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2)

http://www.newdu.com 2021-05-0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C
    2.A
    3.D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在秦朝时就已定型的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的文化基因”错误。原文是“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
    B.“而不是人的性格或态度”错误。由原文“其指的绝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可知,原文说的是“绝不仅是”;
    D.以偏概全,文化基因塑造,不仅是科举制度,还有汉代对儒家学说的尊崇。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本文是总-分结构,先提出问题——是否华夏文明在原点时就携带了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而这种“基因”保证了历史传承的延续性,然后指出华夏文明携带文化基因,再揭示塑造这种文化基因的原因。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是讲述历史、追溯历史记忆”错误。由原文“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可知,原文说的是“关键所在”,是讲述历史、追溯历史记忆的方式,而不仅是讲述及追溯。
    故选D。
    4.C
    5.D
    6.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对张伯礼的相关提案内容非常熟悉;②围绕中心话题分角度展开:提问环环相扣,针对中医药学的立法过程,有序设问;③抓住话题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将访谈深入到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的层面。
    【分析】
    4.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错误,由原文“我6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12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知,中医药立法是之前提出并于2016年出台的,并不是“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由原文“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可知,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是提出要将中医药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故选C。
    5.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项,“双方都肯定了中医药学在重大传染病中的有效性,并就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这次访谈主要是以张伯礼为主表达观点,记着并未表达自己的观点。
    故选D。
    6.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和“2016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在做人大代表期间,您曾经多次提出中医药立法,这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可知,记着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对张伯礼的相关提案内容非常熟悉;并围绕中心话题分角度展开,提问环环相扣,针对中医药学的立法过程,有序设问。由原文“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可知,记者抓住话题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将访谈深入到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的层面。
    7.C
    8.①文化情怀:书房古雅的布置可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②报国之志:王孟养等人奋不顾身参与革命,志在振兴中华。③故土之思:王孟养落叶归根的遗愿体现了他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④家国同构:把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和辛亥革命这一国家、民族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
    9.①使人物更立体:拉开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人物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现在勾起过去,公祭引发回忆;过去影响现在,回忆引发朴公的独立凭吊。③使主旨更深刻: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既表现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仰,又表现出对英雄现在结局的怅惋。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渲染了浓浓的颓败之气”错误。在冬日落晖中凭吊战友的朴公是一位老将军,意象的并用为小说增添了悲凉气氛。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白先勇笔下的《梁父吟》里面的王孟养遗言“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有落叶归根的遗愿,这体现了他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的精神,体现了故土之思;
    王孟养等人冒死“运军火进武昌”;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遇到作战,他“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奋不顾身参与革命,志在振兴中华,体现了报国之志;
    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均是参加革命事业,在革命事业的追求中彰显生命的价值,他的命运和辛亥革命这一国家、民族重大事件深深联系在一起,这体现了家国同构;
    书房古雅的布置体现了朴公的文化情怀。“悬挂的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郑板桥的对联以及满院的紫竹”可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体现了文化情怀。
    这些都是“壮志未酬”的“梁父吟”悲歌中唱出的家国情怀,是时代的最强音。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本文叙述在历史上王孟养等人参加革命,表现了王孟养的英雄气概;现实中雷委员对王孟养的陈述“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等,侧面表现了王孟养的聪明才智,本文历史叙述与现实叙述相穿插,拉开了时空,营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立体。
    叙述现在给王孟养办追悼会,引出朴公对于往事的回忆。原文雷委员说“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引出下文朴公对过去的回忆;回忆过去又影响现在,朴公回忆了自己与王孟养以前的革命奋斗过程,引发朴公的独立凭吊,“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这种过去与现实交叉叙述,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在本题中,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朴公回顾过去,回忆了王孟养“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等经历,表现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仰;通过朴公的语言“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表现出对英雄现在结局的怅惋,使主旨更深刻。
    10.B
    11.C
    12.D
    13.(1)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次序等候任职,从这个时候开始,须外任一年半时间才能回来。
    (2)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遵守却不加防备可怕的原因啊。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他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想立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镇东军签判一职。
    “上”做“甚异之”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D。“外任”做“历”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除”错误。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汪应辰施粥不断”错误。原文“膳粥不继”意为“粥食不够吃”,“仁善好施”原文没有体现。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故事”,惯例;“次”,按次序;“阙”,职位或官位的空缺,缺额。
    (2)“纵”,即使;“独”,难道;“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州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时就能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燃照明夜以继日地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又怎样呢?”应辰回答道:“孔子有三千学生后才论天下大道,只有你还是这样。”绍兴五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殿试时皇上用吏道、民力、兵势来发问,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罢了。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他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想立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镇东军签判一职。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次序等候任职,从这个时候开始,须外任一年半时间才能回来。刚上任时,赵鼎担任统帅,幕府的事都向他咨询。汪应辰被召回京城,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张和谈,王伦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想把黄河以南的地盘归还宋朝。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因此遵守不做防范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也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即使与金国和谈了,边疆地区还应该提高警惕,以防贼人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如今还要大赦天下,使他们认为军队休整、老百姓休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遵守却不加防备可怕的原因啊。当朝廷极力排斥众议之初,大则判处死刑,小则罢免官职,以至于朝臣有一句话迎合了朝廷的意见,就破格提拔任用。因此奸佞小人瞅见了机会,轻浮急躁的人就阿谀奉承以求得宠幸,胆小懦弱的就规规矩矩默不作声以保住职位,而忠贞正直的人却无法在一群小人之间容身,这就是朝廷上下相互蒙蔽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大家不要认为与金国和好了就可以不用担忧,而要想到忧患预先防备,常常像敌人来到一样保持警惕。”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建州通判,汪应辰于是请求任祠禄官,得以回家。汪应辰寄居在常山的永年院,院中杂草丛生,房间里空荡荡的,连米粥都喝不上,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苦境,他却泰然处之,更加把修身、讲学作为要事来对待。从此,他多次主管崇道观,在隐居的时候.胸中洋溢着浩然正气,凛然不可屈服。
    14.A
    15.①由清明扫墓触景而生的悲凉愁绪;②回顾历史联想自身境遇后的不平与激愤;③由自然而人生而生死的感悟,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分析】
    14.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A.“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亲之情”理解错误。这里没有表现浓浓的思亲之情,写的是大众而不是自己。
    故选A。
    15.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写的是清明节时,天气晴好,春意盎然,桃树李树竞相开放,热闹非凡,而另番景象则是遇到清明节,人们在祭祖上坟,荒野之上,哭声四起,一片凄凉愁苦。首联乐景写哀情,由清明扫墓而生出的悲凉的愁绪。
    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古时候一个齐国人到坟墓边乞讨食物回去向妻妾夸耀,一个写的是介子推宁可被火烧死也不出仕为官。这里借古而伤今,诗人此时处在被贬宣州期间,联想自己一生正直却不受重用,再联想介子推的遭遇,为君付出,却因不肯为官,被火烧死,字里行间中表现出一种激愤与不平。
    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是说不管是贤与不贤,千年之后谁又知道你呢?终究会被时光掩埋,留下的只是那孤坟一座,长满荒草。这里诗人已经看开,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必那么在意。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1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飏”“茕”“孑”。
    17.C
    18.C
    19.A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空,“精彩纷呈”,意思是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美轮美奂”,意思是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也有"美好绝妙"的意思。语境中强调种类多,应该用“精彩纷呈”。
    第二空,“兴旺”,形容事业或经济状况昌盛发达,生机蓬勃;“旺盛”,兴旺繁盛。语境中强调繁多,用“旺盛”。
    第三空,“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词义重;“有益无害”,只有益处,没有害处,词义轻。语境中用“大有裨益”,作用更鲜明突出。
    第四空,“融入”,融合、混入、混合;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应用范围广,可以是不可看到的,抽象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入其中而自我独立。“溶入”,一般指液体的汇容,化解而不分你我,一般指可以见得到的东西。语境中保持独立,应该用“融入”。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国际博物馆日”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引用;
    B.反语讽刺;
    C.特定称谓;
    D.特殊含义。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补写能力。
    首先看上文语境“博物馆开放夜场,让大众多一个文化去处,城市多一点文博味道。这是文化惠民的必答题”,陈述对象(主体)是“这”即“博物馆开放夜场”,排除以“人们”为主体对象的BC。根据后文语境“对提升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大有裨益”,强调益处,D项“但收获多少还不能妄断”,逻辑上不成立,排除。
    故选A。
    20.①蓝光还会“侵袭”皮肤(蓝光还会损害皮肤)②能够渗入皮肤深层③强蓝光会破坏激素分泌平衡(会让褪黑素分泌异常)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横线前后句子的内容和句式,借以确定补写句子的内容和句式。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蓝光”,主要是谈蓝光的危害。第一处,前面说“提到蓝光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它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影响视力健康。但除此之外”,由此可知,后面应该还是说蓝光的危害,再看后面,“蓝光易在表皮层和更深的皮肤层产生色素沉淀,导致皮肤暗沉、变黑、长斑。同时,研究表明,蓝光不仅和紫外线一样,促使上皮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更多更活跃而加速皮肤衰老,而且由于蓝光波长更长”,这都是说蓝光对皮肤的危害,这就可以确定此处的内容。第二处,“因此”表明横线上的内容应该是前面句子的结果,前面说“蓝光不仅和紫外线一样,促使上皮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更多更活跃而加速皮肤衰老,而且由于蓝光波长更长”,后面说“造成细胞……”,由此可知,此处是说蓝光可以渗入皮肤深层。第三处,前面说“另外,蓝光还会刺激大脑,抑制褪黑素分泌。经常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此处应是说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即让褪黑素分泌异常。
    21.①句“鼎力相助”改为“谆谆教诲”(符合语义即可);②删掉“众多”③“尽了绵薄之力”改为“做出了贡献”;④“等着”改为“期盼(待)着”;⑤“抛砖引玉”改为“多提宝贵建议”。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
    本题中,“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这句说的是“激励着学校好多孩子”,应为“谆谆教诲”,指恳切、耐心地启发和开导。
    “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和“众多”重复,删掉“众多”。
    “尽了绵薄之力”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可改为“倾尽全力”或“做出了贡献”。
    “等着”是口语,语体色彩不合适,可换成书面语,如“期盼”。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应改为“多提宝贵建议”。
    22.范文
    做好事也应求回报
    孔子的一个学生救了人,收取了人家一头牛的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我也赞成他该接受这头牛。
    当今社会似乎只流行着“做好事不求回报”这一说法,在人们看来,如果你做好事得到好处或回报,你的动机就不那么纯良,可是我却想说:做好事,也应求回报,该收牛时就收牛。
    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苛求做好事必须不求回报,那些做好事的人更是必须白白付出,他们没有丝毫的回报可言,久而久之,更多的人选择退会原点,这样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做好事也应求回报,这回报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但是我们必须让做好事者知道他们的付出能得到我们的肯定,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去付出。正如中国头号慈善大王陈光标,他的每一次捐款都大张旗鼓,在报纸上大肆报道,他不仅接受每一次政府给他的荣誉证书与称号,并且走到哪里都把证书带在身边,随时给他人看。有很多人批评陈光标只是作秀,只是为了给自己以及公司树形象。可是陈光标却说:“我就是要让他人看到,陈光标做好事,不仅获得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同时也能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做善事。”我非常认可陈光标的话,人们的付出需要认可,需要获得回报,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去重塑我们的社会之风。
    相反,如果一味地要求人们做好事不求回报,我觉得这是人性自私作祟,人们只想让他人去付出。还记得丛飞吗?在他身上很多人看到了伟大,但是我却看到了悲哀。丛飞一生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人,可是自己生病后却无钱医治。在医院住院时,社会上很多好心人都去探望丛飞,可让人寒心的人这些探望的人中竟然没有那些接受他捐助的人!当记者们打电话要求在广东当地的受捐助的人来探望丛飞时,他们竟然以“怕给丛飞丢脸”这样的借口断然拒绝,他们自私地认为丛飞是不需要回报的。
    我不知道丛飞是否觉得悲哀,但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我真的替丛飞感到悲哀、寒心,而这悲哀是丛飞的,更是社会的。当今社会,拾到别人的钱包却被要求亲自送回,而失主并无一句感谢之言;受捐赠者向捐赠者狮子大张口,提出过分要求;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不能以“做善事不求回报”这一理由来绑架这些好人,让他们白白付出,同时这也不利于我们整个社会感恩意识的培养。
    做好事就应该接受“牛”的回报。“牛”不单单只是一种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奖励。在当今社会之中,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们应该给予那些做好事的人充分回报,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从而让更多的人看到做好事不仅能帮助他人,对于自己其实也有回报。这样,更多的人加入到做好事的队伍中来,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则材料+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的故事。孔子对这件事的评价是材料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那个奋不顾身救孩子的人可是冒着失去自己生命的危险跳进河里的,而他拯救的不仅是孩子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与这些比起来,一头牛根本算不上等值的回报,甚至可以说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真正的施者其实是他,而受者却是孩子的一家。他接受回报非但不是贪图财富,没有道德情操的表现,反而可以令孩子父母的那份感激之情得到安慰,可以说这是一种大度的自我欣赏,一种不求名利的洒脱,更是一种间接地对他人的鼓励。
    任务要求是: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围绕“该不该接受这头牛”进行讨论。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和想法。同学们可赞成应该接受这头牛,也可以不攒成,认为不应该接受这头牛,要辨明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这种做法是否正确。成文时可重点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做了好事应不应该得到酬报?不求回报就是品格高尚的评判标准么?
    【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6.不求回报不一定总是品格高尚的评判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