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赏析及文言考点整理

http://www.newdu.com 2020-06-05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由于特殊的疫情时期,学生靠网课学习了大半个学期。基础掌握如何?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三——必修三《师说》赏析及文言考点整理,助力期末高分!
    
    一、全文解析
    1、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2、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
    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
    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
    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3、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二、末段教学意义
    《师说》的末段一般认为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亦或仅仅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一个借口。可是如果我们认真联系前文,就会发现末段与第三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意义结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一视角看,这看似无足轻重的地方,确实全文的文眼,忽略了这一文眼,全文犹如未点睛之龙,仅仅有其形,而缺少生动真切之感。 首先,末段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是全文最重要的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
    《师说》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的理性陈述完毕,第二段以感慨发端,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浮靡之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一、通假字
    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二、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焉
    ①则耻师焉:(他们)
    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
    四、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⒍.(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2、学于余。
    3、耻学于师。
    4、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七、被动句
    1、不拘于时
    八、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或师焉,或否焉 (“否”后省“师”)
    6 、生乎吾前(者)
    九、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高中文言文名篇《师说》原文及翻译,全篇掌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