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梦到抚州 王芸 奔跑的灵鹿、蔓生的花草、圆睁的兽眼,以混沌的形态凝定在石础上。它们位于阔大厅堂的低处,承受着柱体、屋脊、翘檐和时光的重,青黄色的苔藓在它们身下蔓延又枯萎。阔大的厅堂楼阁缭绕着咿咿呀呀的戏音,轻重缓急、柔软铿锵、沉郁顿挫,年复一年,仿佛包浆柔软了它们的表情。一代代、一茬茬抚州人在它们面前川流来去,身影彼此叠映,和厅堂里随日月流转的光影,戏台上幻进幻出的人物与声色,构成一个巨大的梦境。 己亥年小暑日,盛夏的雨水尽情冲刷着抚州,我们穿过七重门楼的古朴幕布,一步跌入这个梦境,心神一震。 玉隆万寿宫内,五纵八仙桌贯穿一进厅堂,二进厅堂也摆满了条凳,一直铺排到“旌阳殿”三字牌匾下。桌前凳上,坐满了戏外人,却是清一色入戏的表情。 戏台上,刚开始上演采茶戏《方卿戏姑》。那个演了数百年的故事浸透人情冷暖,终以穷书生方卿衣锦还乡、戏言羞辱嫌贫爱富的姑姑后,抵至大团圆结局。戏台在二楼。看戏人即使坐在最尾,也能看见戏台上的悲欢离合,座中多是老人,举着满头银丝。也有几岁大的孩子耐不住戏文的冗长,跑到一旁玩耍,嬉戏,闷声奔跑。还有抱在怀中的婴儿,睁大眼睛四处张望,含一根手指在口中。戏曲透明的种子,会否在他身体里种下? 看戏人仰起头,一张张脸上的表情随剧情变换。刚刚安葬母亲前来投亲的方卿,被姑姑拒之门外……坐在最前排一张条凳上的三位老人,表情严峻,微微下撇的嘴角仿佛在表达对戏中人的愤愤不平。 看起来三位老人的生活都不优裕,随意挽起的裤脚,蜷曲在小腿上的袜筒,搁在拖鞋上的赤脚,脸上落满岁月粗糙率性的刻痕。最右边的老妪身后,一位穿黑色外套的老汉,一只手畸形地蜷曲在腿上,嘴角突兀地向一边眉角歪去。他颇像我写过的一位因工伤致残的老者。显然,生活的艰辛没有饶过他们。但他们是有福的,这一刻他们聚拢在此,在一个盛大的梦境里,戏音婉转如柔指,抚慰着他们的耳朵、眼睛,乃至心魂…… 我在梦境的边缘,转圜。 从二楼观戏台看去,由数百人构成的观戏阵容散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息,人们或倚或靠或佝偻了腰背或端直了身子,八仙桌上搁着湿漉漉的雨伞,胀得鼓鼓的塑料袋,颜色鲜艳的纸质提袋……它们和主人一样散发着自然不拘的气息。 这一幕即是日常。 生活是日常,戏是日常,只不过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境,抚州人早已习惯了将两者无隙无碍地糅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梦境由来已久。抚州这片厚土以青山秀水滋养了才子汤显祖,汤显祖以妙笔回报故土以“临川四梦”。梦境的维度得以确立。戏台上“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汤显祖《宣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代代抚州人自愿成为梦境的拥有者和营造者,戏曲的包浆缓慢地滋养抚州,抚州成为唱戏人的福地,也是听戏人的天堂。共同对戏的痴迷,将唱戏人与听戏人紧密关联,相互成全,相互抚慰,于日常中携手向梦境深处沉溺,沉溺,沉溺。 世上自有痴戏而不愿出戏之人,也自有迷梦而不愿梦醒之人。爱看戏的人,想来是耽溺于梦境的人,纵使历尽沧桑,心中还有天真的一隅,眷念戏,相信梦,推崇善,向往美。以戏为核心的梦境,在戏文婉转曲折处,不知收容了多少人的脆弱、善感、羞怯、无助、不舍、执念。那个写戏造梦的才子,在一个个以戏为壳的梦中,逾越生死阻隔,逾越人间悲凉,逾越人情残酷,逾越人世不公。而那些看戏人,看多了戏中的生死轮回、爱恨情仇、大喜巨恸、沉浮跌宕,胜景转瞬成颓垣,繁华如雾终消散,会否对人世的道阻且难多一分忍耐之力,对莫测灾厄多一分从容之态,对因果成空多一些顿悟勘透? 丁酉年正月十六日,十三枚傩面具和八位傩伯搅起的涡旋,在石邮村激荡而起。 千余人聚集在这个小小的村落,观看彻夜“搜傩”。挤在人丛中的我,竭力将摇晃不已的镜头对准供桌前匍匐的傩班八伯。供台上高耸的一尺高红烛,火焰跃动,跳漾,在十三枚面具的细节弯转处烙下点状或片状的光耀,也将每一张凡俗的面孔涂上暖色调的油彩,褶皱处更加深厉,圆润处满布光泽。 前排居中的傩伯挺直身子念诵《傩神太子词》。这是抚州留存的一种更古老的戏,起源于殷商时期方相氏驱傩仪式。 神秘、古朴、粗犷、磅礴,石邮傩舞于默声中演绎,仅靠面具界定角色身份,靠舞者的动作、鼓点的节奏变化阐释角色的不同情绪。与傩面具合二为一、化身为诸神的傩伯们,脚走禹步,手拈香火诀,随着鼓点舞动,舞动。 开山舞姿大开大阖、顿挫有力,这位驱鬼逐疫的“开路先锋”勇猛进取,无畏前行。雷公动作刚猛,时有顽劣之举,在云层间奔走翻滚,施雷布雨,润泽人间。 弯眉喜目的傩公,松快的舞步洋溢着喜得子嗣、香火延续的天伦之乐。 俊眉朗目、持刀对舞的杨戬与哪吒,孩子般玩耍的纸钱,顿挫有力磨刀的红脸关公,还有钟馗与大神、小鬼、讨酒、划拳、贪杯、呕吐、瞌睡、酒醒、气惯…… 石邮傩事每年从腊月起首,正月收束,一个月时间圆融为一个梦境、将石邮村人环护其中。 在这个梦境里,石邮村人是演戏人与看戏人。他们相信傩舞可以使来年风雨调和、平安顺遂,并得到庇护。 戏中自有痴绝处,梦中自有痴绝人。因信而敬畏,因敬畏而虔诚的石邮村人,自有傩舞始,便以忠诚、严谨的态度将傩舞代代相传,灯灯相续、越六百年,终让一个素朴的梦境散发出熠熠光华。保留了完整传统傩舞形态的南丰傩舞,其古拙的形态中混杂有宗教、礼制、传统社会结构、天地人伦、生死观等复杂因子,埋藏有自历史深处延伸而来的线索,从中或可探触到当代人精神和生活的内在依据。名列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的南丰傩舞,这些年也走出了国门,让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为之震撼,痴迷。 一生痴绝处,有梦到抚州。在抚州,这个戏中有梦、梦中有戏的城市,梦是日常,也是逾越;梦是虚空,也是满盈;梦是远行,也是抵达。如同在戏中,潜隐有联通现实的通道,梦境中也潜隐有秘密的通道,溯流而上,我们可以接通远古,顺流而下,我们可以抵达内心……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选择抚州戏剧中具有奇幻美好色彩的形象——灵鹿、花草、兽眼开头,运用排比的句式,吸引读者走入戏剧的梦境。 B.“梦境由来已久”起到过渡作用,作者笔触由采茶戏演出现场过渡到抚州戏剧的历史,时空交错,简洁自然。 C.本文叙写采茶戏时,略写剧情,详写观众;点面结合,有对观众的群像描写,又有对三位老年观众的特写镜头,表明采茶戏在抚州广受欢迎,老少咸宜。 D.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采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典雅又自然。 E.全文以绘制梦境开始,继以采茶戏使观众在梦境边缘转圜,南丰傩舞使观众彻底沉溺于梦境之中,以抚州追梦结束,展现了中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19.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20.阅读本文,概括“采茶戏”和“南丰傩舞”在发展历史、上演时间、剧本内容与表演形式上有何不同?概括“采茶戏”和“南丰傩舞”两种戏剧形式表达了什么相同的情感。 21.文中写汤显祖有何作用? 22.“有梦到抚州”中的“梦”由什么构成?结合文本,你认为如何能使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得到传承与发展? 答案: 18.CE(C.“采茶戏在抚州广受欢迎,老少咸宜”有误,文中叙述的看戏以老年为主。E.“继以采茶戏使观众在梦境边缘转圜”有误,抚州观众始终在“梦”中,例如:“桌前凳上,坐满了戏外人,却是清一色入戏的表情”。) 19.①动作描写,如“或倚或靠或佝偻了腰背或端直了身子”;②细节描写 “湿漉漉的雨伞,胀得鼓鼓的塑料袋,颜色鲜艳的纸质提袋”刻画了抚州人日常观戏的场景,表现了抚州人痴迷戏剧的特点。③“或倚或靠或佝偻了腰背或端直了身体”“湿漉漉的雨伞,胀得鼓鼓的塑料袋,颜色鲜艳的纸质提袋”,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抚州人看戏时的随性;句式上整散结合,整齐中富有变化,生动地写出了抚州人观戏的情形。④比拟手法,“用它们和主人一样,散发着自然不拘的气息”生动形象地写出抚州人观戏的自然随性,反映了观戏已经成为其生活的日常。⑤使用叠音词,“浓浓”“湿漉漉”“鼓鼓”。 20.历史:“采茶戏”明代汤显祖时期已经出现\已演了数百年,明代汤显祖时期已经出现;“南丰傩舞”更古老,起源于殷商。上演时间:“采茶戏”日常;“南丰傩舞” 每年从腊月起首,正月收束。剧本内容:“采茶戏”演绎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南丰傩舞”祈神祝福,“对来年风雨调和、平安顺遂的祈愿,并给予庇护”(寄寓美好愿望\浪漫主义)。表演形式:“采茶戏” “咿咿呀呀的戏音”,以唱为主,辅以表演;“南丰傩舞” 靠面具界定角色身份,靠舞者的动作、鼓点的节奏变化阐释角色的不同情绪。 共同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①引用汤显祖的文章,叙述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成就,说明抚州是戏剧的沃土,有悠久的戏剧发展历史,具有文化底蕴;②证明抚州人的生活与戏剧密不可分\揭示了抚州人将生活日常与沉浸戏剧梦境融合在一起的原因;③思维纵横古今,丰富文章的文化历史内涵,深化主旨,借汤显祖创作地戏曲作品,更好地揭示出戏剧对人们审美陶冶作用以及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安慰。 22.(1)“梦”的构成:①悠久的戏剧历史,“南丰傩舞”“采茶戏”等;②人,有戏剧的创作者,优秀的剧本;有戏剧的表演者;有戏剧的痴迷者,代代相传;③有表演的场地舞台,有戏剧文化的氛围;④戏剧中传达的人情世态、美好情感。(2)示例:重视对戏剧创作者及表演者的培养;传承戏剧文化的精华,结合时代内容,创作反应时代特色的优秀剧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