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孙犁《碑》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3-04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②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展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渗透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小说匠心运用了部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使这个物象意蕴丰富,寄寓了击退敌军的决心。
    8.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4分)
    9.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6.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包括风声、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呼打呼打的声响、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霜花沙沙飘落的声音,机枪和步枪声、奔腾号叫的流水声等等。'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句,'机枪'和'步枪'表明敌军和八路军装备优劣有差,'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但此时步枪声仍'清脆沉着',虽然后文八路军遭到围堵,大多牺牲,但'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太过绝对。而且,八路军的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另外,八路军此次战斗的既定目标文本未作交代,严格地说,仅以人员伤亡很难判定一次战斗失败与否。)
    7.D(小说开篇点出'滹沱河',而该物象贯穿全篇,主要情节均有关联。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结尾处写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属于比拟手法,赋予了原本客观的物象以丰富的意蕴,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象征着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而没有体现'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故选项错误。)
    8.不能。①小菊是个矜持内敛的姑娘,在前文听出李连长到来,'又惊又喜',没有直接表达。(1分)战士牺牲后,作者用了精准的动作描写如'织布''用力',神态描写'发呆'和心理描写'心里一股东西流走了'含蓄传达了小菊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1分)②大娘是一个热情爽利的人,在前文她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老金。(1分)得知战士牺牲后,神态描写'哭得两只眼睛通红'不掩饰内心的悲情,符合她直率的性格。所以描写小菊悲情的句子不能用在大娘身上。(1分)(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大娘和小菊的语句,分析二人性格及形象的不同点,从而判断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若作肯定回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 ②'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③'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每点2分)('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这是小说结尾的点题句,所以题目的'碑'首先指的是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碑'一般指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为什么要说赵老金这个人物是碑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他的打捞就是一种无声的纪念,他之所以要在特定地点执著打捞,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人路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起到了与'碑'相同的作用,这是'碑'的第一层含义。其次,作为纪念标志的'碑',在小说中还指以李连长为首的一队八路军战士,他们保家卫民的艰苦战斗与悲壮牺牲,是八路军战斗征程和伟大功业的一个缩影、一座丰碑。
    赵老金执著的打捞行为是他们被百姓深情铭记的有力证明,'碑'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再次,'碑'纪念的是八路军战士,而群众赵老金是立碑者,联系思考,再着眼于全篇,不难发现文章主旨指向军民情,无形的'碑'承载的是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