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过无锡① 文天祥 金山②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逢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赵事③,一回惆怅一沾巾。 [注]①德祐二年,北兵困临安,谢太后使天祥如元军请和,被扣留,押往大都,途经无锡时,无锡百姓不顾元军阻挠为其送行,哭声感天动地,文天祥感动而吟此诗明志。②金山:即京口,今镇江,二十年前文天祥从京口经无锡赴临安(杭州)殿试,高中状元。③程婴赵事:指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盾门客程婴、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无锡的自然风光,山峦起伏,细雨蒙蒙,水波荡漾,草木茂盛,一派春光融融的景色,目的是以乐景衬哀情。 B.颔联今昔对比,将自己二十年前参加殿试的情形与如今作为阶下囚的景况进行对比,突出一种物是人非、恍若隔世之感。 C.颈联写到“英雄未死心先碎”,让人联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情景,而痛楚却更加深沉,令人动容。 D.整首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质朴真挚,极富画面感,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再过无锡时复杂的情感。 16.尾联诗人“一回惆怅一沾巾”的原因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5.A 16.①曾经高中状元,意气风发,想要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而今却深陷囹圉,不能自救。②自己功业未成,再次与无锡百姓相逢,有负百姓爱戴的心酸痛楚。③渴望像程婴、公孙杵臼那样保护赵氏的宗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④二十年后,山河依旧,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语言、手法的能力。 A.“首联交代了无锡……”“目的是以乐景衬哀情”错误,结合注释二可知,“金山”即京口,是镇江的景象,前一句写镇江的景象;首联是回忆当初自己从镇江经无锡赶赴临安参加殿试所见景象,当时前往高中状元,所以所写乐景并非衬托哀情。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尾联诗人“一回惆怅一沾巾”的原因。考生需要结合全篇作答。 结合首联和颔联以及注释可知,诗人二十年前曾经途经无锡,那次是前往临安参加殿试,高中状元;二十年后再次经过无锡却是被元军扣留,押往大都,前后情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是“惆怅”“沾巾”。 结合颈联“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逢鼻欲辛”以及注释一可知,诗人“英雄之心”还在却无法施展抱负,再次与无锡百姓相逢,百姓哭声感天动地,而自己却是有负百姓的爱戴,内心酸楚,自然是“惆怅”“沾巾”。 结合尾联“夜读程婴存赵事”以及注释三可知,诗人借助典故表明自己想要像晋国大夫赵盾门客程婴、公孙杵臼一样保护大宋之宗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而“惆怅”“沾巾”。 结合全篇来看,诗人两次途经无锡,情境却截然不同,山河还在,江山已经易主,自己前番意气风发,满怀壮志,此次却身陷囹圄,为此而“惆怅”“沾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