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以及解析
1.B
2.D
3.D
4.修缮文物建筑:要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生态(不允许有实质性的改变,不能损害文物建筑所携带的有意义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原真性)。文物建筑的修缮不是为了追求风格的统一(新增添的部分要与原建筑区别开来)。要保护文物建筑的传统环境。(答出两点即可)
修复馆藏文物:修旧如旧,文物修复后要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要再现文物原有的风貌。在不破坏文物整体感的前提下,力争更美观。(答出两点即可)
5.首段领起全文,提出以先进技术手段为文物保驾护航。主体部分分三方面阐说,分别是预防性保护为基础手段;数字化保护不但增强文化传播,还可以让流失文物得以重生;文物保护需要合力与创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新技术使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文物‘保护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为文物保护注入活力”偷换概念,结合原文“各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纷纷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活力”,是科技助力文物保护使这一工作充满活力,有更坚实的依靠。
C.霍桑的话是针对“二战前夕,欧洲文物建筑的重要破坏者之一就是这样的建筑师。他们热衷于在修缮文物建筑时‘做设计’,把它恢复成‘理想的’或‘应该的’样子,或者在废墟上重建他们自以为是的古建筑。其结果是把真古董弄成了假古董,给人以完全错误的虚假的历史信息,失去了原有的文物价值”,选项对霍桑的观点作了具体化、绝对化的解读,于文无据。
D.“但这一做法欠妥”与文意不符。结合“最后,赵先生看到腾空的三个马蹄的蹄心是空的,认为这可能会使马踏飞燕在展出时不太美观,他就凭借自己多年的文物修复经验,把土和一些章丹红用胶调和好后,放入马蹄蹄心填满,使之修复后看上去和马踏飞燕原来的铸模泥土差不多”,原文对这一做法持肯定态度。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由于甘肃省有关部门在马踏飞燕的储存与搬运过程中方法使用不当,导致这一珍贵文物受损严重”错。结合原文“马踏飞燕在刚出土时是残缺不全的,再加上储存、搬运不当等原因,它的损坏情况十分严重”,马踏飞燕在出土的时候就是残缺不全的,“甘肃省有关部门”是文物的保护方,不属于失责方。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修复时焊实脱落的鬃毛、焊补洞孔,都是对文物的保护。赵先生的修复工作使文物重现昔日盛颜。
A.是保护文物,不是再现原有风貌;
B.强调合作创新;
C.文中反对这种做法。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是关于修缮文物建筑的。它先说明什么是文物建筑的“原生态”,接着指出“而从受保护起,它就不允许再有实质性的改变”,文章后面也说“不可以为了文物建筑的风格统一和构图完整而损害它们所携带的有意义的信息和它们的历史原真性”,总结出来就是要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生态;
然后引用《威尼斯宪章》中的内容说明文物建筑修缮注意的事项,如“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要看出来是当代的东西”“修缮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可见文物建筑的修缮不是为了追求风格的统一;
“它还要求保护文物建筑的‘传统的环境’,也不得搬迁文物建筑等”,可见要保护文物建筑的传统环境。
材料三是关于修复馆藏文物的。材料以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修复马踏飞燕为例来说明修复馆藏文物的理念。如“修补后,赵先生又使用传统的做旧方法,做出地子及青铜的锈迹,让整个文物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可见修复这类文物要修旧如旧,文物修复后要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还有“赵先生看到腾空的三个马蹄的蹄心是空的,认为这可能会使马踏飞燕在展出时不太美观,他就凭借自己多年的文物修复经验,把土和一些章丹红用胶调和好后,放入马蹄蹄心填满,使之修复后看上去和马踏飞燕原来的铸模泥土差不多”,可见修复理念是在不破坏文物整体感的前提下,力争更美观。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首先说“文物‘保护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纷纷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活力”,这是领起全文,提出以先进技术手段为文物保驾护航。
接着以敦煌文物保护和蒲松龄纪念馆的纸质文物为例,论述“预防性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的重要基础手段之一”。再从数字化保护的作用的角度论述“数字化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另一基础手段。它既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也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并以“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弥补了人们无法参观的遗憾为例加以论述;数字化保护还能“让流失文物得以重生”,并以天龙山石窟“重见天日”为例加以论证。然后指出“众擎易举,独力难成,文物保护离不开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和技术的融合创新”,并以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做法为例加以论证。这是从三方面论述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最后总结全文,“借助5G直播、数字化等新技术,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技术使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6.A
7.A
8.观点一:最后两段多余。
(1)从内容看,“再见……”一句已表达了跟流沙河先生告别之情,其后不必赘述。
(2)从结构看,以“再见,流沙河先生”结束全篇,呼应文题,文章结构完整。
观点二:最后两段不多余。
(1)从内容看,用流沙河的诗句收束全文,进一步肯定诗人及其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2)从情感看,引用流沙河的诗句收束全文,更加深切地表达出对流沙河先生的怀念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9.(1)言简义丰(或:含蓄美、凝练美)。从“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含义”“高密度、高比重的文字”等语句可分析出“言简义丰”(或:含蓄美、凝练美)的特征。
(2)音乐美(或节奏美、韵律美)。从流沙河很赞成《如果有可能明天带你去旅行》“讲究韵脚,也很讲究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念起来有节奏感。”等语句可分析出“音乐美”(或节奏美、韵律美)的特征。
(3)意境美。从“我就习惯了一种有韵味的、美丽的、有想象力的作品”等语句可分析出“意境美”的特征。(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暗示了流沙河先生当时的诗作水平还并不算高”有误,李劫人的感叹,表面是说流沙河的《草木篇》平平常常,实际上是对当时“极左”思潮的嘲讽。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A.“表现他跟余光中先生的深情厚谊”有误,因为“那时流沙河根本不认识余光中”。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可选择任意一种主张。可从文章内容、结构、思想感情及主旨的角度分析多余与否。
比如:认为最后两段多余。
从内容上分析,作者对先生的感情已经表达得很充分,“再见”一词本是人们平时告别之意,作为文章结尾很恰切,不必再赘述。
从结构上看,行文到“再见,流沙河先生!”结束,与题目相呼应,文章结构完整。再加几句,行文显得拖沓,有画蛇添足之嫌。
认为最后两段不多余。
从内容上看:“请”字满怀着期待与祝愿,是把流沙河先生当作在世之师友,是对流沙河的诚挚祝福。
从情感上看:“青春”与“理想”是对流沙河一生最好的注脚,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再见”之后,还要用诗句表达不尽之意,进一步表达作者对流沙河的难分难舍之情。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传统的诗歌审美讲求音律和谐有致,语言含蓄优美,意境情景交融。
文本二谈到流沙河习惯“有韵味的、美丽的、有想象力”的诗;关注“讲究韵脚,讲究诗歌的音乐性,有节奏感”的诗;诗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含义”,要有“高密度、高比重的文字”。这三者分别对应古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的特征。从他喜欢余光中的诗,喜欢有节奏感的《如果有可能明天带你去旅行》即可看出。
10.C
11.D
12.B
13.(1)有时在府中宴饮,他坐在酒席间,整日姿态矜持庄重,不曾稍微有一点迎合的意思。
(2)陈宜中认为陆秀夫久在军中,熟悉军中事务,每次遇事都询问陆秀夫之后才施行,陆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
14.①边境战事危急,属吏大多逃跑,而陆秀夫却没有离开李庭芝幕府。②二王逃到温州,陆秀夫一路追随,并与其他大臣一起拥立益王为帝。③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逃走,陆秀夫义不肯弃离。④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投海殉国。(答出三点即可)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正笏板肃立,到治朝(古代朝礼之一)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
“秀夫俨然正笏立”中,“正笏”“立”为连动词语,此句是一个连动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左右无不悲动者”中,“左右”作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官员间相互拜访时”说法有误。笏只在官员上朝时才用。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B.“李庭芝录上他的名字,并任命他为司农寺丞”错,原文说“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应该是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司农寺丞。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矜庄,矜持庄重;少,稍微;希合,迎合,投合。
(2)以,认为;咨访,咨询、询问;始,才;赞,辅佐、帮助;自尽,即“尽自”,尽言自己的想法。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言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能力。
文中“德佑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意思是德佑元年,边境战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的属吏大多逃跑,只有陆秀夫等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说明边境战事危急的情况下,陆秀夫没有离开李庭芝幕府,体现了他的忠贞。
文中“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二王逃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跟从他们,派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来到温州,于是共同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此处体现了他的忠贞。
文中“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逃走,陆秀夫义不肯弃离。此处表明了他的忠贞。
文中“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即负王赴海死”意思是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被攻破,陆秀夫跑向卫王的船,而张世杰、苏刘义各自砍断缆绳离去,陆秀夫估计不可能逃脱,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崖山被攻破别人都砍断缆绳逃跑,只有陆秀夫跑向卫王的船,最后背着卫王投海而死,体现了陆秀夫的忠贞。
参考译文: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在他三岁时,他父亲把家迁到镇江。(陆秀夫)逐渐长大,跟随其同乡的二孟先生学习,二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二孟先生)唯独指着陆秀夫说:“这不是个平凡的孩子。”景定元年,陆秀夫考中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安置他在自己的幕府中。陆秀夫才思清丽,当时的文人很少有赶得上他的。他性情沉稳安静,不苟且求人了解自己。每当属吏们来到官署(议事的地方),宾主欢聚一堂,陆秀夫独自沉默不发一言。有时在府中宴饮,他坐在酒席间,整日姿态矜持庄重,不曾稍微有一点迎合的意思。等到考察他的政务,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已调任也不让他离开自己,陆秀夫在李庭芝的府中三次升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李庭芝管辖淮东地区,提拔(陆秀夫)为参议官。德佑元年,边境战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的属吏大多逃跑,只有陆秀夫等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给朝廷,朝廷任命陆秀夫为司农寺丞,他多次升迁至宗正少卿兼任起居舍人。二王逃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跟从他们,派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来到温州,于是共同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陆秀夫)后升迁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认为陆秀夫久在军中,熟悉军中事务,每次遇事都询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陆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不久陆秀夫参与议事和陈宜中意见不合,陈宜中让言官弹劾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动用台谏大臣来弹劾别人?”陈宜中感到惶恐,急忙召陆秀夫回来了。当时君臣流亡在海边,许多事情疏忽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群臣说话时依然自称奴。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正笏板肃立,到治朝(古代朝礼之一)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在井澳遭遇大风,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离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将把他置于何地?古人尚且有凭借五百人的军队和方圆十里之地(“一旅一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复兴国家的,现在百官有司都具备,有士兵数万人,上天如果不想灭绝宋朝,凭借这些难道不可以建立国家吗?”于是与众人共同拥立卫王为帝。皇帝于是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当时张世杰的军队驻守在崖山,陆秀夫对外筹划战事,在内调度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虽然在颠沛流离之中,事务繁多,时间匆忙,他每天都还是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被攻破,陆秀夫跑向卫王的船,而张世杰、苏刘义各自砍断缆绳离去,陆秀夫估计不可能逃脱,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享年四十四岁。
15.B
16.①表层意思:男儿只担心自己功名不成,要懂得没有人天生就是将相。②深层意思:诗人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功名,跻身将相。③这两句诗是对落第李璋的劝慰、鼓励,表现出诗人对他的关爱之情。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能力。
B.“诗人认为人命天定,李璋科举落第是上天的安排,应该心甘情愿认命服输”错误,诗中“命属天公不可猜”的意思是考中与否是上天决定的,人只管自己努力就行了,它的意思不是让李璋认命服输。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尾联的含意。“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独”意思是“只”,“尔”,而已,罢了,“将相谁云有种哉”的正确语序应为“谁云将相有种哉”,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谁说将相是命中注定,天生就有的”,由此可知,尾联意思是男儿只担心自己功名不成罢了,没有人天生就是将相,这就是告诉李璋只要努力,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功名;然后结合全篇体会其中的情感,从诗歌标题“李璋下第”可知,这首诗歌是针对李璋落第而写,所以诗歌应该表达劝慰、鼓励和关爱之情,结合尾联“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来看,诗人告诉李璋,男儿只要努力,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功名,跻身将相,这是对落第李璋的鼓励、劝慰。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即可。
17.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玑、绮、飏、臆。
18.C
19.A
20.棉花纤维结构的特点和性能大陆棉和海岛棉的不同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近义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C.句中把“海岛棉”比成了“贵族”,是比喻修辞,不是拟人。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文“气候干燥”句,主语为“气候”,本着主语一致原则,排除BD项;
“大量”是“水分”的定语,而不是“蒸发”的状语,排除C项。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
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总括句:“也正是因为中空的结构,棉花才有了很好的保暖和透气性能。”故本段可概括为介绍棉花纤维结构的特点和性能。
第二段第一句话引出大陆棉和海岛棉,然后分别介绍大陆棉和海岛棉的产地、产量和纤维长度的不同,故本段可概括为大陆棉和海岛棉的不同。
第三段共两句话。第一句介绍新疆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区;第二句先介绍新疆长绒棉优良品质,然后从四各方面重点介绍优良的原因。故本段可概括为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
21.(1)造成眼部黄斑疾病(或:导致黄斑变性)(2)这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3)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意思对即可)
22.病句:①修改:“睡前长期”改为“长期睡前”。
病句:④修改:“干涉”改为“影响”。
病句:⑤修改:“睡眠”后加上“的状态”。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语境“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可知此处是说夜晚玩手机造成的后果,根据后文“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可知,此处是说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
第二处,前文说长时间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又说黄斑疾病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可知,此处说黄斑疾病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
第三处,由后文“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可知,此处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语句,应该用关联词“虽然”,结合上文意思,此处应是说虽然网上流传长时间玩手机造成眼部黄斑疾病的说法不太科学。
22.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①语序不当,“长期”表示长时间范围,是对“睡前玩手机”时间上的限制,应放在“睡前玩手机”之前。
④搭配不当,“干涉”和“分泌”搭配不当,把“干涉”改为“影响”。
⑤成分残缺,“处在”后边缺少宾语中心词,在“睡眠”后加“的状态”。
23.例文:
“国潮”何以成热潮
泸州老窖香水、青岛啤酒外套、老干妈卫衣……最近几年,一波“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让人们记忆里那些朴实、低调的国货品牌通过联名、跨界等方式在现代潮流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国潮热”的兴起,折射出年轻人新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社群认同。“当你买耐克鞋时,你可能并不仅仅是在挑一双穿着去逛街的鞋,还可能是在表明自己的生活方式,说明自己是什么人或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他们对于跨国品牌的态度也从曾经的盲目崇拜走向了现实理性。
“国潮热”的兴起,也是国货的崛起。自2018年李宁携鲜明的中国元素登上纽约时装周之后,一大批国潮品牌向阳而生。曾经,进口大牌是品质的象征,国货只是大牌的“平价替代”;如今,随着消费升级,“中国制造”正改变着传统的刻板印象,更时尚、更前沿的中国品牌重新焕发出光彩,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首选。诸多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水土不服也从侧面印证了在今天的中国市场,要实现基业长青,离不开强大的本土思维。
盘点这些年“国潮热”层出不穷的符号、形象、题材等,一个清晰可见的特征是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复苏。诸如祥云、繁体字等文化元素已经突破了文化圈层,加入这场情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商业实践中,重新定义了“潮”的概念,并引发年轻人对“东方美学”的追捧。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潮热”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如果说,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为国货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那么国货崛起也在重新塑造着消费者的文化追求,激发出内心的文化自信。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消费者购物车里装的八成以上是国产品牌。正是有了这样一份文化自信,购买国货、使用国货、分享国货才能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方式。
事实上,不仅国货,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国漫、国剧等也借助传统文化IP实现了新生,还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自信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去年以来,李子柒在网上的走红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中,她通过镜头,让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桂花酒有了新的生命,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个发现中国之美的窗口。不少国外网友纷纷感叹,“李子柒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那些被我们忘记的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让“国潮热”澎湃不息,就要呵护好这份文化自信。“国潮”二字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跨界融合的商业创新。因此,对企业来说,切不可仅把“国潮”当噱头、借势营销。如果只是堆砌文化符号,不挖掘核心价值,失去了对文化的敬畏、对品质的坚守,既无法恰当传递出潮流理念,也与“国潮”的文化内涵相去甚远。在国货品牌弯道超车的路上,需要多一点这样的文化自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都围绕“国潮”这一对象展开。第一则材料对“国潮”的具体要素进行了分析,突出其文化基因和时尚潮流的融合。第二则材料反映的是90、00后对待国潮的态度,突出其文化自信这一点。第三则材料以当前市场上老字号崛起的现实,突出国货升级创新的方向。写作时,首先应理解材料内涵,提炼出共性认识,然后联系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分析时,可以运用辩证统一的思维,对国潮的发展前景进行客观思考,表达具有时代感的认识。
【立意】
1.文化底蕴。国潮,承载着丰富的中国元素、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国潮的兴起,是传统文化和基因焕发新面貌的标志,是民族品牌健康发展的见证。
2.民族自信。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元素的民族文化自信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90、00后,他们对民族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3.坚守初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大量国货在跨界融合中改变了原有模样,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