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月夜寄舍弟》《临江仙》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12-01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杜甫朱敦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4~16题。
    
月夜寄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题解]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人流寓秦州之时,时逢白露节气月圆之夜。
    
临江仙
    
【北宋】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题解]作于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十四年前金兵攻陷北宋西京洛阳(即词中的凤凰城,古称京城为凤城)。
    14.下列对《月夜寄舍弟》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戍鼓声中逃难的人们四散奔走,与末句遥相呼应,交代了局势严峻,战事紧张。
    B.颔联写露白月明之景,紧扣时令特点,移情于景,含光阴荏苒之感和月圆人不圆之叹。
    C.颈联写兄弟离散,生死不明,用家常语道出人人可能有却未必能言的心境,语极悲切。
    D.末两句写远寄家书素常难达,更何况干戈未已,翻进一层,添入国事之忧,语更沉痛。
    15.下列对《临江仙》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自凤凰城破后”交代了金兵南下、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擘钗破镜分飞”写出了西京沦陷后一片狼藉的景象。
    B.“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战争使得亲人不得不彼此分离,诗句以对比手法写出远隔天涯的夫妻彼此间的思念。
    C.“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充满着无限辛酸。
    D.本词借事抒情,借一个小家庭的命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老百姓辗转漂泊的痛苦,表达了结束战争、重归故里的渴望。
    16.以上两篇以战乱为背景的作品中均出现了“雁”的意象,但作用不尽相同。请结合意象特点和作品内容,分别简析“雁”在两篇作品中的作用。(6分)
    答案:
    14.A(戍楼暮鼓声响,即禁止行人通行。鼓声为警戒的信号;断,截断,禁断。)
    15.C(A擘钗: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擘钗和破镜均喻指夫妻失散、离异。B辽海、玉关指业已被异族控制的辽远边关,泛指所念之人的所在之地。此处无对比手法。D没有详细写出辗转漂泊的痛苦,主要是战争被迫分离,相思,渴望团聚。)
    16.《月夜忆舍弟》:①秋夜的雁声伴随戍鼓声,渲染凄凉肃杀的氛围,烘托(引出)下文怀远思亲的感伤情怀。②诗中落单的孤雁,喻指离散的兄弟,诗人触景生情,由眼前的之景引发了对亲人的思念。
    《临江仙》:①大雁年年回,而人却不能回,以反衬手法抒发了人不如雁的悲哀。②雁可传书,雁回却没能带回家书,照应上文“信音稀”,表达了对亲人的牵挂。
    (4个得分点,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满分。)
    补充:《杜》诗加一个点。③孤雁与后文的“寄书长不达”相呼应,意为音信难通,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反馈:得分2.6分左右
    《月夜忆舍弟》3个点(最多得4分),《临江仙》2个点,共5个点,任选其中3个点得6分,得分不能集中在一首诗中,实际上也没有同学能答出第一首诗中的3个点来。
    得分必须紧扣意象特点阐述情感。意象特点正确,与阐述情感之间有逻辑联系。才能得分。
    大雁意象特点:
    (1)书信
    (2)孤雁,失群,离散的兄弟
    (3)雁回
    (4)雁声: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比如:家乡的思念;②《临江仙》使用的是“边塞”的意象,通过写年年都看到大雁,体现远征时间之长,表达了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6分)不得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