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师给大家带来的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题对策。今天给大家带来诗歌鉴赏错因归类错因归类手法——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的答题技巧,一起来学习吧! ![]() 设误点: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①。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②,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③。 【注】①太虚:天空。②贤人酒:浊酒。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③阶除:台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 突破方法:①注意结合诗句准确判断手法;【明确有无手法、何种手法】②了解相近手法的区别,细心体察、辨析。 ③关注选项中的手法判定术语,还需注意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是否准确。 1、比喻和比拟: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 ,是相似关系;比拟是把甲当作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2、借喻和借代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3、对偶和对比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4、反问和设问 (1)反问是答案就在问句中。设问是先问后答。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5、对比和反衬 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 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1)反衬是两个事物,而对比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 (2)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3)对比必须把双方都写,而反衬可只出现次要方,如以景衬情,以声衬寂。 (4)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6、烘托和渲染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常说成侧面烘托,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从相关的次要方面下笔,以达到写主要方面的目的。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行为,皆因罗敷的美而导致,这就是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直接进行铺陈式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此凄清景象,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渲染的作用常说成渲染了一种……的气氛。 7、烘托与衬托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 物写出来,两事物相关。而“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两物有相似性或可比性。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是侧面烘托,通过写人们的反应来写琵琶曲。《三国演义》中先写徐庶的精明再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以徐庶衬诸葛亮。 8、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相似性。)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可以象征革命者,也可以象征春 的使者;重在表现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品质。象征可以象征别人,也可以是自己。 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托”借、假托的意思)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松竹梅高洁的品质。重在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托物言志,只能寄托自己的情志。 9、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咏叹六朝的灭亡, 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