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 2.B 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B 5.A
6.(6分)
①已进入严重的老龄化阶段,劳动力缺乏。
②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有很大的提高,为延长退休奠定了基础。
③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
④国家对延迟退休的政策制定作了充分的准备和安排。
⑤媒体和各方观点都认为延迟退休利大于弊。
(意思对即可,任答四点6分,三点4分,三点以下,一点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B
5.(6分)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战友的消失比喻为一根针掉进了大海,形象生动。委婉地说明了“寻找”是本文的线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艺术感染力。
②暗示了寻找的艰难和故事的结局。因为在很大范围内,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很难找到自己的战友。
③表达了作者对战友情谊的无比珍惜,更是对自己青春激昂岁月的回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没有找到战友时的失落之情,也有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9.(6分)
①生活化的特点: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作者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和片段,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场景描写富有地方特色。比如和重庆兵的交流、和年轻警察的互动、边地的描写等,都是其生活化的体现。(能提到两个方面,有概括有例子2分,只有概括或只有例子1分,大意相同则可给分)
②文学性的体现:富有内涵的词语的运用,比如“孤独灵魂”“荒凉的兵城”等;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单凭想象从那地方来的人就可能神气活现地吓跑一个卑微的灵魂”“落在我们身体里的青春雪,早已被一路风尘统统覆盖”“阳光把他瘦小的背影追赶得无影无踪”等;细腻的心理描写,例如“他一定是把我当成了脱离苦海,不管兄弟死活的高高在上的无情之人”;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例如,“略”;行文跌宕起伏富有悬念,例如,“略”。(能提到两个方面,有概括有例子2分,只有概括或只有例子1分,大意相同则可给分)
③哲学性的体现:文章的语句充满哲理性,令人思考,例如“除了想象别无选择,只有想象塑造的世界可以克制内心贫困之伤的发作”“像弗洛伊德那样分析我们青春的得与失”“惟恐花非花,雾非雾,西藏纵然回得去,可我们无法再用青春的方式投奔”;文章是战友的“寻找”,更是对自己的过去、对自己青春岁月的寻找,内涵丰富,给人生活的思考,充满哲理。(第一个方面,有概括有例子1分,第二个方面1分,大意相同则可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B 11.C 12.D
13.(10分)
(1)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有名望的人,也悄悄地前来观看,见王敦、王导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惊,于是相继在路边施礼拜迎。
(重点词“望”“觇”“相率”,第一句为判断句,四点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2)王导担忧这件事,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贤都裁剪这种綀布来做成衣服,于是士大夫一致(都、纷纷)(效仿他们)竞相穿这种衣服,于是綀的价格上涨。
(重点词“患”“制”“踊贵”,每个1分,句意2分。重点词意思接近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C
15.(6分)
①对公事繁琐紧迫的无奈:进入公门,公事繁多且种种都有定期,约束人不得自由;
②逢迎长官违背高洁的本性的悲哀:诗人本洁身自好,但身处公门,等级森严,其中的繁文缛节违背其人格追求,悲伤不已;
③鞭挞百姓使他悲痛和愤恨:当时社会黑暗,诗人身处公门,只能奉命驱策百姓,亲见百姓受苦,深感悲哀和愤恨。
(每点2分,3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每空1分,6分)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舞幽壑之潜蚊 泣孤舟之嫠妇
(3)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曰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D 18.A 19.A
20.(6分)
①一旦涉及价值观
②就在于文学长于传递价值观
③但电脑没法不讲理(每处2分,意近即可)
21.(5分)
①忝列改为担任
②请务必改为恭候您的(若改成删去务必可给分)
③大作改为作品(或改为文集等也可给分)
④拜读删去(或改为阅览)
⑤再拜稽首删去
(每处1分,意近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2.【作文评分标准】
1.基准分46分(符合演讲稿的格式和结构。合格作文)。
2.在做到文体明确的前提下,能很好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酌情加分。
3.在结构、语言、立意上有亮点的,酌情加分。
4.如果主题不明显,酌情扣分。
5.其它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格式要求
1.要有自拟标题,要有称谓、落款,否则扣3〜4分。
2.要有行文格式:
(1)讲故事演讲稿要符合故事稿格式:开头部分要有讲故事的原因、目的、主旨等,主体部分是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结尾要有主题概括、画龙点睛或发出号召指明方向。只有故事35〜40分。
(2)发表观点的演讲稿:开头部分或开门见山、直抒见解,或故意发问、引人思考,或巧作婉言、从旁切入;主体部分或层层深入,或分点阐述;结尾部分要有主题概括、画龙点睛或发出号召指明方向。
解析:
1.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太绝对,原文是“很少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并非“只有”。
2.B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重点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因”,重点论证的并非是“原因”,而是“贡献”。
3.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并根据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逻辑错误,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世界观的写照。”
4.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我国是全世界退休最早的国家”说法绝对,原文为“可以说是全世界退休最早的国家之一”。
5.A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B项中“有效”二字强调的是效果,文中强调的是做法这一现象,同时选项中的“目前世界第一、二大经济体”不符合文中之意,另外选项中的“都在65岁以上”与文中“普遍都在65岁以上”也有不同。C项的错误在“十六字措施”,应该是“十六字原则”,并非是具体的做法。D项的错误点在“老年劳动力都集中在传统行业之中,而年轻人都集中在新经济、新业态之中”,从文中来看“一般来说,老年劳动力较为集中在传统行业之中,而年轻人更多地集中在新经济、新业态之中”,选项理解绝对。
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材料归纳要点。由材料可知,我国必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关键是有了实施的客观条件、有利因素等。围绕材料逐条进行概括则可。
7.B本题考查了对叙事散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B项中的“因为他把‘我’当成了脱离苦海,不管兄弟死活的高高在上的无情之人,所以他看见‘我’不仅有慌张躲避的眼神,还有转身扭头就跑的惊诧”错误,强加了因果。“他一定是把我当成了脱离苦海,不管兄弟死活的高高在上的无情之人”是作者主观的猜测,因果关系并不成立。
8.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章以“一根针掉进了大海”作为标题,富有艺术特色。在赏析时,可以从写的内容,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的效果,以及在情感表达、结构作用和给读者的感受方面进行思考。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艺术手法、理解文章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以及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准确把握命题者的要求进行规范作答。题干提到了三个鉴赏术语,明确告诉考生要从三个方面作答。本题的难度在于对“术语”内涵的理解。①生活化的特点: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作者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和片段、人物语言个性化、场景描写富有地方特色②文学性的体现:富有内涵的词语的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行文跌宕起伏富有悬念等。③哲学性的体现:文章中的语句充满哲理性,令人思考,其次是文章主旨本身给人生的思考。
10.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遂”在文中为“于是、就”之意,故在后句开头。“潜”为“秘密地、暗中”,修饰后文“有”。“契”为“相合,相投”,所以放在下句表示两人感情相投如挚友。
11.C本题考查了解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除、拜”是授予官职。
12.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内容,并进行概括的能力。A项“东晋”错误,应为“西晋”。B项“辅佐建立西晋”错误,应为“辅佐建立东晋”。“屡出制胜之策”错误。文中只是王敦第二次造反时,王导借王敦生病之机,谎称王敦已死为王敦举行丧事,从而鼓舞士气。C项“西晋初建”错误,时为“东晋初建”。“战乱不止”,天下已乱,从西晋末延续至东晋。
13.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上下文语境、汉语语法规则及对古代社会情况的理解为基础,词句落实。其中语法是难点,学生应熟知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以此分析识记古汉语的各类特殊情况。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是光禄大夫王览的孙子。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起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为即丘子。司空刘宪引荐他为东阁祭酒,又升迁为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但他都未接受。
当时元帝还是琅玡王,与王导关系很紧密。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开始出现动乱,于是全心全意辅佐琅玡王,暗中立下了兴复朝纲的志愿。元帝也非常信任器重他,两人就如同好朋友一般。等到元帝转为镇守建康时,吴地的人不愿意归附,到建康已有一个多月了,士族百姓都还没有人来登门拜谒,王导为这件事很焦急。正巧遇到王敦来朝,王导对他说:“琅玡王仁义德行虽厚,但名望还不够大。你现在的威望名声已经很高了,应该帮一帮琅玡王。”此时正值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出外郊游观看人们修褉驱邪的活动,乘着轿子,摆着全副仪仗,而王敦、王导和一些知名人士都骑马跟随。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有名望的人,也悄悄地前来观看,见王敦、王导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惊,于是相继在路边施礼拜迎。
当时战乱不断,各地学校废弃而未能得到兴建,王导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的礼仪,道德礼法弘扬通达,伦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耻守规矩,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关系顺畅严谨,那么君臣之间的大义就稳固了。”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王导的建议。
王敦反叛后,刘隗劝元帝杀尽王氏家族,人们议论纷纷,都为之担心。王导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元帝因王导素来忠诚正直,特地把朝服还给他,并召见他。王导叩首谢罪道:“叛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但想不到会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中。”元帝赤着脚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说:“茂弘,我正要托付公侯之命与你,你怎么说这样的话呢!”
到晋明帝继承皇位时,王导奉元帝遗诏辅佐朝政。后来王敦领兵逼近京师,当时王敦正患病,王导率族中子弟为王敦发丧,大家都以为王敦已死,于是胆气倍增斗志昂扬。明帝讨伐王敦,使王导持节,都督诸军队,兼任扬州刺史之职。王敦叛乱被平定,王导晋封为始兴郡公,进位太保,司徒的职位依然如前,特许他带剑上殿,入朝不拜,礼赞时不呼其名。王导坚决拒绝。
王导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虽然每天开支日用没有多余,可一年总还有些节余。当时朝廷财政枯竭库藏空虚,只有几千端粗丝布,拿到市场售卖却无人购买,因而朝廷开支非常困难。王导担忧这件事,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贤都裁剪这种綀布来做成衣服,于是士大夫一致(都、纷纷)效仿他们竞相穿这种衣服,于是綀的价格上涨。这才今主管者去卖,每端布匹卖到一两金。王导就是这样为人所仰慕。
晋成帝咸康五年,王导去世,时年六十四岁。皇帝在朝堂上为他举哀三日,派遣大鸿胪持符节监护治丧之事。丧者的衣衾服饰、棺椁车马,一律按照汉博陆侯霍光和本朝安平献王司马孚的丧葬规格。
14.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中,陶潜典故及作品《归去来兮辞》的引用,是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田居生活的向往。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准确的理解内容是基础,结合上下文及诗人的经历,即能理解此处的感情。
17.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文中将珠峰当作人来写,表现其高拔之态。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实至名归意思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名副其实意思是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纷至沓来意思是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指人或事物。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18.A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介词误用缺主语;C项介词误用,导致缺少主语;D项第二个分句缺少主语。
19.A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格的能力。A是比拟,其他选项都含有比喻。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21.本题考查语言使用得体的能力。本题为邀请函,所以有格式和语体上的要求。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务必”是一定要求别人做某事,此处不符合语境。“拜读”意思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敬辞。
“大作”是对别人作品的敬辞,不适合用在表述己方作品。再拜顿首不符合邀请函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