离这境界不远了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唐同学的经历和观念引发了青年群体的热议。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对此事的讨论,校刊“自由谈”栏目确定了三个话题进行征稿,分别是:①快时代何妨慢慢走;②无字书更胜有字书;③小我如何变成大我。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投稿。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唐同学的经历和观念引发了青年群体的热议:材料先讲述了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用了6天时间来规划,又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1个站点,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花了381元车费,才从上海到达北京的事情。接着材料发表了他自己对此的看法,他认为虽然一路上屁股酸痛,拖鞋也快烂了,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认为这样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也让他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材料最后指出他的经历和观念引发了青年群体的热议。那么热议的内容可以想见,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赞成的人可以同意唐同学的观点,享受快节奏中慢下来的生活,行万里路,增加生活阅历,读无字书;不同意的人则从快节奏的生活出发,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角度反对唐同学的做法。
    (2)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对此事的讨论,校刊“自由谈”栏目确定了三个话题进行征稿,分别是:①快时代何妨慢慢走;②无字书更胜有字书;③小我如何变成大我。——这就规定了写作的方向,“快时代何方慢慢走”,即让人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要有闲暇慢下来,慢慢享受生活,从慢节奏中得到启示,注意路上的风景;“无字书更胜有字书”,即增加社会阅历,读生活这本大书;“小我如何变成大我”,可以从在慢生活中看清了社会的真实一面,看到“无数人真实的生活”角度,让自己能够体会社会的冷暖,体会社会人生的艰辛,让自己更有社会责任感,成就一个大写的自己。
    (3)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投稿:规定了写作的任务,从三个话题中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写作,要做到切合立意。
    【立意】
    1.快时代也要慢慢走;
    2.认真阅读社会这部无字书;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体味社会人情,小我变大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