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卷第二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粥的传统。粥,有时是养生的享受,有时是生存的底线;既能体现文人墨客的生活雅趣,又承载着黎民百姓的温饱追求。如今,粥仍然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也同样融入了生活的各样味道。 请以“盛粥”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也可自拟,但文章内容必须与“粥”有直接的关系。 盛的是粥,是烟火气,更是一份开阔心境(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盛 粥 张静远(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三) ` 雪夜。盛粥。 窗外,人间为夜色所倾,浸透了暗哑黯淡,只留得几家灯火,停泊其间。映着天地间茫茫的飘雪,曳出模糊光影,扑簌之间,浪漫又凌厉。 眼底生出些寒意。我连忙转身。小心翼翼打开粥煲。于是丝丝缕缕的热气就这样袭入鼻息,包裹着无限暖意融进血脉,驱散余留凉薄。似乎千年以前,范仲淹也是如此盛粥的。只不过他的窗外,是泛白的清晨。盛粥入碗,凉至成糕,切分四块,每餐食一,如此积年。少年范仲淹,是否也会在某个盛粥的时刻,被炊烟暖意,遣散生活的凄苦?我不得而知。或许是粥,是掀开锅盖的一刻,流动的温暖就裹挟着那些寒凉,以“莫欺少年穷”的心志,化作了岳阳楼下浩然渺远之气,滋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境界,成就一代文忠公的传奇。 煲盖完全打开,思绪被眼前的粥牵回。仍有余温的沙煲里,晶莹的粥依然翻滚着,却无热浪飞溅,只是温吞地,一脉又一脉。带着些许乳白的汤汁,搅动着盈盈的米粒。我看着煲中浅浅冒出的一股又一股,恰似温热双手,悄然抚平心中褶皱。郁积的情绪随着粥煲上方那隐绰的蒸汽一同升腾,渐渐地消弥在空气里。这样微小而美好的治愈,也一定发生在张岱身上过吧。从“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的纨绔子弟,到“五十年来,终成一梦”的前朝遗老,文人多煮粥以为雅性,而张岱,大抵是以之愈心。从繁华市井到空空山林,文人的家国情怀隐秘而坚定,却在庞大的时空中略显无力,只得以䒖䒖独立抒表心志。支撑他的,兴许就是淡淡一锅粥,于沸腾间熨平创伤,崖山之后,仍承中华。 片刻之间,粥沸得完全了。我拿来瓷碗,盛粥。一勺一勺,莹莹的粥从勺尖倾泻,卷带着米粒入碗。一瞬间仿佛天地凝滞,只余得絮语般鸣软的盛粥。重复的动作,拨停了我身体里时刻疾行的钟,还来清浅绵长,浸润已心。忽听得母亲唤我,转头,她斜倚在门框上,问我粥好了没有。我点头,忽见着她眼角颊间那些浅浅的纹路间,埋着岁月清致,隐隐透出微光。想必百年以前,韩咏华也是这样在昆明盛粥给养家人。梅贻琦先生或许也会抱着孩子,于门边看夫人盛粥,清䦆的脸上,现出点点笑意。战火纷飞,举家西迁,于联大庇佑家国未来。民族危亡如之日常琐事,无疑是悬在梅先生夫妇头上一把剑,凛冽而危险。我想,也大抵是归家用餐的片刻,二人能于一碗质朴的粥中获得慰藉,支撑着他们相信,山河背面,定有敞亮天地。于是才有了联大的荣光。“定胜糕”的佳话,在冰冷的时代,染岁月清致雪霜中。于桌前坐下喝粥,蓦地发觉雪停了。久违地,脸上不自觉地绽出笑意。毕业工作三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回家。走出象牙塔才发现世界的背面,对我饱含敌意。工作失意,人际复杂,生活拮据,理想凋亡……与其说是回家,不如说是逃离。因着受尽了寒凉,于是连飘雪也不敢多看一眼,竟脆弱地如此了。 然而不过是盛粥两碗,我与先人在精神上辉映。以粥为良药,他们的光辉穿越时空,点亮我心。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盛粥,盛的是粥,也是烟火气,更是一份开阔心境。于逆境中,不如寻觅烟火,在最质朴的气息与节奏里,学会了疗愈心灵,继而坚守笃行。 别害怕受伤,但别被击溃。以烟火气自渡,鉴定迈跃。星辰大海,终将抵达。 舀一勺粥入口,清淡无味,却唇齿留香。氤氲热气里,我看进母亲的眼,相视而笑。暖黄灯光下,生命风移影动,声息间,有靡靡歌谣。 (指导老师:张平华) [点评] 开粥,赏粥,盛粥,喝粥,一个个动作就像一次次拉开了舞台剧的幕布,范仲淹、张岱、梅贻琦、和“我”陆续登场,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胸怀天下的抱负,还是“五十年后终成一梦”的深邃,幽暗的梦忆,无论是拯救民族危亡于旧中国,还是伤怀个人际遇于新时代,皆在一碗粥中。本文荣获特等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