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http://www.newdu.com 2020-11-17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中历史老师给大家带来的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必背知识】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框架】
    
    【知识整合】
    一.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维新派。
    (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2)思想主张: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3)影响:
    ①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
    二.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
    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
    ②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先进人士进一步觉醒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主张:借用孔子权威来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减轻变法的阻力)
    ②梁启超
    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谭嗣同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度、纲常礼教
    ④严复
    主张: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
    特点: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总论:维新思想主张
    a变法图存;
    b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思想论战内容:
    ①要不要维新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这是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
    影响:①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
    ②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①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
    ②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维新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变革要求,表明向西方学习已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三、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①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二)兴起
    1.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③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④主要阵地:《新青年》
    (三)主要内容: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影响
    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1.积极方面: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民主、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开始传入: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文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系统介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正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于1921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2.此后在实践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逐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3.总结说明:
    (1)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
    (2)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浅入深。经历从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
    (3)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斗争后,从西方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4.提示: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从学习物质层面→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