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4-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与“贫困”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毫不夸张地讲,全球生态贫困问题不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类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无从谈起。从本质上讲,生态贫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客观结果。从人的需求角度来看,生态贫困是由于人的基本生态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导致的生活困难状态,比如缺乏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无污染的土地、安全的食物、多样化的物种、绿色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生态需求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的生态需求具有合理性和有限性,当基本生态需求无法满足或被严重抑制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贫困状态。从人的权益角度来看,生态贫困是由于社会制度设计不公平、不公正,致使人们无法平等地获得生态福利和维护自身的生态权益而导致的社会后果,比如富人可以随意转移污染物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穷人却不得不接受由此带来的恶果。
    (摘编自韩跃民《全球生态贫困的表现形式和发生机理》2020年3月)
    材料二
    在2020年的多事之春中,一场席卷北印度洋地区的蝗灾也飞入了人们的视线。此次蝗灾缘起于2018年5月,一场意外的台风光临了阿曼、也门和沙特部分地区,丰盈的降水造成了植被的兴旺,加了餐的蝗虫群顿时暴涨400倍。本来这里严酷的夏季会让植被枯萎,虫群自然萎缩,孰知天有反常,10月份又发生了飓风,进一步加剧了虫群的繁衍。至2019年3月,增长了8000倍的蝗虫耗尽了当地可食用的植被,于是除了部分留守,其余的开始借助季风兵分两路迁徙,其中一路最终跨越红海进入非洲之角,逐步肆虐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极可能酿成非洲数十年来最大的粮食危机。
    蝗灾诞生在阿曼与也门,随后在也门南部完成了关键的种群扩大和迁徙准备,而这里在过去两年一直处于内战状态,根本无暇灭蝗。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蝗虫,巨额的杀虫剂采购成本与洒药飞机等设备都成为非洲受灾国难以承受的负担。非洲的农业生态体系中丝毫没有对蝗虫的生态自我调节力量,而且东非广泛分布的单一种植农业生态对病虫害的抵御力格外羸弱,不要说穷凶极“饿”的蝗虫,异常的气象与一般虫害都可能酿成重大危机。
    对肯尼亚来说这是70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数亿只蝗虫从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涌入了这个东非国家。在肯尼亚东北部,一个特别大的蝗虫群甚至达到了60公里长,40公里宽。联合国称,当三月份降雨到来并在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带来新的植被时,速生蝗虫的数量还可能增长500倍。
    (摘编自澎湃新闻《非洲之难:从沙漠蝗灾说起》2020年3月)
    材料三
    肯尼亚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这里的农业发展根本不是根据当地人的利益来决定的,完全是为了考虑它能给帝国的整体发展做出什么贡献。首先,白人殖民者不择手段圈地,从侵占土地开始,就想使用廉价的当地劳动力发展由自己掌控的大型种植园,尤其是单一种植经济作物如咖啡、剑麻和玉米。19世纪后半期,大英帝国最主要的咖啡种植中心斯里兰卡遭遇了咖啡叶病,咖啡产量严重下降,只剩原来的五分之一。于是从1907年开始,英国在肯尼亚大力推广咖啡种植。到1922年,肯尼亚有700个以上的庄园种植了咖啡。此外,肯尼亚还大规模种植用来出口其他非洲殖民地的玉米。这种单一种植景观的扩大,意味着极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自然异动的承受力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澎湃新闻《“环境正义”:理解第三世界环境史的一把钥匙》2020年3月)
    4.下列对“生态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构建命运共同体时,人类必须研究和解决生态贫困的问题。
    B.生态贫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客观结果,而这种异化具有很大的人为因素,且有一定历史。
    C.当新鲜空气、干净的水、完备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生态需求无法满足或被严重抑制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D.只有社会制度的公平公正才能保障人们平等地获得生态福利,并维护自身的生态权益,从而惩戒随意转移环境问题的行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与生态贫困有关,材料一从理论上阐述了生态贫困的多维原因,材料二和三以具体例子来展现生态贫困问题。
    B.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而“环境”与“贫困”这两大问题则为非洲的发展之路布下了陷阱。
    C.今年春季肆虐非洲的蝗灾,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极有可能酿成非洲数十年来最大的粮食危机,使生态贫困问题更严重。
    D.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蝗虫,扑杀的巨额成本与设备都成为非洲受灾国难以承受的负担,致使蝗虫种群得以扩大和大范围迁徙。
    6.一场蝗灾成为肯尼亚70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8.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贺,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并骑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愈为著《讳辩》一篇。贺为人纤瘦,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
    (选自《李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B.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C.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D.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古时少儿未冠,少女未及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泛指人生童年时期。
    B.讳:旧时不可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因贺父名晋肃,“晋”和进士的“进”同音,李贺父亲要避讳,就不能考取进士。
    C.表兄:舅、姑、姨的儿子,比自己年龄大的称作表兄;分为姑表和姨表。贾宝玉和林黛玉属于姑表兄妹,和薛宝钗属于姨表兄妹。
    D.序:又名“序言”“前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请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贺,幼年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其作品,感到很惊讶,不相信是其所写,甚至到李贺家当面看虚实。
    B.李贺作诗崇尚奇异风格,组词造句犹如描花绘草,字字都有文采;他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
    C.李贺的表哥访求李贺被遗失的作品,但一年多不见影子。找到李贺后,他由于恨李贺傲气十足,把他的诗文都烧了。
    D.李贺出门,常骑着瘦马,带着仆人,身背锦囊,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随机写下来放在锦囊里。其作诗,都不先写标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2)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武关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B.诗的首联运用比拟,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C.颔联运用比喻、对比、借代、用典等多种手法,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
    D.全篇遵循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起于武关,落于武关,上下千年,思绪纵横,结构严密,立意深沉而含蓄。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独自面对良辰美景时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2)《师说》中韩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来批评不愿从师学习的士大夫。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交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市人民行动起来,一首高亢雄壮的“热爱长治、建设长治、美化长治”的建设之歌响彻上党大地,一座生态宜居城市将在嘹亮的建设号角声中呼之欲出。
    B.平顶山特大矿难事故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的家属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煤矿领导的愤慨之情,希望这样的悲伤和愤慨真的别再有续集。
    C.“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肇事一方对原油泄漏前的种种征兆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结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再次证明了曲突徙薪远胜于亡羊补牢。
    D.面对家乡父老的大力吹捧,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只是微微一笑,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何避免农民工不要“老无所依”,不要在城市奉献了青春后“悄然离去”,是所有有良知、对公平正义心怀向往的人无法漠视的问题。
    B.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用她稚嫩的双肩全力撑起了几经风雨的家。她的行为,使养母有了生存的勇气,更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C.在大多数普通乘客看来,高铁是否便民利民,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购票方便,换乘畅通,服务到位,旅途安全等。
    D.在张承志的散文中,对中国当今所处的社会形态抱有很大的遗憾与批判,特别是对当今中国人奉行的“犬儒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教育顺应人的天性,这一理念被无数的教育学家肯定,  ,   ,   ,  ,   ,    。
    ①西方博学且天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教育应该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
    ②道家思想更注重“道”与“自然”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无限效力
    ③因为“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
    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就非常强调“因材施教”
    ⑤此外,他也要求学校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不要让他们去学习
    ⑥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
    A.①④②⑤⑥③       B.③②①④⑥⑤     C.④②①③⑥⑤      D.⑥⑤②④①③
    20.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全过程,请根据要求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6分)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此时,如果对肿瘤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不超过1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第二阶段:(不超过l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阶段:(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将下面长句改写为四个语序连贯的短句。(5分)
    总公司批准了部门经理免除李强因被诬告违反有关财经制度而被取消由于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而被准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处罚的请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十九大报告出炉以后,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热潮。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报告,解读得有滋有味!请看这些老师是这么解读十九大报告:
    历史老师:你我都在见证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
    英语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英语讲也很美!
    物理老师:同学们,你们学知识是为了更有创造力的中国!
    化学老师:一句“美丽中国”让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多了份遐想!
    班主任: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梦,更是你们年轻人的梦!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请你从老师们的解读中,选择两三种解读写一篇文章来谈谈实现你的梦与实现新时代中国梦之间的关系。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