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太常引·姑苏台赏雪 张可久① 断塘②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 银匙藻井,粉香梅圃,万瓦玉参差。一曲乐天词,富贵似吴王在时。 【注】①张可久:元代散曲家,他仕途失意,作品大多记游怀古。②断塘:指脂粉塘,为吴王宫人倾倒脂粉及洗濯处,在吴县西南灵岩山下。 14.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断塘”写起,使读者与因西施驰名的姑苏台发生感情上的联系,给人想象的空间。 B.三、四句由觅西施不得,写到因见柳树积雪引发作者登临姑苏台“萧萧鬓丝”的怅惘。 C.文中提及白居易的诗,意在将自己赏雪的诗文与白诗作比,传达出对“乐天词”的喜爱。 D.如今台上的“富贵”气象不过是如银如粉如玉的雪堆造成的错觉而已,暗示了诗人的失落。 15.此曲题为“姑苏台赏雪”,但文中无一“雪”字,诗人是如何写“雪”的?(6分) 答案: 14. C文中没有将自己的诗文跟白居易的诗比较的意思,原文是说吟唱白居易的诗,眼前的如银如粉如玉的雪让作者眼前浮现吴王富贵时的景象。 15.①联想和想象:小令开篇从“断塘”写起,由断塘塘岸白如凝脂的积雪,联想到西施当年洗浴的景象,生动贴切,引人遐思。②新奇的比喻:将柳枝上的积雪比喻为“萧萧鬓丝”,一改前人以雪喻鬓发的思路,新奇的比喻寄托着作者淡淡的惆怅。③比拟的手法:“银匙”“粉香”“玉参差”,生动地再现了姑苏台上高高下下的积雪景观。以银、粉、玉作为比拟,与末句的“富贵”遥遥相应。也照应了文题“姑苏台赏雪”。(每点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