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资深历史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核心考点、答题模板、学科思维、规范术语整理,帮助大家高效备战期末考试。 01 历史学科核心思维 (一)史观: 1.文明史观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3.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4.社会史观5.唯物史观 (二)历史学中的几个概念认识 1.历史史实2.历史叙述3.历史阐释 4.历史观点5.历史评价 (三)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历史评价的原因 1.受时代的影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立场的不同:政治立场、国家立场、阶级立场等。 3.史观的不同; 4.个人因素的影响; 5.对历史史料的选取和辨别不同; (四)历史学习的三个层次: 1.白描式历史; 2.反思式历史; 3.哲理式历史; (五)史书的类别: 1.通史与断代史的区别: 2.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区别; 3.国别史与世界史的区别; (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思考方式: 1.政府或个人越是提倡的,就是社会上越缺乏的;政府或个人越是反对的,就是社会上越泛滥的; 2.统治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或是个人提倡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赋予了当时的时代含义的,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 4.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必然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必定要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5.一定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必定是受到一定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且政府制定的任何政策,都要关注民生; 01 历史学科核心知识 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 一、先秦史部分 (一)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贵族政治 1.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2.具有神秘化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具有宗族色彩;(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同治) 4.突出等级,注重血缘; 5.为后世的大一统奠定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 (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大动荡、大转型和大变革——根源: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大量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 (1)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①、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落,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 ②、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推行; (2)经济上: 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②、工商食官制逐渐被突破,私营工商业发展,但官营工商业占主导; ③、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④、集体农耕向个体农耕转变; (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轴心时代,早熟文明) 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儒家思想的形成:周孔之道 ③、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 (4)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 (5)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到诸侯之间兼并战争;(分裂中孕育统一) 二、两汉历史知识部分 (一)汉初: 1、政治上:汉高祖刘邦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导致诸侯王问题,汉景帝实施削藩措施解决诸侯王问题,酿成“七国之乱”,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将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未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2、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创造“文景之治”。 3、思想上:黄老之术,“无为”的道家治国思想。 4、对外、民族关系:匈奴问题——汉高祖实行剿灭政策,但均告失败,后转为和亲政策。 (二)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继承大统时汉朝面临的问题: (1)、政治上:相权制约皇权,地方诸侯王问题削弱中央集权; (2)、经济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3)、思想上:思想不统一,无为思想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4)、民族关系:匈奴犯边,骚扰北部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1、政治上: (1)中央:强化皇权,调整中央官制 ①、设置内朝: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②、重用外戚。——汉代的一个传统做法 (2)地方:削弱地方权利,强化中央集权 ①、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化诸侯国为郡县。 ②、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强化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行使地方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演变为州牧,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2、经济上: ①、实行盐铁酒官营;(国家资本主义) ②、币制改革:推行五铢钱; ③、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宅田逾制”方法,迁富豪到中央辖区进行监管,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将儒家思想政治化。——“周孔之道” 4、民族关系上:远征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后建立西域都护府,班超任西域都护。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上: 1、大动荡,大分裂; 2、豪强地主势力增强,形成门阀政治;门阀氏族成为魏晋时期的政治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 (二)经济上: 1、佛教盛行的寺院经济发展; 2、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繁盛; 3、小农经济衰退,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4、社会动荡,政府更迭频繁,人们对政府发行的货币失去信任,导致商品经济萎缩,以物易物现象出现。 (三)思想上: 1、三教合一,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但儒家思想的地位仍然稳固,处于正统地位。 2、魏晋玄学兴起:越名教而任自然,形成“魏晋风度”。 (四)民族关系:五胡乱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汉化,汉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受到少数民族的深刻影响。 四、隋唐时期 一、政治上: 1、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意义) (1)扩大了统治基础; (2)推动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4)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6)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7)促使门阀士族的衰弱,寒门庶族的兴起; (8)局限:忽视道德要求;后期僵化,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2)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现象,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权力增强;(注意,唐朝前期都有藩镇存在的,为了维护和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但中央政府是能够有效控制藩镇的。)——这个与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出现地方团练是类似的。 二、经济上: (1)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均田制、限田制; (2)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法律贱商人,但是商人已富贵;唐朝商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 (3)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4)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三、思想上: (1)、三教并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韩愈提出复兴儒学运动; 五、两宋时期 (一)、宋初:宋太祖财、权、兵三大措施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 1、政治上:①、重文轻武;②、设置通判;③、分化事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经济上: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3、军事上: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基本上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但中央对地方管理过于绝对化,使地方发展失去积极性和活力,且导致宋朝三冗现象,积贫积弱。 (二)、宋代总体知识 1、政治上:(1)、在三省六部基础之上,设置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将宰相的财权兵分割开,强化皇权,并且参知政事是临时设置的,枢密院的枢密使由文官出任。 (2)、监察官员不再监察皇帝行为,专门监察百官;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商业革命”) (1)、政府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 (2)、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交子纸币的出现; ②、广告商标等出现; ③、海上丝瓷之路兴起,对外贸易繁荣; ④、城市贸易的市坊,时空格局打破; ⑤、工商业市镇兴起;(补充: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促使市民阶层的兴起,进而出现市民文化,例如词、瓦子、勾栏、话本等) ⑥、经济重心南移; (3)、农业上: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繁荣,自耕农衰退; 3、思想上:儒学吸收佛道的哲学思辨思想发展成理学,儒家思想成熟。将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天理化,哲学化。 (原因:(1)、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个人私欲膨胀,贪图享乐之风盛行,道德沦丧,三纲五常绝;(2)、儒家思想本身的缺陷,回答不了有关于人的终极关怀。) 4、文化上:市民文化的兴起;市民的价值取向,市民价值观念。 5、科技上:四大发明完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对西方近代化的影响。 补充: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重经验,无理论。——古代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的积累 (2)、重实用,无实验 六、明清时期的时代大特征(僵化) (一)、政治上: 1、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明朝: ①、中央:废宰相,裁中书,设内阁,权分六部,皇帝直统; 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明成祖时,设置巡抚和总督,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③、设置六科给事中,弹劾各部官员。 (2)、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2、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二)经济上: (1)、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提倡工商皆本的思想; (3)、私营工商业发展,明中后期占主导地位; (三)思想上: (1)宋明理学思想僵化; (2)早期启蒙思想兴起; (3)西学东渐,产生一定影响,但微小 (4)天朝上国心理严重; (四)对外: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 (五)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少创新 补充:在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体制下: 1、官员的自主权小,官员行政积极性差; 2、官员行政流于形式,行政效率低下; 3、官员务虚,空谈严重; 七、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冲击封建经济观念:使人们的财富观念增强等 2、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3、改变市民的价值观念; 4、促进城市化; 5、促进文化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文化中心的南移; 6、促使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7、使得古代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八、古代史的总特征(受古代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影响) 1、政治专制,强化皇权——限制皇权 2、实施人治,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相近 3、强调等级,社会各个方面都体现——等级受到冲击,淡化 4、民本思想,人文色彩; 5、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否定个人私欲和利益,束缚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6、忽视自然科学,重视人文科学。即忽视科技,重视伦理道德; 九、儒家思想的注意点 1、具有理想化色彩; 2、注重依据人伦关系来维护统治; 3、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法治化 4、轻视科技,视科技为奇技淫巧,不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关注的是人文社会关系; 5、忽视工商业发展,鄙视工商业者; 6、突出等级,注重礼法,维护男权; 7、具有宣传教化的功能; 十、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1、皇帝的“三号”:年号、庙号和谥号;(古代大臣也有谥号) 2、姓氏、名字的由来,避讳制度 3、古代节日的产生,由来 4、墓葬制度和墓葬文化 5、古代服饰的变化与服饰文化;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