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高二3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D
3.D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这使得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因果倒置,应该是因为“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所以“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流”。
C.“主要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分析错误,原文是“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条件”,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国民族性格的韧性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
D.“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的“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可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三个角度”“逐层递进”分析错误,文章主要是从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我们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和国民经济的韧性两方面来阐述“凭着这种‘韧性’,中国在困境中迸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于危机中育出新机”这一主要观点,两方面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说法错误,原文是“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韧性”只是“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并无“最重要”的说法。
故选D。
4.B
5.B
6.⑴探月工程: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体现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提高;⑵深空探测:对于中国开启月球和深空探测新征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⑶科学研究: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2013年……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错。由材料一“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相关链接”中“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可知,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是“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上月球”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嫦娥五号”任务完成的意义。
由“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便圆满完成了第一期‘绕月’使命”“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分析可知,探月工程: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体现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由“以‘嫦娥工程’为代表的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实现了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分析可知,深空探测:对于中国开启月球和深空探测新征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由“‘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将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分析可知,科学研究: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7.B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项,曲解文意。“父亲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同一类人”错误,父亲的吝啬不害人,是生活不富裕所致,是节俭的表现。
C项,对文章情节结构分析错误。错在“但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这个地方。正确的表述是这篇小说既没有写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没有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作者撷取平凡的生活场景,将焦点紧紧锁定在人物的身上,精细入微地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D项,句子表述有问题,文中对“万宝山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的吝啬”这一点并非“淋漓尽致地刻画”,而是一句话简单带过。
故选B。
8.①刻画人物,表现出父亲深受债务的折磨并渴望儿子能替他还清这笔债务。②引起下文,父亲病鸟般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是促使万宝山千里迢迢到北京的重要原因。③照应结尾,万宝山在还债感到瑟缩时,从一只展着双翅的黑鹰风筝想到父亲的乞望,坚定了还债的决心。
9.(观点一)吝啬中展现父亲生活的艰辛与性格的不屈。
①父亲的吝啬首先是出于生活的无奈,是为生活所迫。②父亲的吝啬并没有过多损害别人的利益,他不以损人利己为前提。③父亲的吝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节俭,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浪费之风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仍需要提倡节俭的风尚。
(观点二)穷人对道德的坚守可以促使社会的反思。
①拮据一辈子,穷苦一辈子的父亲,临终前牢记在心的是还债,这令人由衷地感动。②父亲临终的警醒,也揭示出弃恶从善什么时候都不嫌晚。③现代社会贫富的鲜明对比,会让人的价值观崩溃了:还有必要还给人家吗?坚守道德底线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是何等的需要啊。
10.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作品。
12.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 “太祖和弟弟太宗曾与赵普相约商议攻取太原的事”错误,从文中相关信息可知,太祖与太宗并没有事前和赵普相约。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答案 (1)赵普和宋太宗推开门进去报告,太祖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慢慢起来,而众将士穿着铠甲举着武器,喧嚷着拥到大旗之下。(关键词“排闼”“擐”“麾”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赵普曾派遣亲信官吏去买造屋木材,官吏趁机偷卖木材,假称赵普买来货物到都城出卖。(关键词“市”“因”“鬻”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周显徳初年,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征召为从事,刘词去世,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宋太祖曾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当时捉获强盗百余人,应当弃市,赵普怀疑有无辜的人。报告宋太祖审讯他们,得以保全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补为渭州军事判官。宋太祖北征到陈桥,醉酒躺在帐中,众将士推举拥戴,赵普和宋太宗推开门进去报告,太祖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慢慢起来,而众将士穿着铠甲举着武器,喧嚷着拥到大旗之下。(太祖)接受禅让时,赵普因辅佐立宋太祖之功,授右谏议大夫。乾徳二年,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被罢免。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为此上言,皇上说:“你只管进呈敕令,我为你签署可以吗?”赵普说:“这是有关部门的职责,不是帝王的事。”太祖多次便装探望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不敢穿戴便服便帽。一天,下着大雪天,快黑了。过了很久,听到叩门声,赵普急忙出来,皇帝站在风雪中,赵普惊慌害怕地迎接拜见。皇帝说:“已经约好晋王了。”接着太宗到来。当时与赵普商议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面临西北两国,太原攻下以后,就是我们独力对付两国,不如等到削平各国,那时弹丸之地,怎能逃掉呢?”皇帝笑着说:“我的想法正是这样,不过试试你罢了。”赵普曾派遣亲信官吏去买造屋木材,官吏趁杋偷卖木材,假称赵普买来货物到都城出卖。权三司使赵玭查到此事报告皇上。太祖大怒,将要发下诏书贬退赵普,幸而王溥上奏解救他。赵普年轻时学习为官之道,没有什么学问,等到担任宰相,太祖经常劝说他读书。晩年手不释卷,每次返回住宅,就关上门打开箱子取书,阅读一整天。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如同流水。去世以后,家里的人打开箱子察看,有《论语》二十篇。有群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厌恶其中一人,不肯授予。赵普坚持为他请求,太祖生气地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罪恶,奖赏用来酬答功绩,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而且刑罚奖赏是国家的刑罚奖赏,不是陛下的刑罚奖赏,怎么能用自己的喜怒来决定。”太祖非常生气,站起身来,赵普也跟着他。太祖进入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口,很久不肯离去,终于得到许可。淳化三年春,因为衰老久病,命令留守通判刘昌言上表请求退休。七月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14.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15 .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共6分。每点2分)
16.(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7.C
18.A
19.D
【分析】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空,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披沙拣金: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此处形容“追问”而与“拣选”无关,应填“抽丝剿茧”。第二空,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形容一个人说话毫无隐瞒;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语境不涉及“隐瞒”与否,而强调“简明”故填“直截了当”。第三空,彰明较著:彰、明、较、著都是明显的意思,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多用于形容含贬义事物。文中的主语是“‘实用理性’精神”,应填“彰明较著”。第四空,不二法门: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金科玉律:指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守则,信条。根据前文可知应填“金科玉律”。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下文“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可知语段认为“用”与“行”比“学”和“知”更为重要,且应二者为递进关系,故选A。
19.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划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使”导致主语缺失,排除A、C项,二是否定词“不”的语序不当,排除B项,故选D。
20. (1).散文是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先秦散文地位重要、影响深远)(2).与以上两种形式都有密切联系(3).有时对散文的发展起限制的作用。
21.①国美零售联手央视新闻带货直播黑龙江站正式开启,②为大家推介了数十件美食、好物及众多黑龙江特色产品,③2小时销售额近3.25 亿元。
22、【解题】本题属于限定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从命题形式看,2017年全国卷Ⅰ是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本题是是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大体量”脱贫的经验和做法。题目旨在引导考生了解中国,培养家国认同感。材料以“当然”为界,分为两层。前一层先是明确了脱贫工作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之后引用古语加以证明,然后用“硕果累累”四个字全面概括了中国脱贫工作的辉煌战绩,最后给出联合国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评价。后一层举出了个别地区扶贫工作出现的问题。那么考生要如何从这段材料中提炼中心立意呢?
方法有二,一是正向思维,从前一层中提炼出中国扶贫工作取得成绩的具体原因和做法,如党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强有力的决策,不断创新切合实际的扶贫方法,中国人民的勤劳奋斗等。
二是逆向思维,从后一层反向生发开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工作有“泛泛之嫌”,“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整”。这样思考,考生就可以打开写作思路。
【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摆脱贫困,精准扶贫是关键。2.共同努力助扶贫。3.脱贫攻坚,每一份力量都重要。4.8亿人成功脱贫,政府创新是关键。 5.勤劳是“中国式减贫”的法宝。6.用中国智慧摆脱贫困。7.家国情怀,铸就脱贫力量。8.贫困须得“连根拔”。
……
偏题立意:1.众人拾柴火焰高。(论述重心是“团结”,与“脱贫”关系不大)2.团结使人成功。(完全脱离了主题)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