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新版,第2课选读峨日朵雪峰之测知识点归纳

http://www.newdu.com 2020-11-10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下面是高中语文老师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一新版,第2课选读峨日朵雪峰之测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
    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但西沉之势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山海的幽杳又似有黑洞般无穷的引力。石砾不时的滑坡,深渊兴起一派有如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的嚣鸣。诗人猛然惊觉,本能的将“指关节铆钉一样的楔入巨石的罅隙”。这句极为生动形象。千层底被撕裂的细节,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这种成就感一落千丈——比人弱小千万倍的小得可怜的生命尚能攀援至此,号称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而为此沾沾自喜呢?同时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全诗遣词精工,语句凝练传神,结构精妙。收尾含蓄,意蕴隽永。
    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
    起句非常凝炼:“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
    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诗句立即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那么,在这一艰难卓绝的时刻,难道不应该有一只雄鹰或者雪豹与“我”为伍么?然而,这类意象也早因人们的滥用而黯淡无光了。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份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唯有久经沧桑、创巨痛深的人生长途的攀登者,能写出这样结实而沉着的诗篇。
    [知识总结]
    作者简介
    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昌耀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7年被打成“右派”,历尽坎坷,1979年冤案平反后重返文坛。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歌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他历来被人们看作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昌耀的诗》《昌耀诗文总集》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
    背景介绍
    中国的1962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对于昌耀写于1962年8月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色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按照“由外而内”的次序得出两种相互衔接、彼此相关的阐释和解读。
    1.结合背景分析“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2.作者“小心翼翼探出前额”之后到了什么呢?(用原诗句作答)
    3.诗人用哪些诗句表达内心的信念?(用原诗句作答)
    4.诗人面对眼前景作了什么假想?(用原诗句作答)
    5.诗中出现的“雄鹰或雪豹”“蜘蛛”意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用是什么?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在装饰纹样上,由于皇帝亲自发出“秀雅”“细致”的要求,并指定唐岱、郎世宁等国手为之制作稿样,无论是满饰纹样或装饰有诗、书、画、印四种元素的组群,无不__________。
    ②明清两代是扇面画的鼎盛期,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风格流派异彩纷呈。据了解,湖州市博物馆收藏历代书画达3000余件,而明清扇面是该馆书画藏品中的一大亮点,名家作品__________,数量达500余件。
    ③远山含黛,近水楼台。夜幕中,__________的好溪楼变得一片璀璨。昨晚,好溪堰源头首次亮灯,此次亮灯区域为好溪堰堰头到青林村桥头,总长约400米,古朴的亭台楼阁在灿烂的灯火下变成天上宫阙。
    A.精妙绝伦美轮美奂蔚为大观
    B.精妙绝伦蔚为大观美轮美奂
    C.美轮美奂蔚为大观精妙绝伦
    D.蔚为大观精妙绝伦美轮美奂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是这所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关乎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而且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
    D.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
    3.将下面的句子变成三个单句的形式。
    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
    4.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
    眼睛很宽容________________
    能装下整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
    它又很苛刻________________
    容不得一粒沙尘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
    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明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5.“我是……”的连续排比,有什么作用?
    6.节选部分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城市
    昌耀
    颤动的城市。
    颤动着的
    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
    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
    从群楼巍耸的街谷,
    依次地叠印出了
    黎明与黄昏的颤动。
    就这么颤动。
    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
    壮观的结构。
    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
    新的城市,
    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
    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
    不知道什么叫复活。
    新的城市是昂奋的。
    昂奋中,它的
    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
    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
    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
    ——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了。
    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
    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
    ——在圆形广场,
    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
    儿童的回转木马,
    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
    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
    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
    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
    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
    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
    是抒情的,
    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
    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981.11.27~12.23初稿
    7.“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8.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资源
    自主探究答案
    5.对比。反讽。
    2.“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
    4.“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1.“这”恐怕就是指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然而,这“高度”实在是一个危险的高度,因为这高度其实是昌耀自己托上去的高度,也是只有他自己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高度,——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高度,象昌耀这样受难的人更需要这样一个高度;而事实上这是一个低处,是那个时代踩着的属于“右派”分子昌耀的低处。
    自我检测答案:
    1.【解析】精妙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侧重于“精致”。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侧重于繁多、盛大。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一般用于形容建筑物。
    【答案】B
    2.【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似乎”前加“他”;C项,语序不当,应将“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效率”互换;D项,不合逻辑,只有高铁运营里程与前面的内容构成包含关系,而“在建规模1.2万公里”不属于“运营里程”。
    【答案】A
    3.【解析】长句变单句(短句),要求先明确这个长句子的主干内容“《河床》……塑造……形象”,再将状语部分“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拆成两个短句。
    【答案】昌耀的《河床》采用了辐射性的构思。它采用了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
    4.【答案】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
    5.【解析】排比的作用就是增强语言的气势,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里的“我是……”的排比主要在第一段,一要结合排比的作用考虑,二要结合排比句中的“喻体”来理解。
    【答案】运用排比,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不仅是河床的气势,也是诗人的气势、创造力与“须臾不停”的“精力”。
    6.【解析】节选部分,在句式上有明显的特点——长短交错。短的如“是眩晕的飓风”,长的多达五个句子,如“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这样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激情。
    【答案】本节在句式上长短交错,每个诗行有长有短,这种语言的夸张加上意象群的独特奇异,是诗人“激情——永不衰竭的激情”得以传达进而感染读者的手段。
    8.【答案】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7.【答案】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