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文本一:
忆 母
张秀亚
母亲的祖籍是浙江,她出生于该省一个县城中陈姓世家。据陈氏家谱所载,陈家历代都有科第功名。母亲生长于浓郁的书香气氛中,喜读诗书,工绘事,尤长于刺绣。记得她曾以青色缎子为我缝过一个眼镜盒套,上面按她自己描出的图样,绣出了一枝幽兰,婉娈飘逸,生动如真。父亲生前曾指着那看似临风飘拂的兰叶向我说:
“你也许可以读一点书,但像你母亲这样好的针线,你这个女儿是学不来了。”母亲的长处我学不来的是太多了,岂止是刺绣呢。
逊清末年,先外祖父出仕故都,携眷北上,遂落户幽燕。母亲于十九岁时归先父青公。她心性纯厚,事翁姑极孝,平明即起,侍二位老人盥漱,并每日为二老细心调治羹汤,向不假手婢仆,这一方面由于她极富孝爱之情,一方面由于她一手烹调的饭菜,先祖父母觉得极为可口,以至于他们的一日三餐,不肯再让家中的别人来煮。这么一来,那时还极年轻的、身体并不太健壮的母亲,常常在厨下为油烟呛得发咳,却引起了妯娌们的不满与妒忌,但她一味地沉默忍耐,以免贻白发高堂不欢。父亲常年宦游在外,偶尔年节才回来几天,柔顺的母亲为了侍奉年迈不良于行的祖母,一直未随父亲赴任所,她置身于大小数十口的大家庭中,凡事谦让容忍,从不做口舌的争辩。记得黄昏上灯以后,伯母们常在我们这一房的窗户外边,故意说些尖刻的话。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窗,她们的声音清晰可闻,而窗子的这一边,是灯影下独自低头揾泪的母亲。我那时还小,不大懂事,但此情此景,使我发怔,只像一段小木头桩子似的贴立在母亲身边,竟不知说些话来安慰她。
母亲生性恬静,曾数年不出街门,每天只忙着侍奉翁姑,并教导孩子们读书。犹忆儿时,晨风拂面,母亲常常在种植着很多石竹花的院阶前,拿一个矮小的凳子让我坐在她面前,教我读方块字。我年幼贪玩,趁母亲一个不留意,就溜回屋中,一只小鼠似的钻在那大木床的下面,躲藏了起来。母亲未受过新式的教育,但却极了解儿童心理,对我并不高声责骂,却静静地来到那古老的大木床前面,以极其柔和的声调说:
“方才巷中墙外,来了一个卖桃子的,嘴里不停地吆喝着,桃啊,桃啊,卖桃啊!”
她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以吟唱的调子,模仿着那卖桃子小贩的吆喝声,其实哪里有什么卖桃子的经过,慈爱而明智的她,只是利用“桃”与“逃”(学)二字的同音,向我这个小顽皮提出亲切的“警告”罢了。我匍匐在那黝黯的大木床下,听来听去心中也觉得不是滋味,末了终于慢吞吞地自那木床下爬了出来,额发上沾满了尘灰,那样子一定非常可怜而又可笑。母亲并不呵斥我,却一把拥我入温暖的怀抱中,以纤长的手指握住我的小手,继续像说故事似的教我欣赏那有图有文的方块字。她就以这种充满了爱的教育方式,引发了我的读书兴趣。浅薄的我,如今常常喜欢说什么书页中的芬芳,其实那芬芳却是来自母亲最初教我读书时,清晨庭院中花坛前的丛丛石竹!
母亲白天忙于家事,教我读书,晚间又忙着为喜欢她活计的长辈做衣服。我更记得一次午夜醒来,一盏煤油灯荧然地亮着,耳边清晰地传来母亲手中的剪刀、尺子的声响,户外雪深,窗子上一片冷冷的照眼清光,母亲正呵冻为祖母赶着做皮袄呢。我眨眨眼睛,又在那清脆的刀尺声中入梦了,也不知道那晚母亲是何时才入睡的,母亲真是贤孝的典型。
母亲出身富足之家,但生性淡泊,常常喜着一袭素色衫子同玄绸的褶裙。我是幺女,没有看到父亲口中常说到的“眉清目秀”的年轻时代的母亲,但那中年时着了朴素衣裙的母亲,在我们孩子们的眼里已是很美的了。母亲自奉甚俭,但天性仁厚,往往拿出陪嫁的首饰来济助贫困的邻妇,偶有空闲,她常常拉着孩子的手不厌重复地殷殷训诲:
“不要羡慕不义的富贵,不要喜欢占人家的便宜,尽量少去想他人的过失,常保持心里的一片纯净。”今母亲虽已逝世,而慈音未杳,她的语声,仍时时在我耳畔萦绕……
(节选自《种花记》)
文本二:
一个文艺工作者,是应投身于繁闹的市场中,抑或是退居到心灵的内室?作品的广度与深度,多少年来,一直是萦绕我内心的一个问题,终于,我得到了一个解答,作品兼有广度与深度当然是最理想的,而与其失之广泛、浮泛,又何不将题材浓缩,试着写得真挚而深沉?
玛利·韦伯终其生未曾离开她的阁楼;蒙田则半生徘徊于他的方砖塔前;而美国当代画家安德鲁·怀斯,生平亦未离开他的故乡一步,他的作品却向我们展现出新的深度。有些好事者曾经请求他去描绘他们认为美的东西,他却静静地说:“那些东西可能是美的,但是,我得深深地感觉到它才成啊!”
写自己所熟稔,所深知的,所深深感觉到的,一直是我多少年来写作的信条。
我始终认为,如果仔细去体认,家中一堵短墙上的砖头,也许就是一部壮丽的编年史!我永不敢去写一些别人认为惊心动魄,而对我自己却极其陌生的东西。我只想在我所知道的,所能领略的范围内,挖掘得深一些,更深一些,不是吗?文学的庄严任务,原只是发掘富丽的人性!
(节选自《种花记·代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二段先用父亲的话赞美母亲的巧手,再用“母亲的长处我学不来的是太多了,岂止是刺绣呢”过渡,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B.作者紧扣文题,捕捉记忆中几个典型的场景,以深情的文字回忆母亲,讲述感人的故事,塑造母亲的形象。
C.妯娌们对母亲的不满与妒忌,是因为母亲做的饭菜太可口,她们也希望有像母亲那样的厨艺。
D.文末用母亲对孩子的教诲结束全文,母亲虽已去世,但慈音未杳,萦绕耳畔,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父亲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B.景物描写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窗”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C.“石竹花”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展示了母亲教我识字的美好环境,同时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D.文中穿插了一些文言词汇,如“工绘事”“逊清”“揾泪”等,既让意思言简意赅,又使表达古朴典雅。
8.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作品应“将题材浓缩,试着写得真挚而深沉”。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中“真挚”和“深沉”的体现。(4分)
9.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C (“她们也希望有像母亲那样的厨艺”分析不正确。她们是妒忌母亲深受先祖父母信任。)
7.B (“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宁静与恬淡”说法不正确。“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窗”表现环境的安静,也烘托母亲被伯母们嘲讽的凄凉与无奈。)
8.①“真挚”指写自己所熟稔,所深知的,所深深感觉到的。文本一中“真挚”主要体现在写自己亲眼看见、亲身经历并有独特感受的有关母亲的事件。(2分)②“深沉”指发掘富丽的人性。文本一中“深沉”主要体现在从母亲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中展现美好的品质。(2分)
9.①心灵手巧、勤劳能干。母亲喜读诗书,工绘事,长刺绣,为全家烹调可口的饭菜。②孝顺长辈,谦让容忍。细心照顾老人,从不与妯娌们发生口舌争辩。③慈爱明智。重视孩子的教育,用独特的充满爱的教育方式,引发孩子的读书兴趣。④节俭仁厚。穿着朴素,自奉甚俭,但天性仁厚,常常救济贫困的邻居。(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