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A.根据原文“但从更深层次看,经典文本实际上往往包含了一些对于比较重要的人性问题的共同思考”可知,是“共同思考”不是“共识”。B.原文的表述是“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通识教育,能够提供一个将个人日常生活经验与文明背后的传统问题连通起来的交汇点”,选项的表述是“定能”,太过绝对。D.原文“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方式,人文学科的同学可能比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更习惯”“自然科学是围绕最新的学术研究文献建立的学科体系,教科书与专业研究文献成为阅读的主体”,“反对阅读经典”属于无中生有。
2.C 原文是“不同学科对经典阅读的看法可能并不一致”,且并没有针对各个领域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
3.B “中国文明自身也存在着弱点,……以致产生对中国文明的怀疑”错误。
4.B A.“只限于”歪曲文意,原文为“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C.“完全不同”表述绝对,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强基计划在实施的目标、试点的高校、面向的学生方面存在重合。D.“分析角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概括错误,材料三的分析着眼于教育逻辑的自身演进规律,与材料二明显不同。
5.A A.信息指出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本质不同,最能支撑“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这一论点。
6.(1)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2)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3)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7.A 暗线的判断有误,小说中的暗线是记者老黄的情感变化。
8.①情节方面,使得小说上下文连贯更合理,因为“说来话长”,所以要沏茶对饮来谈;②人物方面,塑造了王大爷礼貌待客、质朴可亲的形象;③沏茶对饮营造了主客之间安宁祥和、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使得小说内容更为丰富、有韵味。
9.①选材上,作者借记者老黄随驴友骑行的所见所闻,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聚焦在黄泥湾的一个农家小院,折射驴友乡村游的时代现象;②情节上,作者借王大爷年轻时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折射农村向国外劳务输出的社会现实;③主题上,作者借主人公王大爷年轻时在国外打工把对家乡的思念化为对国旗、对国家的一种热爱和信仰,折射出普通百姓自发的朴素而真挚的爱国情怀。
10.B 根据前文,明确句中的“济”是指杜济,“邕”是指薛邕,“京兆”“吏部侍郎”皆为官职名,“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为并列句,二者中间应断开,由此排除C、D两项。再根据语境中三人与元载的关系可知,“载所厚”的对象为“三人”,而“栖筠”为“并劾之”的主语,故“栖筠”前应断开,排除A项。
11.C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出”指的是“在国外”。
12.D 由原文可知,受元载重用的是徐浩、杜济、薛邕三人,并无侯莫陈怤。
13.(1)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饥饿而死在迁移(或: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
(“死徙”的省略“于”:在;浚渠:疏通渠道;大稔:取得大丰收。每点各 1 分。大意 2分)
(2)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惧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相:以……为相;惮:害怕;密访:暗中咨询。每点各 1分。大意 2分)
【参考译文】
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李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李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李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李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
皇帝想任命李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李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李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
14.D D.擅长,善于 A.揣度/衡量 B.道歉/告诉 C.宠爱/侥幸
15.C
16.D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写雪,表现出边地苦寒,进一步突出了战士们在外征战生活的艰辛;而本诗写雪,重点在于表现边塞风光的壮丽雄奇。
17.①写景的角度:整首诗景色壮丽辽阔。积雪万里,曙光初露,旌旗飘扬,烽火连天,整幅画面雄阔奇丽。②情感的角度:诗歌抒发了立功报国的壮志。最后一联借用典故,诗人渴望像终军一样,自动请缨,建功立业。(每点3分。概括1分,分析2分)
18.(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D 第一处空缺没有提到5G遇冷,所以谈不上回暖,应该选择“攀升”。由第二处空缺前后的句子“如果说……”“那么,5G则……”是在说3G、4G、5G的作用,此处应用“刺激”,“诱发”偏贬义。布局:重在人为的物质实体排布放置,有可调控性、人为操作性的结果或状态。格局:多为某些力量实体相互交往形成的关系对比和体系状态。由句子“5G牵动……足以改变……”可知,应选择“格局”。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无须感到惭愧。结合“中国成为”“5G领跑者”分析,选用“当之无愧”。
20.C 根据主语一致,并列短语与前面三个特征照应,由具体功能到宏大愿景的内容逻辑分析,可排除A、B、D三项。
21. A “许多国家”和“各大科技公司”不是包含关系,排除B项、D项;“纷纷”应放在“在”之前,排除C项;同时B、C两项中,“抢抓”应与“先机”搭配,“占领”应与“制高点”搭配。
22.①民俗仍然具有稳定性 ②如果传统观念没有发生巨大变化 ③而其变异性是绝对的
23.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材料以2021年新年贺词切入,首先以“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高度概括;然后以两个“这一年……这一年……”作总结,以“风雨同舟,砥砺前行”“艰难显勇毅,磨砺得玉成”彰显2020年的精神内核;最后给出2020年的11个关键词,对2020年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考生可以选择这些关键词作为经历与感悟的基点,借此展开对2020年的回望。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发展和自身发展,激发国家自信和家国认同意识。材料主体是回首2020,考生要综合材料内容,既要回顾2020年取得的成就,也要展望2021,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确定好结构和文体,要有叙与悟的“碰撞”,做到文体鲜明,情感真挚;广泛使用符合要求的写作素材,选材要突出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和时代精神。
【立意】
1.回首来时路,开启新征程。
2.历史与你共书,春天与你共赴。
3.踏旧岁之梯,展未来华章。
4.回首2020,我们再出发。
5.回首2020我们风雨兼程,展望2021我们砥砺前行。
【参考例文】
经历与感悟:回首2020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2021,我向祖国和世界送上真诚的祝福,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世界和平发展。
困厄不忍回望,困厄中的善良与守望已被历史记取。当人的物理位移严重受限,心灵的距离却无限趋近于无。当压力的帕值接近极限,大批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平凡人坚定地站起。为生命摆渡,与无常对抗,有那么多个时刻,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也有那么多个瞬间,14亿人行动如一人。共情,让我们彼此实现更深的连结;坚韧,让我们共同的意志有更强的耐受性。如果说,过去的一年还有什么是不确定中的确定的话,那就是这些照亮沉重时刻的光。
回首2020,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南方洪灾、台风灾害,我们在重重难关的阴云后拨云见日。之所以能闯过难关,是因为时代英雄在负重前行。在新冠疫情暴发之际,有钟南山院士奔赴武汉的义不容辞;有李兰娟院士彻夜不休的辛勤工作,更有李文亮医生舍己为人的英勇牺牲。展望青年人,有学木兰挂帅出征的年轻护士,有为追随榜样脚步而报考北大考古系的钟芳蓉。好的榜样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新的一年里,一样会有机遇,也会有阴霾。我们应追随时代榜样,携手并进,共克时艰。
虽然洪水滔天,虽然疫情如洪,我们的国家也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
第55颗“北斗”成功发射,55颗北斗组成天网,护卫着我们的国家;“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激励着每一位国人,也惊艳了世界;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采样并成功在月球起飞返回地球,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成功登陆,刷新着世界的记录;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经济增速已由负转正……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砥砺奋进的结果,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于时代精神的发扬与传承。时代精神引领我们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跃进,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目标,勇于追求,用青春书写中国发展建设的奋斗华章。
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踏旧岁之基,展未来华章。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曙光就在前方。未来已来。展望新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定完成;“十三五”圆满完成,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步伐加快,“十四五”规划发展新蓝图符合人民所思所盼。第二个百年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日可待。但美好理想须由奋斗填充,否则就成了空想的“乌托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心怀诗意与奋斗,踏旧岁之基,展未来华章。
2021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梦想是民族复兴。我们应一同携起手来,无畏风雨,砥砺前行。踏旧岁之基,在新的历史起点书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华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