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立人斯特合作学校2020级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1. C项,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整句译文: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陈述的才能不同。
2. B项,责:责令。
3.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判断标志是“也”;整句译文:好厨子每年换一次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
B项,状语后置句,“于君”是“有益”的状语,后置了,应调整为“于君有益”;整句译文: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C项,宾语前置句,“之”是“闻”的宾语,被前置了,应调整为“未闻之”;整句译文:我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
D项,被动句,“为所”字表被动;整句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
故选A。
4.C,“西向最尊,东向侍坐”错,应该“东向最尊,西向侍坐”
5.A 解析:“拙于应变”理解有误。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带你进行全景式文化旅游”错误,由原文“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可知,是“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而不是“每一部经典作品”。C.“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错,由原文“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可知,是“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并不是“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是“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而不是“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D.“虽然汉代以后武侠小说销声匿迹”错误,由原文“汉代以后,游侠虽从正史中销声匿迹,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经过口头传说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可知,是汉代以后,游侠从“正史中”销声匿迹。
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因素”错误,由原文“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可知,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魅力”,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C.林冲的举动是为自己,谈不上侠义。
9. B“主要表现了他做事死板、迂腐的性格”错误,在迁葬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是无须这般一丝不苟的,看来还是出于兄弟之情、母子之情,不这样尽职地完成“迁葬”, 他会过意不去,会留下感情的负累,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具有善良之心,为人诚恳实在,所以“主要表现了他做事死板、迂腐的性格”说法错误。
10.D “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错误。
11.(1)“仿佛”说明酒楼上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冷清的场景,同时也暗示出“我”与朋友因多年未见而略显拘谨、尴尬的心理。(2)“然而”流露出吕纬甫对自己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现状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的苦闷。
12.①照应上文中雪势描写,使行文更加严谨。②用黄昏和密雪,营造了暗淡、沉闷、压抑的氛围。③用“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隐喻社会环境,揭示了封建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现实,深化了小说主题。
13.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14.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错,应是居于首位的意思。
15.C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直言自己没错”分析错误,原文为“统对曰:‘君臣俱失。’”
16.(1)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马上就擒住刘璋,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得分点:“因”“执”各1分,句意1分)
(2)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得分点:“相闻” “装束”各1分,句意1分)
14.①司马徽的赏识,庞统的声名逐渐显著而被人知道。②刘备的器重,刘备为一代贤君,知人善任,有容纳贤士之量,为庞统才华的实现提供了机会。(答对一点得1分,全部答对得满分)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找到文章相关答题区域,读懂相关内容,即可写出答案。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重点看庞统受到赏识、看重的内容。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是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颍川人司马徽清名儒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到夜里,司马徽认为庞统很不一般,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渐渐出名。后来郡府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地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马上就擒住刘璋,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刘备说:“刚来到别国境内,恩德威信还没有树立,这样做不行。”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强大的兵力,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向刘璋上表章进谏,让刘璋打发将军您回荆州。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这两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对您的离去感到高兴,估计必定会轻装来见您,将军您利用这个机会捉住他们,前去夺取他们的军队,然后就向成都进军,这是中策。撤军返回白帝城,和荆州大军结合,慢慢再来图谋他,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按兵不动,就会陷入困境,不能长期这样。”刘备同意了他的中策,就杀了杨怀、高沛,回军攻向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设酒宴欢庆,对庞统说:“今天的盛会,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百姓在前后歌舞相送,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应该马上离席出去!”于是庞统不知所措地退了出去。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开始并不和刘备相看、道歉,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争论,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刘备进军包围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作靖侯。
13. B “昼夜兼行”错,从标题、“帆落”“明发”等可知,作者是夜宿驿站的。
14. 一是旅途的忧虑和烦闷。作者被贬途中山高路险、孤静寂寥,既写出对行程的忧虑,也表达了被贬的苦闷。二是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使作者充满对百姓的同情和忧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此诗前两联写景,“树梢帆初落,峰头月正圆”,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勾勒出了一幅寂寥的峡江晚泊图。首联“孤舟”尾联“行客愁”蕴含了深沉的忧虑,描写一只孤舟转过山中弯曲的的山路,我这个漂泊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度过这茫茫前路,写出对行程的忧虑和被贬的苦闷,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
颈联“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意思是,山间聚集着几户人家,炊烟缭绕,更显荒芜;瘦野薄田,狭促如刀,贫瘠之至。此联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20.理解性默写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5)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1. A
22. ①原句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②原句使用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明快。③原句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23. ①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 ②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有豆角干,有西葫芦干,有茄子干”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寒冷都被赶走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使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句式和语体等方面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原句是“园田中有备种碧绿的新鲜蔬菜,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改句是“园田中菠菜、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内容来看,原句将“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后置,先说蔬菜,再分开说蔬菜的名字,起到强调作用;从句式来看,原句“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用的是短句,更加简洁明快;从语体来看,原句口语化特点明显,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根据语境来填写。
第①处,从横线后的“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可以看出,所填的句子一定和“席面”有关,再结合横线前的“菜品味重色黯”,可知此处应填写“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从横线前的“由于……”和后文列举的蔬菜的类型可以看出,此处应填写“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之类的句子。
24.作文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题目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
【审题】本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
本题共有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话“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不断地追求新鲜与刺激,并不会使一个人拥有得更多;单调与重复也未必可怕;真正的聪明人,都能够从他自己的躺椅里欣赏整个世界的壮景。最小的事都有着不凡的意义,生活应当简单。
第二则材料,“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说明小时候要求简单,很容易感受到幸福。“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说明长大后经历和思考变得复杂,要求太多,欲望太多,不容易感受到幸福。“人越往上走,心应该越能往下沉”,心里踏实了,脚下的路才能走得安稳。向往富足是好的,但在通往富足的路上,别忘了带上知足的心。我们都要知道,什么是知足常乐。
第三则材料“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从幸福的具体做法对幸福进行鉴定,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是好的品质,具备这两种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从客观上说,是好的状态,如果你二者的状态是好的,那么从客观上评价你就是幸福的。
三则材料,实质上说的就是“简单与幸福”,这文题破解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什么是幸福”。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心态。你感到幸福,生活便幸福无比;你感到痛苦,生活便痛苦不堪。其实,每个人不论在任何处境下,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学会把握、学会满足学会感恩、学会宽容,生活就会幸福,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其实很简单。同时,幸福不是可以用你能得到多少财物、拥有多少名誉来衡量的,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身体的健康才会让人感到真正幸福。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往往对幸福熟视无睹。幸福其实是很简单,很平凡的,甚至不被人注意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个脚印里,要靠我们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这样,你才会发现,原来幸福很简单。
要求写议论文,注意语言的严谨,论据要典型,论证要充分。
【立意】1.生活因简单而幸福;
2.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3.知足常乐;
【答案】例文:
做简单的富人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海子为了他的诗歌王国,抛别世俗的束缚,在走向远方的路途上以梦为马,一往无前。
而我们,终究以何为追求?我,选择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简单的人是幸福的。他竭力去做一件简单的事,以使得精神世界富足。正如苏轼,当他放下外物的牵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拥有了一颗轻松豁达的心。喜爱拾荒的少年三毛是简单的,一截树枝,一个不完美的琉璃球,构成了三毛缤纷的童年。她对幸福的追求如此简单,又如此终身不渝。当住进撒哈拉沙漠,拾荒者依然在挖掘幸福。沙漠中不知何人丢弃的彩色地毯,半埋于黄沙的骆驼头骨……悉数被她收藏进家中,与她共度浪漫的生活。
简单的人是富有的,因为他能看见杂花生树,草长莺飞;能尊重水滴石穿的努力,也能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能欣赏单调简单的生活,也能在微小的事物中发现幸福的意义。至此,我们才晓得,原来富有不限于财产的多少,而是指精神的广阔。如此看来,追求简单,不正是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吗?不正是在追求幸福吗?
聪明人把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 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简单,并不意味着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而是指身无物质的束缚和羁绊,拥有着生命的单纯。就像庄子,楚王欲以国事相累,庄子持竿不顾,他宁愿选择曳尾涂中,正因为生活的简单,生命的单纯,他活成了我们精神上的一轮明月。
陶渊明是简单的,尽管“结庐在人境”,却有不为物所累的境界,东篱采菊,不经意间看见南山之上的一抹云霞,便快意于心了。木心是简单的,家徒四壁,一无所有,而片片页页的文字却彰显了他生命的从容之态,别人的万丈深渊是他的鹏程万里。梭罗追求追求简单化的物质生活,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同时把因物质生活简单化而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上。
他们的生活一样的简单,但谁能说他们不富有?
周国平先生说:“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是好的品质,具备这两种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做一个生活简单,精神富有的人吧,勇敢地挣脱物质的牵绊,简单地生活,以一颗纯粹的心去拥抱精神的丰盈和浪漫,这才是一种无量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