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尤立增,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专家讲师、评委。曾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等荣誉称号。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师,教育部“领航工程”成员。国家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河北北方学院硕士生导师。先后有200多篇论文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期刊发表;出版《尤立增讲语文》《高中经典篇目同课异构与点评》《尤立增与学情核心教学》等学术专著。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的特点】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目公布,很多考生和老师感觉“出乎意料”,因为平时的作文训练,写了大量的“家国情怀”作文,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疫情”的素材,但在考场写作中根本用不上。其实,如果静下心来分析文题,就会发现,除了“历史人物评说”的作文材料略显意外,本文题命题指向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正如考试中心对题目的评价: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这里的意料之“内”,就是强调内容导向、注重情境语用、明确任务指令、凸显课标理念等命题指向仍然是前两年命题的延续,坚持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与素养的考查宗旨没有变化。而选择历史人物作为材料,也只是在防止套作、防止宿构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况且,在防控疫情、推迟高考的社会语境之下,要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考题不可能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如果对这个文题考生感觉无从下手,那只是说明作文备考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 如果概括今年作文题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坚守核心价值,守正不忘出新。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内容导向。 近年来,高考作文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导向未曾动摇。2018年Ⅰ卷以“18岁青年与时代发展”为立意核心,要求考生将自己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重大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增强考生的荣誉感,激发考生的责任、担当意识;2019年Ⅰ卷作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警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作为总领”,引导青少年学生对材料所反应的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而今年的题目是从两个角度凸显“立德树人”的导向:一是材料选取的故事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考试中心评价语);二是材料涉及的三个历史人物品行、格局、精神、气质,如齐桓公的开明、大度与宽容,鲍叔的知人、识人、谦虚宽怀,管仲的忠贞与才干等,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能够使考生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 二、注重“情境设置”的语用导向。 《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如2019年全国Ⅰ卷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情景,希望考生通过演讲稿的撰写对这些同学提出希望与建议。今年题目的写作任务就是基于“真实情境”的语言表达实践,题目中设置了两重情境:一是宏观的历史情景,即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二是具体的写作情景,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情境写作与应用写作密不可分。因为作文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交际的方式,其基本功能是达成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写作是一种语言运用和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所以作文的语用价值导向应该得到充分体现。近几年作文对应用文体如演讲稿、书信、发言稿、倡议书等的考查,都与具体而真实的“情境设置”有关。 三、凸显“思辨能力”的思维导向。 《课程标准(2017版)》在“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方面指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思想深度在逐渐加大,如强调材料关涉要素的“内在联系”,注重对思辨能力的考查等。何为思辨,一般来讲,思辨就是指思考辨析能力及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及辨别分析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方面的能力。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二战’期间,英美军方幸存飞机弹痕分析”,涉及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2019年Ⅰ卷作文材料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这些都包含了“过去与现在”的逻辑思辨。今年的题目,从材料性质看,包含着“历史材料”与“现实启示”之间的关系;从材料的人物关系看,包含着君与臣、信任与被信任、欣赏与付出、识才与荐才、个体贡献与共谋大业、个人与国家等多重关系。所以,考生在阅读情境化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提炼出抽象主旨,就是对思辨能力的最佳检测手段。 【作文材料解读】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因此,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今年考题的作文材料分为明显的两个层次:历史事件、后世评价。 1.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材料第一层是简述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是根据《春秋左传·庄公九年》《国语》《史记·齐太公世家》《管子》等历史资料改编而成。这段材料包含了三个人物和多重关系:三个人物:齐桓公——从“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从“争夺君位”到“成就霸业”;鲍叔——从“辅佐小白”到“辅佐齐桓公”,从“辅佐争夺君位”到“甘居人下”;管仲——从“辅佐公子纠”到“辅佐齐桓公”,从“政敌”到“贤相”。齐桓公与管仲:从“被箭射中衣带钩”到“重用管仲”,从“政敌”到“互相成就”。齐桓公与鲍叔:君与臣,信任与被信任。管仲与鲍叔:“政敌”与“好友”,“有才”与“识才”,“推荐”与“被推荐”。为什么要厘清人物及各种关系呢?因为作文的立意就是从人物品行与人物关系中得出来。2.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段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是人们称颂齐桓公建立的霸业,第二句孔子对管仲的赞扬,第三句是司马迁对鲍叔“知人”的称颂。这三句话的逻辑关系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并列关系——三句话分别赞颂三个人,这与材料的三个人物照应,也与任务指令中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照应;二是因果关系——齐桓公之所以成就霸业,离不开管仲的才能和鲍叔的“知人”。这段文字是对上述历史事件的评价,一则能帮助考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二则暗含了作文立意角度,如“管仲之力”或“鲍叔能知人”。 【任务指令解读】 “任务驱动型”作文受到广泛好评,因为这种命题形式是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命题者提供“任务驱动”,也就是发出“写作指令”,考生需要在“任务指令”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明确“任务”,也就是确定写作的方向,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分析今年高考作文中“任务指令”,我们重点明确情境任务、思维任务、对象任务和文体任务四项“指令”。 1. 情境任务。除了历史事件的“情境”,“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也是真实的写作情境。“读书会”就是“读书报告会”,是一种在于拓展视野、宏观思维、知识交流、提升生活的活动,活动宗旨当然是交流读书的感受。“上述材料”就是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后世评价。2.思维任务。包括争议的焦点、思考权衡等,关注的核心就是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对考生辩证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考查。“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就包含了思维任务。三个人身上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哪方面能够触动你,就意味着“最深”,感触最深才能有的可写,并能写得深刻。如果三个人都写,并且平均使用笔墨赞颂他们的精神品质,就会出现主题不明,主旨游离的问题。3.对象任务。主要指材料和“任务指令”中涉及的人或事。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是三个历史人物,作文要紧扣这三个人物来写,如果以孔子和司马迁的评价作为写作对象,则会出现重点旁落、偏离题旨的问题。而“任务指令”中的“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强调的是写作的对象感。“我”面对的是本班同学,很显然是“我”的同龄人,包含了根据“本班同学”的特定身份选择得体的语言策略问题。4.文体任务。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常规文体的选择,如议论说理;二是任务指令中有关的特殊文体——发言稿。“写一篇发言稿”就要符合发言稿的内容、语言要求。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但发言内容要来自作文材料,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见解精辟深刻,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多用修辞,还要考虑用词的口语性特点。关于“写作要求”中的“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均属常规要求。 【写作角度和立意】 “意”是文章的灵魂、中心。高考作文立意,就是根据作文材料、任务指令及写作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考场作文,文章只要切题,符合题意要求,得分就不会太低;一篇文章,即使洋洋洒洒数千言,妙笔生花,辞藻秀美,情真意切,但只要偏题了,也只能得分偏低。那么今年的作文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呢? 在材料作文中,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分析材料关涉的对象入手,选择不同的立意角度。 从齐桓公的角度立意:成大事要有容人之量;做人要有不计前嫌之美德;成就事业需要善于用人;志存高远方能成就大事;具有开阔胸怀与包容的气度;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等。 从管仲的角度立意:成大事者必有雄才大略;恪尽职守铸就人生辉煌;士为知己者死;识时局而知变通;感知遇之恩而知回报;放弃小我方能成就大我;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等。 从鲍叔的角度立意:做人要虚怀若谷;不嫉妒他人才能是一种美德;要有知人之明更有要荐才之量;知才、识才与荐才;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给自己正确的定位;绿叶也有独到之美等。 当然,也可运用“观果思因”思维方式审题立意。如思考“从其自身看,为什么齐桓公能成就霸业”,我们可以从“善于听取,摒弃前嫌,志存高远”等角度思考。 一则材料可写的角度很多,最佳立意不止一个。那么,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对象就可有多种立意。立意的角度多了,在确定观点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材料,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这道题目比较适合的文体是引申类议论文或阐释类议论文。 【备考启示】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为高中作文教学带来三方面的启示。1.把提升写作能力与素养当作头等大事。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明于此,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树立“三年一盘棋”的意识,详细拟定写作训练计划,避免一味抢“热点”而导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盲目化、随意化的写作训练,坚持训练的序列化,训练问题的多样化,坚持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这样,高考作文才会“以不变应万变”。2.要坚持积累丰富而鲜活的素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海量阅读,既是一个培养语感的手段,也是丰富写作素材的途径。到了高三,可按专题建立自己的储备库,丰富积累,充实语料。3.要加强情景化写作训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包含了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演讲稿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因此,高三作文强化“情境性”写作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