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高二学生积极备战期末考试,高中语文老师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必须五第三单元必会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常考字形基础题目,考前多练习,期末考试轻松得高分! ![]() 第三单元 8.咬文嚼字 1.有关常识:作者朱光潜,著名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2.生难字注音: 锱铢(zīzhū)镞(zú)岑寂(cén)尺牍(dú)下乘(chéng) 蕴藉(yùnjiè)付梓(zǐ)憎恶()烟榻()斟酌() 3.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不领会精神实质的现象)。 锱铢必较:对极小的事情都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很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版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4.本文在写法上,选取了典型材料来阐释道理,例证论证的方式: (1)引用郭沫若剧本《屈原》的例子,意在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2)援引《史记》李广射虎的例子,意在说明换了说法意味就变了。 (3)引用贾岛,韩愈“推敲”的例子,意在说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4)引用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句,意在说明善于用字的联想意义。 9.说“木叶” 1.字音字形词义: 林庚(ɡēnɡ)王褒(bāo)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 涔阳(cén)陇首(lǒnɡ)寒砧(zhēn)桅杆(wéi)袅袅(niǎo) 窸窣(xīsu)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得鱼忘筌(quán) 得鱼忘筌:得了鱼就忘了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筌,捕鱼的竹器。 2.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10.谈中国诗 1.字音字形词义: 精髓()譬如()叫嚣()一蹴而就()轻鸢剪掠() 眉眼颦蹙()()数见不鲜()()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完成。 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管它,就算完事。 了不足奇:一点也不值得奇怪。 颦蹙:皱着眉,形容忧愁。 2.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人称“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3.剖析难点 (1)“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