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辩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 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 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 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B.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C.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D.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这五部书是我国古代 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B.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 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赋税、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 宾客等事务。与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 D. 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中国唐时有京畿道, 宋时有京畿路。 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 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 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 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 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 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10.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 (2) 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3. D【解析】波浪线部分译文是: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 凯的文章已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故选 D。 4. C【解析】选项中“赋税”不属于“礼部”职能。故选 C。 5. D【解析】选项中“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错,破格提升官职是以前的事。故选 D。 13.(1)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道义的事情。【解析】“数”译为屡次、多次,“具”译为备办、准备,第一个“为”译为 给、替,“约束”译为规约、规章,第二个“为”译为做。(每点 1 分) (2)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解析】“以”译为因,“辞”译为推辞,“下阶”译为降一个品级,“持”译为 坚持,“不之许”是宾语前置句。(每点 1 分) 参考译文: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就熟悉精通古今知识。凡是几千年来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的沿袭变革,没有不能够说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领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 给乡里人讲述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道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任命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 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拥而起。曾鲁在众人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