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老师总结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重要知识点梳理,助力2021年高三生备战一轮复习! ![]() (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其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看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4)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现实意义:这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3)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其理。 (3)理解:认识的来源(实践不等于获得认识的途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经验) 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6、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实践水平和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是推翻)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综合探究:当代中国最大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认识当下,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方针政策;这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哲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